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ter5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fter50

博文

逻辑方法在职业安全与卫生中的应用

已有 2948 次阅读 2011-8-18 21:58 |个人分类:安全科学理论|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应用, 卫生, 逻辑方法, 职业安全

逻辑方法在职业安全与卫生中的应用

“逻辑”是人们经常使用的词汇和应用的方法,在安全领域人们同样经常有意和无意识的运用。然而,将安全逻辑作为一门学科分支来研究和推广却是新鲜的。应用逻辑来研究和分析事故,探求防止事故的发生和职业危害的规律、方法,开展预测、预控系统危险性方法的研究等,均起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生产和安全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任何生产系统,既是一个按人类设计方案运行的系统,给人类创造财富,同时也会在一定条件下,变成一个非正常运行的系统,给人类带来灾难,且两者可以互相转化。人类在与事故作斗争时,运用着综合性的安全科学。人们运用逻辑方法去研究和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探求其规律,提出防止事故发生及职业危害的措施和方法,以指导安全生产,保障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特别是在现代安全科学技术中,如安全系统工程、安全评价、事故预测预控等方面,逻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日常的劳动保护工作和安全生产中的应用,归纳起来有以下四个主要方面:

  1.在探求事故规律实行安全生产方面

  (1)探求事故规律指导安全生产。通过观察、比较、综合、统计、分析、归纳,得到了大量的十分有益的规律,如:要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必须要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该方针就是规律,国内、国外都是一样;人们通过长期实践,归纳得出对于危险因素防护的11个原则,即消灭潜在危险、降低潜在危险因素数值、距离防护、时间防护、屏蔽、坚固、薄弱环节、不予接近、闭锁、取代操作人员、警告和禁止信息的原则;处理事故必须严格执行“三不放过”原则;等等。这些规律指导着人们进行安全生产。

  (2)总结经验教训制订规章制度。为了实现安全生产,要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并且要严格执行。这些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的条款,基本上都是通过血的教训,加以分析、判断、归纳而获得的。

   3)经常进行安全检查预防事故发生。为了安全,人们要进行日常、定期、专业性的安全检查,通过观察、测试、分析,判断有否隐患存在,如有隐患则要采取措施,以防止事故的发生。

  (4)类比发生的事故防止重复和同类事故发生。在获得事故信息后,总要尽可能地了解事故的性质、规模、原因等,并类比自己的情况,防止重复和同类事故的发生。

  (5)分析事故采取措施防止事故的重复发生。当事故发生后,常要采用逻辑的方法并按照“三不放过”原则分析事故,必要时还要做试验;在分析清楚事故的原因后,就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以防止事故的重复发生。

  2.在职业卫生方面

  逻辑在职业卫生方面曾作出过许多对人类有益的工作。通过对大量焊工的观察、分析、比较、实验、归纳、判断,得出了电焊工人长期大量地接触焊接烟尘,容易患尘肺,由此,焊工尘肺也被列入我国职业病名单之中等等。

  3.在分析和认识事故方面

  事故发生后,当人们去分析、认识事故时,常常运用逻辑方法,如观察、调查,根据现象进行推理、判断,有时还采用比较、假说、模拟、实验及论证等方法。在分析和认识事故后,再采取对策措施,防止事故重复发生。

  在运用逻辑方法分析事故的原因,思考采取对策、措施时,有时会有突破性进展,发现或创造出对人类极有贡献的理论和发明,如:古代的鲁班被丝茅草划破了手脚而发明了锯子;19世纪意大利化学家苏雷罗教授因爆炸事故获得启发,运用类比,发明了新的炸药和治疗心脏病的应急良药-硝化甘油;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将军亚得利安类比炊事员举锅反扣在头上、胸腹部御防弹片,从而保住了性命的案例,他下令对此进行类比研究,钢盔由此产生,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有70000多人次因此而免于死亡;上海起重工包起帆通过自身及同事的事故,创造发明了既安全,效率又高的抓斗,并获得了国际大奖;等等。

  4.在安全评价中的应用方面

  在安全预评价技术中,逻辑的应用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逻辑推理评价法是一种重要的评价方法。由于在进行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时,虽然评价系统的特点、属性、事件的随机性千变万化,各不相同,而评价的领域、方法、手段也种类繁多,但其思维方式均遵循5个原理,即相关原理、类推原理、概率推断原理、惯性原理以及从量变到质变原理。其中就有类推原理。由此形成的类推法(或称类比法)已成为预评价时经常使用的一种重要方法。



https://m.sciencenet.cn/blog-532981-476912.html

上一篇:金属矿矿井通风与空气调节的研究展望
下一篇:苦耕4年的著作终于出版了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3 06: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