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C201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C2011

博文

博士生 精选

已有 15591 次阅读 2016-7-6 00:19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博士生

曾泳春


   我第一次听到“博士生”这个词是在初中,那一年我们中学举办了一次校庆,邀请了很多拥有各种头衔的校友嘉宾。那是80年代中期晴朗的一天,我们站在操场上听校长介绍那些嘉宾,时隔多年,我只记住了那个头衔是“博士生”的嘉宾。校长介绍结束后,几个嘉宾代表依次发了言,那位博士生也讲了话。他说的话如今我已记不起,但依然记得自己那时的思绪。那天我站在校道旁那棵大玉兰树下,痴痴地想:那是要当博士的人,该有多么崇山峻岭般的学问啊!

   初中结束那年,爸爸去了美国做访问学者。那一年是我少女心事比较纷乱的时期,如今似乎想不起当时的情绪,只记得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我被阳光照得眯起了眼。用眯着的眼看世界,看蓝天白云,看变得透明的树叶,看外婆家斑驳的老墙,还有老墙上的一丛草。那一年爸爸每周都会来一封信,我集了很多外国邮票,除了信封上的,他还给我寄来从别人那里要来的邮票。我的注意力全在邮票上,不大关注爸爸信里的内容(那是妈妈关注的),却记得他经常提起一个叫杨红的女博士后,那是我第一次听到“博士后”这个称呼。后来,那个博士后在美国学习多年后,回国结婚生子,过上平凡人的生活。想来,那也不过是80年代末的事儿。

   无论是“博士生”还是“博士后”,对于这两个听来的称呼,当时于我是不怎么理解的。多年以后,我才真正懂得了这些与学问有关的称呼。

   我第一次接触博士生是在大二,那是一个有些混乱的春夏之交,不少人以谈恋爱来安抚慌乱的心。宿舍里一个女生交了男朋友,是一个博士生,而且是国内第一个染整专业的博士生,当然他后来成了国内第一个染整博士。那些时日里,那个博士生几乎日日泡在我们宿舍里,坐在那个女生的床上。宿舍里的其他女生在开始的好奇过去之后,逐渐觉得厌烦起来。我甚至产生了一种想法,觉得与“博士”有关的学问大得崇山峻岭般的人不该这么赤裸裸地谈恋爱——学问远比恋爱重要,而这个博士生硬生生地破坏了我对学问的尊重,同时破坏了我对博士(生)的尊重。

本科毕业后,我直接读了硕士研究生。那时凤毛麟角的几个博士生夹杂在我们中间,他们也没有固定的实验室和办公室,日日在研究生宿舍大楼里晃荡,晃成了“研楼居士”。然后就毕业了——就好像这博士学位是孵出来的似的。当然他们是要做实验的,也是要和导师讨论课题的,但因为是一个导师面对一个博士生(那时博士生很少,几乎没有一个导师带多个博士生的情况),所以导师不会日日盯着,也没有那么多规范。

再后来,就是自己成为博士生了。到了我读博的时候,博士生的数量已经初具规模,渐渐出现了一个导师名下有若干名博士生的情况,当然也出现了师兄师妹。读博第一年要上一些课程,那时上课倒是比现在严格,反正我是花精力学了不少基础课。有一门课叫“现代数学选讲”,老师李绍宽是中国第一代自己培养的18名博士之一,赫赫有名。李绍宽上课绝对是逻辑清晰、板书工整、讲课抑扬顿挫,可惜,他教的那些(包括集合论、代数结构、拓朴结构和分析结构)我几乎没学到些什么,难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是我那时学得很功利,觉得用不到的就学不进去,毕竟年龄也大了,急着早进入课题早毕业。

我刚开始读博时,整个系各个导师的博士生都集中在一间大屋子里,那是最早的博士生工作室了。那时电脑不够多,常常要几个博士生共用一台,很是不便。记得有个博士生在编程序用有限元计算流场,于是他在电脑上贴了个字条:“此电脑正在进行大型计算,勿动!”算是把那台电脑霸住了。这样的大工作室是热闹且自由的,经常一个同学提出个问题,大家就畅所欲言地参与讨论,那是自发的seminar,因为没有导师坐镇而显得更加热烈,效果很不错。再后来,每个导师带的博士生逐渐增多,有的导师就把学生从大工作室里独立了出去,形成一个组,定期开组会,像模像样地与国际接起轨来。

后来,我知道了那样的组在国际上叫做group,不同group的学生之间是不怎么交流的,各有各的江湖,发展到后来,彼此的课题都是保密的,唯恐智慧被人偷了去。如今有的group大得像个小企业,于是导师也成了老板,麾下是一组一组(而非一个一个)的博士生,称为某家军。

学生们从一开始就接受了这样的group,博士生入学说的是进入某个组。每每谈起我们组怎样怎样,倒是我这个导师始终不太习惯。因为我的情怀依然是白衣飘飘的剑客,与几个志同道合的学生行走在江湖上,倾心雕琢每个学生;而学生根据各自的志向和优势,细细研习各自的剑法。在江湖上,这叫师从。




https://m.sciencenet.cn/blog-531950-988899.html

上一篇:淮海路
下一篇:我无所事事,你无与伦比

76 谢力 史晓雷 陈楷翰 徐令予 庄世宇 李延谦 王荣林 袁海涛 王德华 钟炳 郑小康 王春艳 陆绮 李泳 赵凤光 武夷山 杨正瓴 张珑 罗会仟 应行仁 杨洋 邵鹏 黄永义 韩枫 刘钢 孙瑜隆 徐耀 曹墨源 姬扬 邢志忠 李学友 陆泽橼 季丹 邹桂萍 陈万浩 赵国梁 王永安 王振鹏 李土荣 巴要帅 焦飞 刘光银 高建国 张海权 苏德辰 吕喆 王扬 王晓明 罗帆 韦玉程 汪晓军 郑永军 李志俊 王桂颖 王善勇 徐晓 徐旭东 韩玉芬 王启云 葛素红 曾红 包德洲 xlianggg zhouwangpu nonliear clp286 ghzhou5676 table zjzhaokeqin zhongmiaozhimen htli aliala shenlu jiareng gaoshannankai lingling101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1: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