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术哲学的邀请(55)—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一个有真正学术追求的学者,应是把学术当真的,尤其是不计较个人所谓的得失。当然,人文社会学科的学术本质在于传承,而传承的本质又在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学术传承最重要的环节,正如“化我者生,破我者进,似我者死。”
在这种传承中,知识结构、科学素养、外语能力、学术观、学术品味和学术眼界等或许都存在众多不同与不足,这或许会严重制约从事学术工作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所以,超越日常生活经验、超越个人利害得失、超越认知和时代局限,乃是一个优秀人文学者的禀性。学术需要知识积累、技术发明、理论创新和思想体系的建构,要有超越前辈学者的贡献,这是学术之所以存在的根本理由。要追求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要求人文社会学科的从业者要“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
人文社会学科源于人性最深层上非理性诉求。例如哲学、艺术、文学等,都可追溯到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反映的是人的本性,而非功利性的目的。人文社会学科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功能,主要是改变世界观和人生观,而非提供实用性的知识,在本质上,人文社会学科或许是暂时“没有用”的学问。有价值的学术思想或许源于学者独立且孤独的思想,有史以来,所有伟大的思想家都是特立独行的,也许孤独是思想者的宿命。团队、工程、指令、行政或许对思想发明毫无用处。学术更重要的或许是一种思想与生活的方式,而不是主要看得见、可计量的论著上。因此,强调思想、价值、精神、文化的人文社会学科,相对于自然科学,更容易受到世俗化的学术评价标准的伤害。
人文社会学者要守住学术文化的意义,要心存定力,无论如何迁就、适应环境的要求,都要保持学科的自觉性和敏感性,要守护人文社会的学术精神,要有一颗人文之心,不管环境如何,其作品总不至于太俗、太差,更不应该受外在强加的干预,要超越束缚,其独立性和自主性也就越强了。然而,由于社会的迅速发展与转型,人们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或思维模式也日益多元化,人文社会学者也会有了更多的矛盾和困扰,这需要我们的视野更加宽阔,思想更加深邃,心灵更加容纳更多矛盾,形成自我超越。
此刻,我想起了“击壤歌”: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
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12-3 16: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