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关于大学的学习与就业——给公共应急管理专业大学生的一封回信

已有 8630 次阅读 2012-5-21 06:10 |个人分类:专论—应急管理|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大学生, 管理, 公共安全

【Blog主人按:昨天,我收到了一封来自某大学公共应急管理专业二年级学生的一个短消息,他对当前的专业以及未来的职业选择与前途深感担忧。由于我本人是该大学的兼职教授,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有责任给学生答疑解惑。至少把我个人的想法告诉他,让他有更多的角度去看待一个青春期都会遇到的老问题。】
 
不知名的同学你好:
 
  首先,我很高兴你在有困扰的时候愿意到我这里来讨个主意,我理解为这是对我的信任。但是,需要提出的是,你在短消息里连尊姓大名都没有告诉我,这是不礼貌的。一般对于这样的有头无尾的信我是不回的,但是考虑到我是你们学校的兼职教授,还是愿意在指出这一点的同时给你回一封比较详细的信。
 
  其次,关于某一个具体的专业方向(象你目前学习的公共安全管理),现实中该专业往往会遇到各种问题。一是专业的就业情况,这是大学生被近几年的就业市场打击的结果,所有的人都忧心忡忡。二是在这个专业中究竟能学到什么,这是另外一个更为核心的问题。
 
  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第一个问题,关于专业与就业。
 
  你认为大学哲学系的毕业生会去哪里?事实上,在今天,哲学系毕业的学生在很多行业都有就业的可能,在官场拼杀谋个位置,商海拼搏谋些利益,或者当个学校老师教书育人(还不见得就是教哲学),还可以做哲学方面的学者,这个可能是最相关的了;此外,还可能成为新闻人、广告人,等等。那么,这个专业和他们的就业有一个必然的因果联系吗?在以前可能是有的,但是在今天,这样的因果关系越来越弱,越来越淡。
 
  作为大学生,被培养的更是“高等(教育)素质”,而不纯粹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前段时间北京大学的校长说“大学要为需求服务”,这个需求可以理解为国家需求,也可以理解为市场需求,对于这个观点我很不同意。其实,国家或市场的需求有可能两年一变,一年两变,乃至一月一变或更短时间就要变化,那么,大学的专业也要准时或者稍微延后一点进行调整吗?怎么可能!这很荒唐!
 
  你不要担心自己就业时能不能有个旱涝保收的位置,能安稳地领一辈子工资,这个恐怕是越来越难,即便是那些“拼爹族”,也不太可能在就业的那一刻就保障了他的一生无忧。
 
  第二个,能学到什么?
 
  我想先问你一句:你想学到什么?经天纬地之才,还是一技之长?
 
  其实,大学学习只是让你在4年左右的时间里拥有了继续学习的能力而已。你除了上课学习外,应该更多地读书,以使自己的最好的青春年华在积累知识中度过,而工作的经验我倒是不主张去在大学期间尝试,毕业以后有的是机会去尝试更多。
 
  在看唐浩明先生所著《旷代逸才》这本小说的时候,我发现当年最为著名的一位老师(事实上,是岳麓书院的山长,可以认为是当年中国哈佛大学的校长吧),王闿运,将终生的所谓“帝王之学”都教给了杨度,据说他本人也曾经力劝曾国藩称帝以实践自己的这些学问。而他的弟子,也是大才子的杨度后来在日本参加各种组织,可以说与梁启超先生齐名,或当时更有盛之,但是清朝垮台了,因为不想荒废这些帝王之学,杨度还去攀附袁世凯,成为帝制的鼓吹者,可是,最后怎样呢?还不是不断地更换主子,甚至在晚年还加入了共产党。一生所学化为泡影。
 
  讲这个例子是想说明这样的一个道理,即便你学的是经天纬地的本事,有最高的导师,有很多的机会,可是也不见得有机会去实现它。更不要说我们本来就是在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了。
 
  再次,关于你目前的专业——公共安全管理。我刚好是做应急管理研究的,可以说上几句。在我国,之前只有具体行业的安全管理的教育体系是比较清晰的,比如矿业大学里的安全管理专业,就业的路径也比较清楚。但是,今年的安全概念已经非常宽泛,公共安全更是与一个具体行业之间的联系显得不够紧密。可以说,你要问我哪里可以就业,我还真回答不上来。但是,它有用吗?我也可以斩钉截铁地告诉你,在我国,尤其有用,因为未来的几十年必然是我国突发公共事件频仍的时间段,公共安全管理有的是可以派上用场的地方。而不同人去做应急与危机管理,效果往往是差之万里的。
 
  但是,还需要指出的是,公共安全管理需要的知识是过于繁杂的,除了专业内的体系化的知识外,对于技术的了解,对于人心理的剖析,对于运筹学这类显得数学一些的学科知识,都有需求,而有些知识,还不见得在课堂上能够得到。那么,在大学里,你所做的就是积累各个方面的知识。
 
  对于你们学院,我了解到很多同学成立了各类与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相关的学生社团,经营公益网站,并联系在假期里去实践,应该说,都是完善知识体系的一个方面,你有这样的环境,也就应该抓住更多机会去积极投身其中,即便未来不见得从事这方面的工作,益处也是可想而知的。
 
  第四,我个人从中国科大数学系本科,到山东大学研读运筹学的硕士,再到博士时期从事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博士后转向数据挖掘技术及商务智能应用,一直都是在积累知识,然后,在35岁的时候才找到最适合自己做的应急管理,也可谓千回百折了,而认准这个方向确实是适合我之后,就一直在努力,直到今天。算不得什么励志的故事,只是想说,找到合适自己的方向有的人很幸运,一下子就找到了,而我则困难了些,但是总还是能找到的。也所以,对于你们刚刚走进大学的年轻人,不用着急,即便是不断“试错”,都可以有很多次机会呢。
 
  最后,你所面临的困惑是几乎每个大学生都会遇到的,我之前也遇到过,甚至我相信所有人在一生中都会遇到,也所以我在开始的时候说这个是“老问题”。但是,对于这样的一个老问题,解决的途径可以有很多个,我们可以选择一个尽可能优的。
 
  我可能在下半年的时候会造访你们学院,如果有机会,我们可以见面之后再聊。希望那个时候你已经静下心来,找到这个老问题的答案了。


https://m.sciencenet.cn/blog-53483-573224.html

上一篇: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三个比喻与两个对策
下一篇:为什么科学家的粉丝特别少?

20 刘旭霞 陈小润 杨晓虹 廖晓琳 李志俊 李宇斌 余国志 曹聪 刘广明 谢强 迟菲 王春艳 刘鹰翔 金小伟 吴锦宇 李宁 雷蕴奇 yxh3161 zhangcz07 zzjtcm

发表评论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00: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