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科学家精神之五: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 精选

已有 6656 次阅读 2023-6-9 12:50 |个人分类:人论|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工程科技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发动机,是产业革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有力杠杆。广大工程科技工作者既要有工匠精神,又要有团结精神,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经济建设和事关国家安全的重大工程科技问题,紧贴新时代社会民生现实需求和军民融合需求,加快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在前瞻性、战略性领域打好主动仗。

一,袁隆平与他的研究团队

袁隆平作为杂交水稻研究的领军人物,从来不把杂交水稻研究看成是个人的事业,而是深谙只有联合攻关才能成就杂交水稻事业的道理。袁隆平真诚地与他的研究团队合作,对渗透着血汗的成果从不视为己有,一旦有了新的突破和发现,就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介绍给同伴,让同伴与他在研究中共同成长。

袁隆平积极与国内同行展开合作,带领“863”项目组开展攻关,从不以单位不同而保守秘密,把三任总理拨给的数千万元研究专款,用来组织全国同行共同研究,把申请到的研究课题分配到全国不同的地区和位,进行分类指导、合作攻关,不但用个人成就垫高了全国同行的起跳点,而且迅速在全国形成了各路大军协同作战单的局面。袁隆平真诚地开展国际合作,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技术和育种材料,传授或赠送给其他国家的科学家,以帮助他们发展杂交水稻,为在世界范围内推广杂交水稻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王选带领团队的攻坚克难之路

王选带领团队研制激光照排的过程,正值我国改革开放、国民经济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和转变的时期,当原理性样机做出以后,就有人劝他,“不要再做下去,你已经成功了,你是有才能的人,应该再做其它的研究。”不少同事也有这种想法。

但王选并不这么认为。他说,应用性研究成果应该经得起市场的考验,才能对社会有实际作用。假如国家投入了这么多支持我们,最后市场却被国外占领,那我们的功劳等于零。

在当时科研条件十分简陋、外国厂商大举进军中国市场、许多人自信不足、崇尚引进的困难挑战下,王选紧跟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时代脚步,坚持“科技顶天、市场立地”,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先后研制出八代中文电子出版产品,推向市场并得到广泛应用,占领了99%的国内报业市场、90%的书刊(黑白)市场以及80%以上的海外华文报业市场,掀起了我国“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印刷技术革命,该技术不但使来华销售的国外厂商全部退出中国,还出口至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并促成北大计算机研究所和方正集团的紧密合作,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结合的成功之路,成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典范。

三,中国青蒿发现之路

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接受抗疟药研究任务,屠呦呦领导课题组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入手,在收集2000余方药基础上,编写了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利用现代医学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不断改进提取方法,终于成功提取青蒿结晶。

1972年,屠呦呦与另外3名科研人员,一起住进了北京东直门医院,成为青蒿首批人体试毒“小白鼠”,他们在医院严密监控下进行了一周试药观察,最终没有发现对人体有明显毒副作用。青蒿素被制作成临床观察用药在海南给病人服用,证明了青蒿素是抗疟有效成分。

诺贝尔评审团认为,屠呦呦和团队,对治疗全球感染人数排名第一的寄生虫传染病疟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屠呦呦则发现了治疗疟疾的特效药核心成分,青蒿素。



https://m.sciencenet.cn/blog-53483-1391146.html

上一篇:科学家精神之四: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
下一篇:科学家精神之六: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15 吴斌 孙学军 檀成龙 王安良 刘全慧 窦华书 崔锦华 李剑超 杨正瓴 黄永义 李升伟 郑永军 曹俊兴 王成玉 周忠浩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3: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