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为什么到了研究生阶段还需要通识教育——也说电子科大的那一纸处分

已有 6930 次阅读 2019-8-23 16:42 |个人分类:事论|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科学精神, 人文, 素养

  电子科技大学最近火了,因为学校对一位在与选课学生对话中对中国四大发明有几句微词的郑文峰老师进行了处分,两年内不能登上讲台。背后的原因我们不去讨论,网上已经有了太多这方面的文章。

  其实,就开设郑老师主讲的这门课而言,电子科技大学的初衷是没有问题的,理科学生不具备人文素养,文科的同学则没有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所以需要一门通识课来给大家启蒙一下。我除了从本科到博士经历了三所不同风格的大学外,现在也不时到大学里给从本科生到博士生的三类层次学生讲课,我个人最深刻的感受是,理工科的同学真的需要增强自己的人文素养,另外一方面,人文社会科学类的学生在科学思维方面也要好好地加深——欠缺相当明显却巨大。

  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才决意写了一本《科学思维与人文素养》的书,希望通过一本能够尽量囊括数理化天地生、文史哲经管法基本内容和核心思维模式的小书,让两个看上去有点明显差异的学科有相互了解的机会。

  ——————————————————————

  我们很多人其实只是知道分子,对于这个世界“是什么”算是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但是,对于这个世界诸多的为什么却知之甚少,填鸭式的教育容易造就这样的结果。今天,我国的基础教育越来越与世界主流接近,我今年上初一的女儿的人文素养其实在小学里已经培养得让我望之艳羡了,总想着如果自己当年有这样的环境和机会,人生可能会走上完全不同的路子。

  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可能还不如基础教育,尤其是研究生,学生9月1号一注册入学就直接被拉到专业课程的重重关隘上去,几年的学习就是不断努力过关,造成了“文不懂理,理不懂工,工不懂管,管不懂艺”的局面,甚至同一学院的不同专业之间都无话可谈,我们耳熟能详的著名高校或科研机构不同学科之间都设计了用于放松的“咖啡时间”,但是即便真的建了咖啡厅,就可以达到真正的交流吗?

  探寻了是什么和为什么之后,让自己能独立分析出为什么才是真正的挑战。但是,学科间藩篱客观存在着,从此科到彼科往往横亘着难以跨越的鸿沟,即便内心真的想了解,但看看那么厚的入门书籍,也会令人望而却步,所以,最近这几年,《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今日简史》,以及《明朝那些事儿》、《南北朝那些事儿》、《半小时漫画中国史》等相关主题读物纷纷出炉,其意在用简洁的笔法和轻松的调子告知读者更多的知识。但是,好玩则好玩了,恐怕还是难以培养出一个人的分析能力,而更为高大上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也就格外难以从中获得了,而这正是本书希望能给大学及以上程度的读者提供的。

  文明之间的冲突愈演愈烈,之前全世界两个阵营的意识形态之争在1989年有了一个阶段性暂停之后,不同信仰之间的矛盾却日渐凸显,所以,亨廷顿专门有《文明的冲突》一书,对当前存在着的几种文明形式之间的碰撞而非融合刻画的比较清楚。

  相比于那些比较激烈冲突的地区,日本因为强调单一民族(并非没有少数族裔),信仰也比较集中,所以,文明的冲突在这个国家并不显著,但即便如此,曾经造成1995年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的邪教组织头目和骨干分子也在日前被执行了死刑,而其他的邪教组织依然在日本活动着。未来日本怎么办?比日本更为厉害的地区怎么办?

  深度采访涉入其间林林总总各方人物的作家村上春树酝酿出了一部煌煌三卷本的巨著《1Q84》,里面的主体内容正是邪教在日本的形成、传播与发展,看后令人不寒而栗。 

  全世界不管哪个国家,因为信仰的差异而带来的群体分裂已经是普遍现象,但是,何为宗教何为邪教?区分起来并不容易,尤其是邪教多打着已经被认可的宗教分支的形式出现,更是让政府投鼠忌器。人类社会将何去何从?个人自由与群体安全之间应该确立怎样的关联和界限,作为接受教育的人群,不得不接触这一难题。在全书的最后一章,我们对宗教、文明、文化的内容进行了简单说明,并期待着拥有全方位知识的人能够在这个世界找到发挥积极作用的位置,进而影响身边更多人,即便遇到暂时的困难(谁又能在一生的全过程中永远顺利呢),也会基于自身知识的积累,最终找到解决它的方法。

  再说法学,这是一门主要以“证据”为核心的学问。正义是法律的追求目标,实现起来往往困难,所以,实质正义从来不是法律的本质。法律要从证据及质证过程中发现结果和动机之间的逻辑,并给出符合程序正义规则的判决。也所以,那些处心积虑犯罪的人,还是有可能逃脱法律制裁的,原因就在于证据总会缺失或被破坏。也所以,阿加莎·克里斯蒂就有著名的小说《无人生还》(又译《十个小印度安人》),让法官在一个荒岛上直接用犯罪的手法解决了那些无证据却又有实际犯罪行为的幸运逃脱者。同样,在金庸老先生的《倚天屠龙记》里面,那句“倚天不出,谁与争锋”所暗示的依然是世俗世界无法解决的不公平现象,只能依靠侠客的冲冠一怒。作为法律更本质的“证据”,任何为保障程序正义而设置的流程都不应该缺少,以免结果会错失可能得到的实质公正。从这里,我们也许能理解各国都普遍存在的“黑社会”这个东西,除了邪恶之外,它直接用非法手段解决了证据缺乏而带来的某些困境,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实质正义。

  不一定人人都会去打官司,但是,了解法律从而知道如何在社会中与不法行为保持距离或维护个人权利,都是每个人的必行之道。

  我们再看看经济。有人说某国在新总统上任后实施的政策其实只是当年亚当·斯密古典经济学的再现罢了。这就让我想到这样一个事情:那些经过了漫长历史的考验依然熠熠生辉的理论,学者们是怎样从现实中获得重大启迪并将其本质在理论解释里展现得淋漓尽致呢?

  在斯密之后,经济学界已经拥有了越来越多似乎更加响亮的名字,他们中的不少也得到了也被简称为诺贝尔奖的“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瑞典银行经济学奖(The Bank of Sweden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每个人都怀揣着具有不同类型花样名称的学术贡献,不管是制度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创新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还是将这些再冠以“新”的进一步发展,如新制度经济学等,着实不少。

  但是,人性最本质的那一面还是在经济现象中起着决定性和主导性的作用,个体的自利行为依然会纠合为集体理性,使得世界往着更好处发展。那些迭出的花样并没有埋没当年经济学中最光辉灿烂的金子。

  所以,即便从18世纪的斯密时代到现在已经过了200多年的岁月,我们还是要继续温习《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多译为《国富论》),国家的财富从哪里来?更大意义上还是来源于个体为了自身境况的改善而做的努力。个体行为聚合成的集体行为必然是循着大体优化的路径前行的。它甚至可以解释英国脱欧投票的结果,当然,更能够对特朗普简单粗暴的经济决策和行动给出直接的理论解释。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怎能不回首再看斯密的经济学?今天令人眼花缭乱的互联网经济、全球贸易,其内核难道不是依然可以从18世纪的著述中读到吗?

  我们需要重新从亚当·斯密开始,对经济学本身的发展,以及经济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融合进行了简要评述。而今天的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不了解一点经济学,如何理解和顺应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

  ————————

  最后,如果举报郑老师的同学曾经看过描述东德特务机构的行为导致大量冤狱的电影《窃听风云》,也许就不做这么龌龊的事儿了。他们即便到了现在,也许还继续津津乐道于自己“引蛇出洞”,解了自己不选课还想拿到好成绩而不得的心头之恨呢。

  唉......



https://m.sciencenet.cn/blog-53483-1194950.html

上一篇:层出不穷的论文排行榜究竟满足了什么心理?
下一篇:中国应急科学知识与技术文献计量及应用对策

18 郑永军 王春艳 王从彦 武夷山 蔡宁 杨正瓴 张忆文 汤茂林 冯大诚 周忠浩 彭真明 闵应骅 钟振余 杨宁 马军 李燕祥 王林平 王修慧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3: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