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ife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ifei

博文

多年前出版的一套有趣的书---《书趣文丛》

已有 4053 次阅读 2014-2-12 22:47 |个人分类:杂书|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查《围城》相关资料时,根据文献按图索骥时发现一套好书,系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2001年间出版。

 

书的序言写得有趣,可以看出策划这套书的出版人很有想法,可谓独树一帜。据说前两辑质量犹好,可惜现在时力与财力均不济,只能先记述于此,待以后搜购了。



附1.丛书序

中国究竟是有几千年文明的古国。政治上闹感冒的时候,经济上犯穷病的光景,人们会发些“读书无用”、“百无一用是书生”的牢骚。日子一好过,政道一通畅,大家想到的多是如何建立一个“书香门第”——为自己的家,也为社会和国家。

所以,要说“读书无用”,古贤今哲,说过的话尽多,可举的范例也尽多。不过,读书要怎么才能“有用”?认识却未必一致。从历史到时今,占主要地位怕还是那种把“读书”和“有用”直接联系起来的看法,所谓“颜如玉”、“黄金屋”即是。要换个说法,也无非是说读书之后要立即用书中的知识去为现实任务出力,不然就有“遗少气”、“头巾气”之嫌!

我们编这套丛书,正是要想说明,“读书”这件怪事,实在并不简单。读以致用是好事,并不立即“致用”也不是坏事。甚至可以说,作为一个知识者,人人都应有“致用”和“不立即致用”这两种读书态度的结合。什么是“不立即致用”,那就是把读书当作一种兴趣,简单说来,“书趣”即是。

我们请了一些读书的大行家来现身说法。不是请他们来说自己如何读书成“趣”——那未免俗了,而是把他们“读书成趣”的成品展示出来。这成品全是作为趣味的读书结果,却未必时时处处都点出自己读了什么书、作了什么“悬梁刺股”的努力方克臻比。作者们读书已成“趣”,所得的结果也大多能使读者觉得有“趣”,即可以读得下去。如果大家都以读书为一“趣”事,由此多产生一些“趣”,不亦有益于“书香门第”之建立乎?

或谓,这种做法,其实只是拾古人之唾余,不是什么适合时代要求的办法。所谓“遗少”之责,多半来此。这涉及对中国读书传统的看法,这里不去辞费。要说的是,这种读书方法,要说“时代”,其实是最时髦不过的。我们现在最现代的读书观,便是反对主体和作品的对立,把所谓读书,说成只是领会作者的本意。好在这套丛书的作者,不管他们是不是“后现代”的,他们的读书,却都能跳出这一框子,不把读书看成教训与被教训、赐予与接受的关系,而只是一种“对话”。因此,他们方能不为某书某人所永久俘虏,而能以自己为本位,“自”得其趣。

自然,读书成“趣”,其病亦多。一个毛病,便是成了蛀书虫,变成书淫。在一个宽容的社会里,蛀书虫也会受到表彰,不是坏事,但究竟难以在商品经济中讨得生活,更难成为“大款”。我们几个编书匠,以“脉望”为名,也只是想以此表明自己已患此“病”而已。“脉望”是蠹鱼之一种,是蠹鱼吃了书中的神仙字化成的。传说服了用“脉望”煎的水,便可“白日飞升”。这是古人把读书致用和不立即致用两者相结合的一种美丽的幻想。我辈有幸,平时时常贪念当代读书成仙的大家的许多“神仙字”,然而现今不能飞升,却得蒙厚爱,允以所作编集问世。我们愿意永远抱有做“脉望”这一幻想,为中国的读书界做些微末的工作。

——脉望 一九九四年十一月

转载自:http://www.verycd.com/topics/2763030/


附2.书目


本套丛书意在张扬一种读书方式,旨为营造一个书香的社会。请一些读书的大行家现身说法,把他们“读书成趣”的成品展示出来,告诉读者不必把读书看成是教训与被教训、赐给与接受的关系,而只是一种“对话”。这样方能以自己为本位,自得其趣。

第一辑

1.沙上的脚迹·施蛰存

记忆并不是遗忘的反面,记忆中遗忘的一种形式。

2.蜗角古今谈·金克木

蜗角书空徒咄咄,蟹行在手沿津津。宵迎怪客疑无鬼,昼读奇书觉有神。

3.书边杂写·谷 林

弱水三千,取饮一瓢;含哺而熙,鼓腹而游;偶效嘤鸣,求其同气。

4.饔飨集·唐振常

饔飧,熟食也。朝日饔,夕日飧。如能做到《孟子》所称:“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那就超乎作者的厚望了。

5.如是我闻·辛丰年

愿天下有情人都来倾听人类创造出来的好音乐。

6.边缘人语·董乐山

边缘人不甘寂寞,翻译之余,信笔所作。

7.剑桥与海德堡—欧游语丝·金耀基

剑桥所见所思,德国小城闲思,这里印出来的文字说是一种因缘的记忆。

8.音调未定的传统·朱维铮

历史非但没有证明中国存在过自孔子以来便一成不变的传统,而且只以证明所谓传统总在发生时空连续性的变异。

9.都市的茶客·施康强

用饮茶的心情看待人生,或有发现、品尝生活中一些锁碎的乐趣。

10.脂麻通鉴·扬之水

读了一串包装纸上的通鉴故事,于是在包装纸上仿制一串通鉴故事。

第二辑

11.堪隐斋随笔·谢兴尧

读书、谈史、谈梦。写在半个世纪以前和以后的文字,是堪隐斋中藏很久的时代和人生的一点旧影。

12.逝水集·常 风

往事历历有如一梦,就缅怀所及写下这此文字追念长眠的故人。

13.伸脚录·金性尧

“天下文章,唯夜航中最难对付。”文章要不使小僧伸脚大非易事。

14.书廊信步·吴小如

干脆说,批评者的工作也就是“仁者之事”,“唯仁者为能好人,能恶人”。

15.串味读书·舒 芜

读着这个,想到那个,会心处往往不是书的正味,而是串味儿,这样的文字也不是从书中来,而是从书与书之间无书之处来。

16.中楼集·王佐良

文采并不等于堆砌美丽的辞藻,而是能有新见解,能的角度看旧物。

17.潇园随笔·朱 健

水至清且深谓之潇,莳花艺果谓之园。虽赋得二字,然居处大杂院,市声盈耳,不得写处。只可意识其流,自拉自唱,自吹自擂,随笔所之耳。

18.偷闲要紧·思 果

写散文不必需有事,不必有许多资料:要紧的作者的想象,而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娓娓道来,妙趣横生。

19.水流云在琐语·邓云乡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这是一种很好的、很理想的意境,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也。

20.学海崖边·陈乐民 资中筠

明季张宗子常在“书隙”中寻乐趣,学海崖边的散步者从书缝中别理文字,正是同此情味。

第三辑

21.音尘集·黄 裳

书中涉及的一些问题就是在现在也依旧不曾完全失去新鲜感,因此也许它暂时还可以起一点备忘的作用。

22.书与回忆·周越然

既是书虫的回忆,又是对书的回忆。一生买书、藏书、著书,留下愉快的回忆,也难免伤心的回忆。

23.清明集·周 劭

古今人相去一定不会很远,那么,把他们勾稽一下,给现代人看看也是好的。

24.苍洱之间·罗常培

一个学者行走于山水间的笔记。蜀道、洱海、苍山,在国难的日子里,从自然的风景间,写出时代与历史的变迁。

25.欧游三记·宋春舫

三位学者的眼睛,看出不同的欧洲。不是通常的游记,而是美学家、文学家、丰满的旅行感受记录。

26.瓜蒂庵文集·谢国桢

书间偶然落鸿泥,红叶经挥月向低。抚卷徘徊思往事,于今如何不留题。

27.愉快的思·叶秀山

哲学不是行话,术语的体系,相反,应是行话、术语最少的学科。柏拉图的书,不就是活生生的“对话”?

28.寻常的精致·杨泓 孙机

不是古玩欣赏,不是文物鉴定,只是从错错落落的精致中,收拾一个两个迹近真实的生活场景,拼接一叶两叶残损掉的历史画面。

29.书城黄昏即事·董 桥

坐拥英伦和香港书城,读马克思,读中西哲人,读出无数明智,也引诸多疑难。

30.天鹅之歌·郑异凡

列宁晚年一系列关于建设国家的设想,可惜都已成为“天鹅之歌”—令人闻之无限惆怅的美妙绝唱。

第四辑

31.独语·赵园

印在纸上的,毕竟也是一点生命之痕,我就把这痕迹留在这里了。

32.斜阳系缆·吴方

历史的劫数首先不是理论的命运,而是实实在在见诸人的境遇。

33.放虎归山·李 零

因为梦想有一天能摆脱学术,自由自在地读书,东拉西扯聊天,我常常会想起一个词,这就是“放虎归山”。

34.不肯进取·黄 梅

搭乘在不大稳便的高速列车上,窗外景色倏忽变换,车内人不免头晕目眩,于是就有了这些关于英国文学、特别是小说的议论,那是与变幻中的景色相逢、交流、对话的结果。

35.考磐在涧·葛兆光

随笔也罢、杂文也罢、书评也罢、时论也罢,它能是古代深涧考磐的回声私?它能充当上苍的木铎吗?

36.寻找手稿·李庆西

将学术性的闲聊的材料,而把本来算不上什么学问的东西当做学问去做。

37.阅读日本·陈平原

在一个恰当的时空,碰到一个契合你心境及趣味的阅读对象,而且你有足够的时间及知识准备来仔细品尝,这样的机遇并不常有。

38.浮世绘·刘东

透过对浮世的描绘,看出一个努力想把本根留住的、时时的品味着人生的作者。

39.旧影与新知·汪 晖

把一点旧影、一点欧游心影,更多的还是读书笔记,收集在一起,于是在阳光灿烂的秋日里,就有了这《旧影与新知》。

40.斜晖脉脉水悠悠·王振忠

斜阳晖脉脉不悠悠中,黄山白岳、寒烟衰草,流水中莫名的感动,都由这信手拈来的书名中一一凸现。

第五辑

41.往事重重·费孝通

国运其昌,命脉在维新。缅怀有贤,敢不自勉。

42.品评录·胡 绳

历年来写过类似文章还有不少,选录这一此,因为字行间,还算是作了如实的品评,当然不敢说是全面周到的评论。

43.文化之旅·饶宗颐

观世如史,保持着“超于象处”的心态,从高处向下看,不局促于一草一木,四维空间,不这有上下。

44.听雨楼随笔·高伯雨

随笔所涉及的资料大都是人物故事、风俗制度之类,这些在正式的史书上往往不易看见,而在读史的时候又必须用作补充。

45.谦逊的真理·方 平

凡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欢乐地劳动着的人们,他们都是精神上互相沟通的伙伴。

46.观景楼杂著·钱伯城

世事皆景,世人皆景,因观景而生感受而发为文章,这便是有感受之文了。

47.无树有巢·丁伟志

建筑材料是“书”,规模确定为“小”,形象类乎鸟儿搭在树上的“巢”。

48.大书小识·龚育之

抄录一点材料,记述一点想法,没有什么大意思。然而大海不择细流,“小识”有的也许不无小益吧。

49.十二楼集·冯世则

我愿意学一棵树,伸出绿色的手,向宇宙。

50.面对历史的苍茫·王充闾

在状写历史烟云时,以一种清新的美学追求和冷隽的历史眼光,渗透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第六辑

51.边缘阅读·黄子平 著

如果“边缘”不是与中心僵硬对立的固定位置,如果“边缘”只是表明一种移动的阅读策略,一种读缝隙、读字里行间的阅读习惯,一种文本与意义的游击运动,那么我不揣冒昧,用收在这里的文字,表达“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意愿。

52.语言是我们的居所·南方朔

语言是我们最低限的存在。而人间的沟通、误解、支配、记忆、想象等戏剧也就在语言中演出。

53.一样花开·童元方

在古人、今人、旧事、新事中,我专爱追究的原来是那些失败的、痛苦的、零落的、饥寒的、精神有了伤残的而又力图振作、身体受了磨难而绝不屈服,有着永世的遗憾而不能明言,有了价值的选择而又无从选择的……

54.临界线上的徘徊·陈 玲

本集中所囊括的,尽是些不能实践之发挥、之联想。读书写作,本来就是件大道无为的事。

55.东游西话·李长声

我爱写千字文,有字数制约,像是在舞台上学戏、按格律作诗,别有乐趣,也防止信马由缰,耽误人家的读书工夫--东游西话,可不是东拉西扯。

56.香港的人和事·柳苏

57.纽约客随笔·刘大任

58.说东道西·查建英

59.再见了,白山君·梁想

60.必要的角度·黄灿然

   转载自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210552.htm 并对文字格式了调整、加了编号和最后遗漏的5本书。



https://m.sciencenet.cn/blog-56870-766952.html

上一篇:两本重要的日本植物分类学著作(待获取)
下一篇:读《围城》的续貂之作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3 10: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