探索科学本真,领悟人生真谛!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ujiangwen 格局决定人生的深度,眼界决定人生的广度,心胸决定人生的气度,人品决定人生的高度,知识决定人生的厚度。思想有多远,你才能够走多远。

博文

影响新冠大流行未来走势的三个关键因素:三重拉尼娜、活跃的太阳与变异的病毒

已有 1989 次阅读 2022-11-1 15:39 |个人分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一项最新研究实奥密克戎BQ.1具有高度传染性,可能逃避此前感染或接种产生的抗体。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福奇也表示了对BQ.1和BQ.1.1的担忧,他认为这两种亚型毒株的快速传播“非常麻烦”。

     我们认为,从短期的来看,奥密克戎的不断变异确实令人担忧。因为在即将到来的冬天,太平洋上正在形成少见的“三重拉尼娜现象”,英国《自然》杂志6月曾发文警告说,更多拉尼娜事件将带来多方面影响,如增加东南亚发生洪水的概率,增加美国西南部发生干旱和山火的风险,并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形成多种飓风、气旋和季风模式,以及引发其他区域的天气变化。中国气象局此前指出,一般情况下,发生拉尼娜事件后的冬季(当年12月至次年2月),我国冬季气温异常的主要特征为:全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尤其是华北北部、东北南部、华南大部、西南地区东部和北部、西北地区大部等地。例如,1951年以来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拉尼娜事件当年我国冬季均为显著偏低,均出现冷冬现象。冷冬对新冠疫情防控来说意味着“形势更加严峻”,病毒更容易传播,包括叠加多种病毒共同流行主要原因是:

(1)气温偏低。今冬很有可能面临类似2008年湖南冰冻灾害之类的极寒天气, 而病毒很喜欢低温,温度越低,病毒存活时间越长。

(2)空气干燥。呼吸道病毒的传播与空气中的绝对湿度呈高度负相关,绝对湿度越大,病毒飞沫传播距离越远,在空气中漂浮的时间越长。

(3)紫外线减弱。与夏季相比,冬季紫外线一般较弱。紫外线减弱意味着外环境中的病毒更难被杀死,病毒在外界环境中的存活时间更长,增加传播机会。

(4)人群易于聚集。严寒天气容易使人群在房间内聚集从而增加病毒在人与人之间接触和传播的机会。

     因此,即将到来的冬天将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最难熬的冬天。对此,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

     但是,消息是太阳开始活跃了!“笑脸太阳”的出现其实意味着太阳活动的增强, 29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近日公布了一张新拍摄的卫星图像,显示太阳表面似乎有一张“笑脸”。这张照片是由美国宇航局的太阳动力学天文台研究项目拍摄的,该项目致力于了解太阳辐射输出的变化。照片显示,太阳表面出现3个暗斑,宛如一对眼睛和一张微笑的嘴。NASA提示这一有趣天文现象的背后可能预示着某种危险。美国“太空天气”网站解释说,这些日冕空洞可能是某种迹象,预示在10月29日至30日之间可能发生一场地磁风暴,也表明太阳黑子开始活跃了!NOAA预测太阳活动的第25个周期将会在2024年左右达到峰值,虽然目前明确预测这个峰值不会太高,但由于太阳紫外线的杀病毒效果已经得到科学界的广泛认可,届时太阳活跃导致太阳的射线有可能像给地球照射X射线一样杀死外界环境中的病毒而基本终止大流行。

image.png

https://new.qq.com/rain/a/20200703A0CRS900

     另外,我们在博客《解铃还须系铃人:太阳黑子持续活跃或导致大流行走向终结》中指出,依据流感大流行的经验,病毒大流行一般需要三年左右才能达到基本结束的状态。经历大流行之后,随着疫苗接种率、自然感染率的提高,很多人会获得一定的免疫力。大流行结束之后,新冠病毒在全球要反复感染一年左右,处于低流行状态,逐渐在各个角落保存下来,与人类共存,并不断引起局部地区的暴发流行。共存的理由是这种病毒已经高度适应了人体,有无症状感染者,自然宿主未明(仍然存在由动物传染给人类的可能性),无症状者和有症状者潜伏期末具有传染性,这都增加全球消灭这种传染病的难度,从SARS到MERS,再到新冠,我们越来越看到冠状病毒进化的速度以及越来越适应人类的长期趋势,将来冠状病毒很可能就是第二种流感病毒,抗原漂移(小变异)和抗原转换(大变异)经常发生。

image.png

2022年4月,cell子刊上刊登了一篇由兰州大学黄建平院士团队发布的一篇关于“奥密克戎大流行是否将终结”的文章,该研究认为:免疫逃逸的基础在于病毒基因组的自发突变,新冠肺炎SARS-Cov-2是一种以RNA为遗传物质的病毒,遗传信息的复制遵循“从RNA到RNA”的原则。该团队认为:完成这一过程的依赖RNA的RNA聚合酶,却像一个粗心的小学生,在复制时总是出错;接下来,用错单词的文章被传给其他粗心的小学生,他们会错误地复制其他单词,最后,雪上加霜的是,那篇关于病毒基因组的文章已经面目全非了。最后的预测结论是:新冠大流行将在2023年11月左右结束。因此,从长远看,病毒持续变异并不可怕!

image.png

     另外,从易经等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角度讲,我们的老祖宗早就告诉我们:物盛极而衰,物极则必反,否极则泰来,新冠病毒越猖狂,大流行结束的就会越早。

     当全世界都在普遍关注大流行什么时候结束的时候,我们认为病毒的大流行如同股市一样,总有高峰和低谷,这也符合物极必反的原则。当大家心理越来越无法承受大流行之痛的时候,或许一个没有疫情的春天就要来了。正如一句名言所述:没有一个寒冬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最后,谨以《盼春》与大家共勉,让我们共同期盼一个“无疫春天”的到来!

image.png

     自然免疫、疫苗接种加上太阳射线的综合作用,会成为终结病毒大流行的三把利刃。综合以上各方面因素,我们认为世界卫生组织大概率会在2023年左右宣布大流行结束。


欢迎关注以下博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1340154.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1353985.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9903-1337181.html


美媒:新冠变异毒株BQ.1具有高度传染性 可能逃避此前所产生抗体

海外网2022-11-01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讯 据美国新闻网站The Daily Beast 29日报道,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一项研究传递了危险信号。由HSU病毒和新兴病原体项目联合主任Shan-Lu Liu领导的团队进行了新的新冠SARS-CoV-2亚变种建模,包括BQ.1及其近亲BQ1.1。该团队研究证实了BQ.1具有高度传染性,可能逃避此前感染或接种产生的抗体。

Shan-Lu Liu强调称,变异毒株BQ.1足以引起密切关注,BQ.1及近亲在竞争中胜过BA.4和BA.5,并在更多国家占据主导地位。随后Shan-Lu Liu和他的团队肯定了BQ.1的融合性,Shan-Lu Liu解释称,病毒和细胞膜之间的融合是病毒进入的重要一步。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站29日报道,自7月以来,奥密克戎BA.5亚分支一直在美国占据主导地位,但目前在美国确诊病例中的占比下降至49.6%。原因是由BA.5衍生的亚型毒株BQ.1和BQ.1.1的增长速度极快。10月初,这两种毒株均占美国新增感染病例的1%左右,但其每周发病率几乎翻一番。根据美疾控中心的数据,这两种毒株现在目前一共占全国新增感染病例的四分之一以上。

加拿大广播公司28日报道,加拿大安大略省新冠科学咨询委员会前负责人表示,现在是时候恢复口罩规定了。加拿大安大略省公共卫生部表示,该省BQ.1和BQ.1.1亚变种确诊占比的增长速度约为BA.5毒株的两倍。

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17日报道,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福奇表示了对BQ.1和BQ.1.1的担忧,他认为这两种亚型毒株的快速传播“非常麻烦”。他警告,这两种亚型都具有危险的“可能会逃避现有部分干预措施”的特征。(编译:苏缨翔)


https://k.sina.com.cn/article_6456450127_180d59c4f02001o0gy.html?sudaref=www.so.com&display=0&retcode=0

美国NASA捕捉到太阳的“笑脸”,美媒:或在预示发生地磁风暴

环球时报新媒体

2022/10/31 18:46

据美国“商业内幕”网站29日报道,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近日公布了一张新拍摄的卫星图像,显示太阳表面似乎有一张“笑脸”,该照片在美国社交网络上走红。

这张照片是由美国宇航局的太阳动力学天文台研究项目拍摄的,该项目致力于了解太阳辐射输出的变化。照片显示,太阳表面出现3个暗斑,宛如一对眼睛和一张微笑的嘴。

NASA发布的照片 图源:推特

美国NASA官方账号@NASASun在推特上发布了这张照片,并配文写道:“说茄子(cheese)!今天,NASA的太阳动力学天文台捕捉到了太阳的‘微笑’。在紫外线照射下,太阳上的这些暗斑被称为日冕空洞,是快速太阳风涌向太空的区域。”报道称,由于这些区域通常比周围区域的温度和密度低,导致在观测照片上看起来像一块暗斑。

据美国科普杂志《生活科学》报道,日冕空洞随时都可能出现,但用肉眼或家用望远镜看不到,只有在紫外线和X光下才能看到。

这张照片也引发了推特用户的热议,有人将它比作儿童节目《天线宝宝》中的“笑脸太阳”,还有人把它P成了万圣节的南瓜。

然而,这一有趣天文现象的背后可能预示着某种危险。美国“太空天气”(Spaceweather)网站解释说,这些日冕空洞可能是某种迹象,预示在10月29日至30日之间可能发生一场地磁风暴。

https://feeds-drcn.cloud.huawei.com.cn/landingpage/latest?docid=10510014AHXtYS6vEf&to_app=hwbrowser&dy_scenario=today1&tn=04f1b0b4ef611acf926868e241b802cadf418c09283fd4ea82bbbde1f87e0e05&channel=HW_TRENDING&ctype=news&appid=hwbrowser&cpid=666&r=CN&share_to=weixin


今冬或现“三重”拉尼娜事件 这个冬季会更冷吗?

海报新闻2022-10-31


世界气象组织最新数据显示,已经持续较长时间的拉尼娜事件很可能会延续到今年年底或更久,这将是21世纪首次出现“三重”拉尼娜事件,即北半球出现连续三个拉尼娜冬季。那么,今冬可能出现的“三重”拉尼娜事件意味着什么呢?

什么是三重拉尼娜事件?

所谓拉尼娜事件,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

三重拉尼娜事件是一个完整的拉尼娜过程里,出现三个峰值(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偏低极值)的拉尼娜事件。具体到本次事件,自2020年春季起赤道中东太平洋迅速转为偏冷,并在随后三年发展出2020年夏-2021年春、2021年秋到2022年初夏和如今(2022年秋起)再度发展的三次冷峰值,因此是标准的三重(三峰)拉尼娜事件。

图片说明:自2020年春季起赤道中东太平洋迅速转为偏冷,并在随后三年发展出2020年夏-2021年春、2021年秋到2022年初夏和如今(2022年秋起)再度发展的三次冷峰值,因此是标准的三重(三峰)拉尼娜事件。图片来源:网络

世界气象组织8月预测显示,当前的拉尼娜事件可能会在未来6个月内持续,持续到2022年9月至11月的概率为70%,持续到2022年12月至2023年2月的概率将逐渐下降至55%。当前拉尼娜事件始于2020年9月,随着2022年7月中旬至8月中旬信风增强,热带太平洋的拉尼娜事件条件有所加强,影响了温度和降水模式,加剧了世界不同地区的干旱和洪水。

三重拉尼娜事件罕见么?

三重拉尼娜事件相对少有,但绝非首次出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有三次,分别为1973-1976年事件、1998-2001年事件和本次事件。

但相比于绝大多数厄尔尼诺事件持续较短(8-12个月)、只有单个峰值,更多的拉尼娜事件是持续时间较长(12个月以上)、双重峰值型(自新中国成立共7次),而单峰拉尼娜数量(4次)反而不及双峰型。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常被称为一枚硬币的两面,但这些不对称的特征表明这两面很可能各有千秋,也是当今研究的重点之一。

image.png

1950年以来的拉尼娜事件(冷事件)列表。图片来源:中国天气网

拉尼娜事件和厄尔尼诺事件一般每两到七年发生一次,中间有中性年。厄尔尼诺事件是太平洋赤道中东部海水温度异常升高引起的一种气候事件,拉尼娜事件则与之相反,指该区域海温连续一段时间低于正常年份温度。如果厄尔尼诺事件很强,就可能导致后续拉尼娜事件持续两年甚至三年。

北半球出现连续两个拉尼娜冬季很常见,但连续三个比较少见。自1950年以来,持续三年的“三重”拉尼娜事件仅发生过两次。但不同的是,今冬可能出现的“三重”拉尼娜事件并不是发生在强厄尔尼诺事件之后。

每个拉尼娜事件带来的影响不尽相同,这取决于事件的强度、发展的时间以及与其他气候模式的相互作用。

本次拉尼娜事件对世界气候的影响?

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彼得里·塔拉斯在最近的拉尼娜事件预测公报中表示:“非洲之角地区和南美洲南部日益恶化的干旱具有拉尼娜事件的特征,东南亚和澳大拉西亚地区的超常降雨量同样如此。最新的拉尼娜事件变化不幸地确认了区域性的气候预测,即非洲之角地区的毁灭性干旱将恶化并影响数百万人。”

2022年9月3日,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世界气象组织展位。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英国《自然》杂志6月发文警告说,更多拉尼娜事件将带来多方面影响,如增加东南亚发生洪水的概率,增加美国西南部发生干旱和山火的风险,并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形成多种飓风、气旋和季风模式,以及引发其他区域的天气变化。

世界气象组织表示,厄尔尼诺事件和拉尼娜事件是地球气候系统的重要驱动因素,但不是唯一的驱动因素。尽管太平洋赤道中东部拉尼娜事件持续存在,但估计其他地方9月至11月海平面温度仍普遍高于平均水平,这将导致包括北半球许多地区在内的陆地地区温度高于正常水平。

塔拉斯说:“持续三年的拉尼娜事件是特殊的,它带来的降温影响暂时减缓了全球气温的上升,但它不会阻止或扭转全球变暖的长期趋势。”

本次拉尼娜事件怎样影响我国气候?

今年秋季以来(2022年9月1日至10月9日)我国气候总体呈现“暖干”特征,全国平均气温16.7℃,较常年同期偏高0.6℃;全国平均降水量70.9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9.9%。

国家气候中心预计,当前正在持续的拉尼娜事件将延续到2022/2023年冬季。

当地时间2022年7月30日,美国加州,一辆消防车沿着加州96号公路行驶,大火在克拉马斯国家林地中燃烧。联合国气象机构预测,拉尼娜现象将至少持续到今年年底。这是本世纪第一次罕见的“三重”拉尼娜气候事件。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一般情况下,拉尼娜事件当年秋季后期(此处仅统计11月份),我国西南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其他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尤其是华北南部、华中北部、西北地区东南部等地;我国大部地区降水偏少,尤其是华东中部、华中中部、华南北部、西南地区东部、西北地区东南部、新疆中部等地,但东北地区西部、西南地区西部和西藏东南部等地降水偏多。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统计,1950年代-1980年代,“拉尼娜”事件秋冬季(9月至次年2月)全国共发生139次冷空气过程(其中34次达到寒潮级别),以1972/1973年秋冬季的冷空气过程最多,达24次。1990年代至2022年2月,“拉尼娜”事件秋冬季共发生141次冷空气过程(其中27次达到寒潮级别),2000/2001年秋冬季和2012/2013年秋冬季的冷空气最多,有23次。

在过去拉尼娜事件发生年份中,2008年和2018年为低温冷冻害和雪灾偏重年份,2011年为低温冷冻害和雪灾正常偏轻年份,2001、2012和2021年为低温冷冻害和雪灾偏轻年份。2008年10月西藏遭遇有气象资料以来范围最广、强度较强的降雪天气。2018年10月黑龙江和新疆遭受低温冷冻害和雪灾;11月四次冷空气过程影响我国,新疆、青海、黑龙江等多地遭遇暴雪。

图片来源:中国天气

拉尼娜事件意味着冷冬到来吗?

值得注意的是,拉尼娜事件对我国冬季气候的影响有年代际差异。1951年以来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拉尼娜事件当年我国冬季气温均为显著偏低,均出现冷冬现象。而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1986年以来拉尼娜事件当年气温偏高也时有发生,甚至暖冬现象也有出现。

据科普中国消息,拉尼娜事件只是影响我国秋冬季气候的下垫面强迫重要因子之一。冬季气候还受到北极海冰、欧亚积雪等因素影响。同时,大气环流系统内部自然变率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此外,“冷冬”也是有严格气象标准的,并不是只要偏冷就算冷冬。判定冷冬的基本要素为冬季三个月的平均气温,如果冷冬面积超过全国有效面积的50%,则定义为全国性冷冬。

中国天气网在其微博表示,尽管一般情况下发生拉尼娜事件后的冬季,我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但在全球变暖背景下,1986年以来,暖冬出现频率在增加,尤其近8次拉尼娜事件中冬季偏冷和偏暖比例各占一半,今冬情况如何仍有待进一步监测分析。

(大众网·海报新闻编辑 陈凤祁 综合新华网、央视网、中国天气网、科普中国等)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8275950167025452&wfr=spider&for=pc




https://m.sciencenet.cn/blog-529903-1361855.html

上一篇:天缘
下一篇:[转载]《自然》最新论文:蝙蝠生境变化或促使人畜共患病毒出现

1 周少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9: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