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ter5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fter50

博文

“负元事物”等研究难有建树的原因

已有 1458 次阅读 2021-7-8 16:41 |个人分类:安全科学理论|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负元事物”等研究难有建树的原因

 

文章来自以下文献的部分段落并经过改写而成:

吴超. 一组表达安全创新的新概念及其关联问题[J]. 安全, 2020, 41(2): 65-72. WU Chao. A group of new concepts for showing safety innovation and their relevant problems[J]. Safety & Security, 2020, 41(2): 65-72.

 

先重复一下几个新概念。在上面文章中,作者提出了负元事物负元创事物负颠覆性元创事物等新概念,它们的定义如下:

所谓负元事物,用英文表达为Negative meta-matterDisruptive meta-matter,简称NMM负元事物是指在自然、生命、生态、人类社会等演化活动和助力的过程中,能发展成为有害人类的大事物。事物可以是事或物或两者,其内涵都是广义的。

所谓负元创事物,用英文表达为Negative innovation of meta-matterInnovation of disruptive meta-matter,简称NIMM负元创事物是指在自然、生命、生态、人类社会等演化活动和助力的过程中,能抑制负元事物发展成为有害人类的大事物

所谓负颠覆性元创事物,用英文表达为Negative disruptive innovation of meta-matterDisruptive innovation of disruptive meta-matter,简称NDIMM负颠覆性元创事物是指在自然、生命、生态、人类社会等演化活动和助力的过程中,能颠覆性抑制负元事物发展成为有害人类的大事物

负元事物负元创事物负颠覆性元创事物很难被普通人所理解和认同。因为即使是真正的负颠覆性元创事物也不易得到人们的认可,因为一旦使得重大灾难终(中)止了,从表面上人们就看不出其作用和效益存在,其效益需要假设重大灾难继续发展下去才显而易见,而这又是人们所不愿意看到的。表1从多个视角给出更多“负元事物”等的研究为什么难以被重视和难以有所建树的原因。

 

“负元事物”等的研究为什么难以被重视和难以有所建树的原因

原因视角

内涵诠释

初始实证性

发现时不知道其危害性,更不可能实证,也不允许实证

实证方法

一般常用间接实证方法。未来仍然不可直接证明(只能运用过去已经发生相似灾难来间接证明),因为条件和成本及社会伦理道德不允许直接证实

证明材料

需要用假设的负增长GDP和生命及健康代价等来间接计算,难度较大,也难得到普遍认可

被确认周期

灾难孕育和爆发的时间周期较短(如新冠疫情不限制其传播时,数月就会大面积人群感染)

有效期

爆发期间对人类社会的作用为几个月或数年,相对有效期较短,但留下的伤害却可以维持很长时间,例如核灾难、大地震等

作用性质

对人类社会起破坏作用,对人口增长和健康质量等起负作用

作用趋势

突发期间损失巨大,之后转化为间接损失,较长时间后减弱

政府态度

当事实不明朗时,经常是被动支持,有居安思危者才积极支持

大众心理

初始阶段通常不予重视,到时态严重时才不得已而接受

思想准备

突发事件,一般思想准备不足,应急很难

发明人荣誉

发现或发明人得到的荣誉相对不显著,有的甚至得不到实际的认可,因为不能直接实证

研究者人数

愿意参与和献身的人数相对比较少

实现方式

由于灾难出现不连续和随机性,人们不愿意灾难发生,更不愿意激发灾难,预防性的工作和投入不持续和不显著

科研的机遇

可遇不可求,成功机会较少

科研成功风险

高风险,小概率事件

从表1看出,1)本来负元事物出现的机会就少,能遇到有非常人眼光的人去发现它就更少,能得到社会承认和助力推广更是少之又少;2负颠覆性元创事物的实证,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或是需要很长的周期,这也说明一开始能发现负元事物的难度所在;3负颠覆性元创事物发现与颠覆性科技发明对人类和社会一样重要,实现一样的不容易,甚至负颠覆性元创事物发现相对来说更加重要,但在实际中却得不到更多的支持和重视及人们的认可。




https://m.sciencenet.cn/blog-532981-1294639.html

上一篇:从定义或概念创新寻求新的理论突破
下一篇:“负元事物”等研究与发现的相关问题

1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9: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