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sqhopeiggcas 天马行空,寻求真谛

博文

日本物理学家梶田隆章何以得诺奖? 精选

已有 166983 次阅读 2021-3-9 12:04 |个人分类:建言献策|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日本物理学家梶田隆章【1】生于195939日,今天是他62岁生日。在此,遥祝他happy birthday。今天一早,我在某微信群看到一篇文章《无心插柳获诺奖的梶田隆章》,读完后觉得意犹未尽,于是又在网上查阅了有关他的一些材料,整理成此文,以期对大家的科研创新有所裨益。

2015年,梶田隆章因“发现了中微子震荡,证明了中微子具有质量”与阿瑟·麦克唐纳分享诺贝尔物理学奖。看到这里,估计不少吃瓜群众们会问:“他是怎样做科研的?又是如何获得获奖的?”看完以下简介和简析,或能“窥一斑而知全豹”。

1、以好奇心而非功利心做科研刚刚获知自己得诺奖后,在东大校园举行的记者会上一时语塞,称现在脑中一片空白,不知说什么好。努力平静下来后,他说2】:“自己所从事的这项研究,不是那种马上会有什么用处的研究;用好听的话来说,则是属于拓展人类认知地平线,或者说是满足研究者好奇心的领域。这样纯粹式的研究能获如此关注,非常高兴。

好奇心,是人们认识世界的起点,是探求新知的内在渴望,更是基础研究的原始冲动和活力所在。因为有好奇心存在,人类认识世界的维度才会不断拓展;有好奇心指引,才可能有 “一念非凡”的灵感闪现,某个闪现的灵感或许能突破现有的认识边界,成就人类认识世界的飞跃。

2、科研动机,是科研人员通过研究真问题且进而做出新发现/新发明,获得的成就感、自豪感和愉悦感;从纯粹的科研动机出发,才可能登上科学高峰领略一览众山小的美妙。他在围绕“中微子震荡的发现历程”进行主题演讲时谈到【3】:“整个过程充满辛酸和艰难,但是也让我非常快乐;科学研究是一个令人惊喜的东西,值得追求;很重要的一点是热爱科学,动机是最重要的,能力比论文重要得多。”

是啊,只有出于深入到骨髓中对科学的挚爱,才能不被暂时的各种功名利禄诱惑走偏,才能不被各种艰难困苦羁绊,才能一往无前攻坚克难从而做出卓越成果。

3、异常现象/奇观数据背后往往隐藏着关键的机制/规律,揭示之有可能做出重要科学发现。他谈到【4】:“在测量宇宙射线在地球大气层散射所产生中微子时,发现实验测得的信号比预期数值低很多。为此,采取了多种方式进行反复实验研究,获得更多精确实验数据,从而令人信服地证实了中微子振荡的现象,也证实了中微子带有质量。”他勉励同学们,在研究当中遇到了奇怪的数据,希望能谨慎地对待,不要轻易放弃,奇怪的数据也许能启发伟大的发现。

我也曾指出【5】:如果某些数据出现“异常”,即反映的规律和特征与自己设想的不符,不可随意去掉,而应反复实验找到产生“异常”的根源,然后才可以发表可重复的成果。在某些情况下,若实验中出现了“异常”数据,或许隐藏着特殊的机理,揭示之还有可能诞生重大的科学发现呢。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愿日本物理学家梶田隆章的科研心得,能给我国有志科研人员以正能量的启示。


参考

1梶田隆章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A2%B6%E7%94%B0%E9%9A%86%E7%AB%A0/18696805?fr=aladdin

2】诺贝尔物理学奖新科得主梶田隆章:拓展人类认知地平线

https://www.chinanews.com/gj/2015/10-06/7556407.shtml

3】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Takaaki Kajita做客“巅峰对话”第二十期物理分论坛 

https://www.sohu.com/a/143569506_176416

4】诺奖得主梶田隆章四川师范大学开讲 不要轻易放弃研究中奇怪的数据

https://cbgc.scol.com.cn/news/100885

5学术素养与科学成就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269406.html

相关

日本科学家屡得诺奖靠的是什么精神?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225990.html

每年一个诺奖,日本靠的是顶级刊物论文吗?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209596.html



https://m.sciencenet.cn/blog-575926-1275765.html

上一篇:科学认识新西兰M8.1地震
下一篇:以笨功夫做科研才可能出卓越成果

40 张晓良 王安良 冯圣中 毛小平 简小庆 郑永军 檀成龙 晏成和 郑强 杨百存 杨正瓴 曾杰 梁微红 刘全慧 杨涛只 卜令泽 黄永义 陈新平 姚远 毛善成 姚伟 代恒伟 张文凤 王茂清 刘良桂 白龙亮 王兴 彭振华 白蒲 吴斌 汪晓军 杨轶杰 王勇 鲍海飞 杨金波 康建 杨冬 李毅伟 刘钢 段德龙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2: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