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 教育 责任 快乐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xh 大连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胸无大志,努力做个合格的教师。当淡出三尺讲台时,没有因为误人子弟而悔恨即可心满意足喽!

博文

君子花儿开与教育学生 精选

已有 5863 次阅读 2010-6-29 22:11 |个人分类:教之道|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养花, 学生, 教师, 园丁, 君子花

教师经常被美化成辛勤的园丁,但由于教育产业化和教师的功利思想,近几年已经很少把教师当作园丁了!毫不夸张地说,有的人不仅不配做教授,恐怕连为人都有些成问题喽!

本人没有大志向,只想做个称职的教师,每年培养几个于国于家于社会有些益处、别光知道钻营、自私自利的毕业生/研究生就心满意足矣!于是乎整天脑袋里想的几乎全是教育学生的事儿——这既是做教师的责任,也是俺的乐趣之所在——所以这里有人说俺“毁人不倦”嘛。如此一来经常做一些科学实验来证明某些“教育定理”。俺曾经用“头发再生实验”来说明“中国一流大学”问题,下列“君子花开与教育学生”的关系又是一个教育问题学生的例证。

本人曾经不止一次说过,3年的朝夕相处,导师足以影响研究生的人生轨迹与思想。那么本科生呢?很多学科不及格的问题本科生呢?为什么他们能够考上大学,但不能顺利完成学业呢?这里不谈责任与原因,只谈如何“改变”他们的学习态度与行为。其实这个问题是伴随着高校急速扩张而突显出来的,所以到现在也就七、八年左右的时间。这些年通过与这类学生的接触与交流,发现绝大部分学生的确可以“改造”,除了家庭有问题的(以后单独谈谈这个问题)陷入网络太深者以外,基本都可以转变。

去年9月开始“培养君子兰与教育学生相互印证”的养花实验。偶然间,到一同事办公室看见一棵奄奄一息的君子兰,只有5小片儿叶,2个已经快干瘪了,最长的叶片也就15cm左右。我跟同事说“给我吧”,她认为我真想养花,就说“这都快死了,想要明儿给你要一棵好的。”我开玩笑地回道“快死的才有挑战性呢!”同事也开玩笑说:“如果开花了,就搬到我办公室。”我说“没问题”。施肥——浇水——浇水——施肥,经过10月左右的精心培育,小苗逐渐茁壮成长。本学期开学时同事竟不敢相信就是那棵差点死去的君子兰。

进入5月,感觉好像叶子不再增长、增多,当时还认为是季节性的原因——过去从未养过这种花。同事的君子兰已经开花了(其实也已经错过花期),我的怎么停止生长了呢?

经过20多天的无声孕育,6月10那天突然发现了异常:



三天后(13日),竟看见花蕊了,如下:



又5天后(18日),要含苞待放喽(不许笑话俺,那几天毕业论文太紧张没顾上擦拭叶子上的尘土),如下:



又三天后(21日),一个花苞已经开放了(今年毕业的本科生说,老师你的君子兰很强耶,我从未看到一点儿干边、干稍儿都没有的叶子),看:
 



最后是君子花盛开怒放的景象(26日),这是第一次培养君子兰,算获成功吧? 



那位同事发现她的君子兰果真开花了,很是高兴。虽然我提议可以搬走,但人家大度没有夺取俺的劳动果实,仍然放在俺的办公室里。不过现在从窗台挪到了办公桌上——与同事共分享!(不过,两个大男人办公室里放一盆花有些那个,哈?)

平时教学工作中,帮助、教育学生给了我信心,敢于挑战“极限”——捡一棵快死的君子花来养;培育君子花的成功又为教育学生提供了成功的案例——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君子花尚能不辜负我的一番心血而开花,何况感情丰富的学生乎?有问题的学生也一定能够“改邪归正”完成学业,走向社会,走向成功!

6、7年来,每年都有数名、共有近20名学生发生了可喜的改变——最初的2位同学,1位延期半年毕业后参加工作,现在一家世界500强工作;另一位拖后1年考取硕士研究生,现已经毕业(当时他姐姐打电话说,希望选我为导师。我回答说:既然他改正错误,研究生都考上了,应该给予相当的信任度,容许他自由选择自己认为更合适的导师。最后没有选我的主要原因还是认为我太严厉了,但时不时到我办公室坐一坐、聊一聊);05届1位临界退学的学生延期一年毕业、考上了硕士,现在读研二......看到学生思想态度的改变与学习成绩的进步,心里由衷的高兴啊!



https://m.sciencenet.cn/blog-55745-339882.html

上一篇:一位伟大的农民(2)——跟父亲学如何教育学生
下一篇:给科学网编辑提个建议

13 高建国 武夷山 陈绥阳 王德华 杨远帆 苗元华 李学宽 侯成亚 丛远新 黄锦芳 neilchau bridgeneer liyanchun26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13: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