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的呢喃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tephenCatholic

博文

[文摘]关于基督徒的信仰

已有 3170 次阅读 2011-11-9 01:59 |个人分类:Catholic|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color, face, 文摘, 基督, 棺材

    今天,由于命运或习惯有些人对教会语言与思想感到不是十分熟悉,因此对他们谈论基督信仰的人都会很快意识到这个尝试是生疏的并且会使人感到疏远。……无疑地,任何人向生活在现代并拥有现代思想的人宣讲信仰都会感到自己是一个小丑,或感到自己是从古代石像棺材中出来的人,行走于现今的世界,而穿着与思维模式都是古代的。他不能理解我们的世界,也不能为我们的世界所理解。……
    首先,信仰者常常会被疑惑(uncertainty)所威胁,这种威胁会在人受到诱惑时,突然而不期地为那似乎自明、其实脆弱不堪的全部信仰射下一道电闪雷光。下面的一些例子可以帮助说明这一点。那位可爱的圣女小德兰(St.Teresa of Lisieux),看起来非常天真纯洁,似乎也没有任何信仰疑惑。她在一种完全安全、稳定的宗教氛围中长大。她的整个存有——从开始到结束,及至最小的生活细节——完全被教会的信仰濡染陶成,这种无形的世界(the invisible world)不仅成了她每日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成了她的生活本身。这好像已经成了一种具体有形的现实(a tangible reality),任何疑问都不会将其瓦解。对圣女小德兰来说,“宗教”是她每日存有的自明的命题。她如我们对待日常生活细节那样对待宗教。然而,这样一位圣人——表面上为一种完全的安全感所包围——留下了令人震惊的疑惑表白;这些疑惑来自她死前几个星期。当时那些惊骇不已的修女们减缓了圣女记述中疑惑的成分,只在后来圣女原著本中重新表现出来了。例如,圣女如是说:“一种最坏的无神主义诱惑在猛烈地攻击着我。”任何东西都处在疑惑之中,一切都是那么黑暗。她受的诱惑是,她感到只有纯粹的空虚才是真实的。换言之,在这个似乎严密联结的世界里,有人突然瞥到了一个深渊——这个深渊潜伏在传统定式的稳定架构下。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疑惑的不是那圣母升天的信条或合理使用告解圣事之类的讨论,所有这些都成了次要的。处于危急关头的却是整个架构——是一个全有或全无的问题,这是剩下的唯一选择,在这种突如其来的堕落中,没有任何事物可以依赖。所能见到的只是那无底的深渊! ……被缚于十字架,而十字架又无附着物,漂浮在深渊上——这种情形正是现今基督徒的绝好写照。
    如果信仰者只能在虚无、诱惑和疑问的海洋上完善自己的信仰,如果疑惑的海洋是他信仰的唯一场所,那么我们就不能把不信的人理解为单纯无信仰的人。既然我们已经意识到信仰者对疑惑没有免疫功能, 并且他时常可能会“陷入深渊”,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们的命运归宿是错综复杂的。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讲,无信仰者的存有也不是自足的或封闭的。不管无信仰者多么坚决地宣称自己是一个纯粹的实证主义者(抛弃了“超自然方面的诱惑”和“软弱”及现在仅仅接受那些具体的、自明的事物),他都不会逃脱一种隐秘疑惑的萦绕——是否实证主义拥有终极真理? 正如信仰者为来自疑惑之海的咸水所呛淹那样,无信仰者为关于不信仰的疑惑(doubts about his unbelief)所累。他一方面决定了要解释世界为一个独立的整体(a self–contained whole),但他还困惑于世界的真正的整体性(the real totality of the world)。他总不会绝对确定,他所观察和理解为整体的世界是否有独立性。他常会遇到这样一个惊心动魄的问题:可能信仰所宣布的实在最终是真的。正如信仰者意识到,他常会受到无信仰的侵袭 ——这是一种无断的诱惑,无信仰者也会受到信仰的诱惑与侵袭——信仰对他那似乎始终封闭的世界造成威胁。总之,谁也逃脱不了做人的两难境地(the dilemma of being a man)。任何人若下定决心想要避免信仰的疑惑(the uncertainty of belief),他都必然会经历无信仰的疑惑(the uncertainty of unbelief)——这种无信仰决不会完全消除这样一种可能性:信仰可能是真理。只有当信仰被弃绝时,它的不可弃绝性才能成为自明的(It is not until  belief is rejected that its unrejectability becomes evident)。……
    如果信仰者和不信仰者都不逃避自我,不逃避自己存有的真理,他们都会以自己的方式感受与经历疑惑与信仰。他们谁也不能逃避疑惑或信仰:对一方来说,信仰以疑惑的反对者出现; 而对另一方来说,信仰则是通过疑惑和以疑惑的形式出现。在这种疑惑与信仰、诱惑与确定之间的不断竞争中寻获人生的目的是人的命运归宿的基本模式。也许正是在这种意义上,疑惑使双方不致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而成为双方交流的通衢。疑惑可使双方避免沉溺于完全的自满自足中;它使信仰者向疑惑者开放,也使疑惑者向信仰者开放:对一方来说,他分享无信仰 者的命运;对另一方来说,信仰还是一种挑战。……
    
    我们可以这样说,基督教的核心就是,它是一种“信仰”——这不是自明的。我们常会不加思索地假设,“宗教”(religion)和“信仰”(belief)总是一回事,并且每个宗教都会被认为是“信仰”,但这点只从某种程度上是正确的;事实上,许多宗教都有自己的名号,并且建立了各自的重心。《圣经•旧约》从整体上来说并没有认为自己是一种“信仰”,而是“法律”;它基本上是一种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里,信仰越来越具重要性。古罗马人在实际生活中将“宗教”这个词理解为遵守某些礼仪形式与传统。他们认为,信仰超自然的事物并不关键, 甚至完全没有这种信仰也不表明对此种宗教的不忠。因为它基本上是一种礼仪体系,所以关键的因素就是遵守这些礼仪。我们可以对整个宗教历史作如此分析,但以上所作足以说明“基督教的中心表现形式是‘我信’,并且基督徒可以把他们对现实的态度称为‘信仰’”,这一点决不是自明的(self–evident)。这样就使得我们的问题更加迫切:“信仰”(Credo)这个词所要表达的到底是什么态度呢?为什么我们个人的“我”进入“我信”变得那么困难?为什么我们一再地感觉到我们似乎不可能把我们现今的自我与传统上形成的“我信”连结起来?  ……  
    作为今天的基督徒,我不无羡慕地听人说:在中世纪,我们土地上的每个人都是基督徒。然而,我们最好还是看一下幕后的事实,之所以能这样做,我们应该感谢历史研究。历史研究可以告诉我们,在那个时代,很多人只是随行旅者(fellow–travellers), 只有少数人实在地进入了信仰的内在运动;它还可以告诉我们, 对很多人来说,信仰曾只是现成的生活模式,那由“我信”(Cre- do)所带来的“感奋跃进”(exciting adventure)多半被掩蔽。这主要是因为,在天主和人之间有一个无限的鸿沟,还因为人被如此地造就,他只能看见天主以外的东西。因此对人来说,天主从本质上永远是不见的,永远存于他的视野之外。“天主从本质上是不可见的”(圣经的这种基本观点与其他可见的神灵形成鲜明对比)这一肯定同时也是对人的一种肯定:人是一种视觉造物, 他的生活空间已为他所能看见和把握的东西所界定。在这个由可视的事物所组成的空间里,天主不曾并且永远不会出现,不管这个空间被何样地延展。旧约包括了这样一个观念——我认为这一点非常重要——天主不是这样的天主:他现在在人的视野之外,如果视野被延展了,他就可以被看到。事实上,他是这样一个存有:不管我们的视野何其延展,从本质上他都存于人的视野之外。  
      现在,我们来澄清一下“我信”这个词所表达的一个模糊意义。这个词意味着,人不把看、听、摸看成是他自身的全部,他的世界也不是由他能看到和摸到的事物所界定;他在寻找通向现实的第二途径,事实上他称这条途径为“信仰”。正是在“信仰”这条途径内,人才能获得一个更为宽广的世界观,并且这种新的维度是关键性的扩展(decisive enlargement)。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信”这个词就包含了一种面对现实的基本抉择。这个词并不代表对这个事实或那个事实的观察,而代表一种基本的行为模式——一种关于存有、存在,关于个人部分的现实,也关于整个现实的行为模式。这样,这个词就代表这样一种观点: 那些不可见的事物也不是不真实的;恰恰相反,那不可见的实在倒代表真正的现实,这种现实能支持所有现实并使其成为可能。另外这个词还代表这样一层意思:这个使所有现实可能的现实因素也能给人一种真正的人性存在,能使人以一种“人性的方式”而存在。换言之,信仰代表这样一种决定:在人的存在的核心深处有一点,这个点是不能为可见和可触摸的事物所滋养和维持的;这个点会与那不可见的事物相遇,并且会感受到,那不可见的事物为这个点自身的存在来说是不可缺少的。     
    当然,这种感受只能由圣经所描述的“改变”(reversal)和“转变”(con–version)来获得。人的自然重心(natural centre of gravi- ty)将人拖向那可见的事物,拖向那他能握在手里并能拥为已有的事物。人要想认识到他忽略自己真正利益的(通过任自己受这种自然重心的牵引)情形到底有多坏,他必须转向自己的内心深处。他必须转过身来意识到只相信可见的事物是多么的狭隘。如果没有方向上的转变,如果不对人的自然重心作相应的抵制,那就不会有所谓的信仰。事实上,信仰是一种“转变”;在 这种“转变”中,人会发现,如果他只将自己投身于那可见的事物,那他正在追赶一种幻象。这也是为什么信仰是不可演示的 (not demonstrable):信仰是一种回视(about–turn),只有那回转身的人才能接受信仰。由于我们的自然重心不会善罢甘休,它还会把我们拖向另一方向,所以这种回转总是日日常新的。只有在平生的不断回转中,我们才能真正意识到“我信”的意义。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并不只是在今天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信仰是个难题,信仰看起来似乎是不可能的事;事实上,信仰从来都意味着一种飞跃(也许是比较不明显、不易察觉的飞跃),一种横跨无限鸿沟的飞跃,也就是那种来自可见世界、从各个层面迫向人的飞跃。信仰从来都有一种冒险勇进的突破与飞跃,因为在每一个时代,它都代表着一种冒险性的接受,接受那不可见的事物为真正和基本的事物。信仰从来不是那单纯的态度,不是一种简单地跟随整个人生倾向的态度;信仰总是一种来自存有深处的决定,在各个时代,这种决定都要求人通过意志上的努力而做一个完全的转变。 
——————
基督教导论
[德]约瑟夫`拉辛格 著
静也 译 雷立柏 较
卓新平 主编
上海三联书店

本书初稿是拉辛格1967年夏在德国杜宾根大学公开演讲时所撰写的演讲稿,旨在现代社会变动不居的情势中阐明“天主教的精神”,展示其宗徒信经的信仰意义。……拉辛格被视为罗马教廷神学理论的官方代言人和天主教界神学纷争的仲裁者,他给人一种全力护卫天主教正统信仰、态度严峻而绝不让步的印象,其以个人身份或代表天主教官方所作出的各种表态也常招致敏感回应和激烈讨论。——译者

PS:拉辛格于2005年当选为罗马教皇,此书02年在大陆一版一印3000册,就此绝版。


https://m.sciencenet.cn/blog-537633-506085.html

上一篇:圣经中最“色”的话
下一篇:国画:耶稣基督

5 刘洋 李方和 张伟 王春艳 李宇斌

发表评论 评论 (2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 23: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