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独立,个性自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ls111 为自己的信仰而奋斗,为我们的未来而努力 http://baike.baidu.com/item/张亮生

博文

英语论文标题的锤炼和国内学者最常见的标题硬伤(转载)

已有 5000 次阅读 2009-4-10 10:33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转载:丁香园  徐罡博士的bolg  http://www.dxyer.cn/gangxuboston/article/i12716.htm

徐罡

人要衣装,佛要金装。现代社会,每个人的时间都很紧凑,如何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是个很重要的功夫。一篇论文的标题就是给人的第一印象;成功的标题,不但会吸引杂志编辑和审稿人,论文发表后也会令一般的研究人员感兴趣,有助于扩大影响力,增加引用率。

一般而言,标题是对一篇论文的简洁概括。生命医学论文的标题包涵几个要素:研究的分子,生物种类、组织器官、细胞结构或疾病,实验结果。有时一项发现取决于独特的实验方法、手段或标志,这也有必要指明。

具体应用,有很多灵活的东西,以最近 Eric S. Lander 教授实验室在《自然》发表的论文为例:

标题:“Chromatin signature reveals over a thousand highly conserved large non-coding RNAs in mammals”
研究分子:large non-coding RNAs;
生物种类:mammals;
实验结果:over a thousand highly conserved;
实验手段:chromatin signature.

大分子非编码RNA 已经被不少实验室发现并报道过,但这篇论文做了系统性的研究,其中包含了生物功能的分析。生物功能的结果并没有出现在标题里,但是标题里“高度保守”的描述必然会使审稿人和读者想知道“保守”的生物学意义,因而功能也就成为预期的结果。没有把功能描述列入标题的另一个可能原因是:一般标题以十个单词左右为宜,最好不要超过十五个单词,读起来要顺口;如果在这个标题里加一个词,变成“Chromatin signature reveals over a thousand highly conserved functional large non-coding RNAs in mammals",也可,但口感上会有些细微的差别,而且一长串形容词会让个别人懵了。

这是原始论文,综述论文和短评的标题有所不同。近十多年来,由于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更新,很多科学家发现,以传统的方式编写教科书或专著已经成为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往往书编好了,新的发现出现,修正甚至否定不久前的发现。很多科学出版社推出综述系列,替代了教科书或专著的作用。这些综述论文或评论文章面向广大的科研人员甚至社会共众,追求一定的可读性,有些标题很轻松活泼。以今天刊行的《自然-药物发现综述》(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March 2009 Vol 8 No 3)的一篇评论为例:

标题:“Drug metabolism: Seeking the soft spots”

“soft spots”?嘿嘿,看到这个,我就想到师兄金庸大侠笔下武林高手的“死穴”,就有了想读的愿望。

比较而言,一些国内的生命科学学者的英语论文标题有二方面常见的缺陷:

1.  综述论文的标题太拘谨,缺乏吸引力。
2.  最要命的是,很多标题都是“某某之研究”,硬译成英文就成了“Study of ...”,“Investigation of ...”。

我曾目睹过一位教授看到一个这样的标题后所开的玩笑:“研究?他们做的是研究,我们做的就不是研究了?”

的确,每篇学报论文都是研究啊!英文标题里加入“研究”,不但多余,而且把个标题搞得很生硬。当然,很多英文标题里也有些“研究”性质的词,如“characterization”,但这个词有专门的涵义,一旦用了这个词,对一个具体的领域,同行也就知道这篇论文里包含了那些实验。

然而,一些英文政治教育社会学的论文,常常会在标题里使用“研究”一词,如“A study of ...”。文科的东西,主观化的成分比较多,我想,作者或许是为了表明自己文章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吧。

谁说的:“城里的人想冲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



https://m.sciencenet.cn/blog-54593-225329.html

上一篇:《自然》:用博弈论解释进化论难题
下一篇:关于志愿者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22: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