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sqhopeiggcas 天马行空,寻求真谛

博文

营造让“青椒”成“青骄”的学术环境 精选

已有 8655 次阅读 2021-6-10 11:13 |个人分类:热点关注|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近几天,“非升即走”制再次成为学界的热点话题。自2003年北大开始实施该制以来,我国已有多所科研院所仿效之采用。实施该制的初衷无疑是好的,即打破铁饭碗,提高竞争性,促进科研产出。那么,我国科研院所实施该制后的效果怎样呢?嗯,看广告不如看疗效,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大家知道,我国已成为论文大国,在SCI论文数量、高被引论文、论文引用量等方面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这种“科研GDP”的冒尖与重压下“青椒”们的贡献不无关系。另一方面,“青椒”们不堪重压的负面消息不时冒泡,诸如焦虑、抑郁、英年早逝、恶性事件等,不时刺激着人们的心灵。由此,在不少人眼里,“青椒”成了“青焦”的代名词。

在重压下“青椒”们想做高创新性乃至原创性科研不现实,因为难度很大且需要长期攻关才可能成功。这必然迫使其从事易上手且易出成果的跟风式热点工作,但这种工作对推动科技实质进展的作用不大,多为鸡肋耳。因此,我国学界虽貌似繁荣,即各类所谓的“重大突破”、“诺奖级”成果频现于新闻报道,但实则多为学术泡沫。

我们知道,科研人员比拼的是创造力而非模仿力,科研成果比拼的是质量和价值而非数量。“青椒”们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正处于创造力旺盛的黄金年龄。若在这个年龄段,把精力放在跟风式的科研上,耗费大量时间为发表论文而论文,岂不浪费宝贵的创造潜力,以至于遗憾终生。反之,若把精力放在科学问题的凝练上,放在靠奇思妙想谋求科技难题的突破或解决之道上,则有可能做出载入史册的原创成果。如此,这样的“青椒”才能成为一代天骄——“青骄”,这样的“青骄”才能真正被世人敬仰。

为促进科研健康发展,我国已引入多种科研制度尝试之,如“非升即走”制、“领军”制等,但基本上“水土不服”,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学界的学术鉴赏力普遍水平低下、科研评价政策不够完善、学术环境不够友好。其实,不管采用或制订何种制度,应牢记“为天才留空间,为中才立规矩,为庸才找出路的理念且以此为行动指南,以让不同层级的人才各尽其能,这样才能使科技资源的分配更有针对性,也才能大幅减少各种不良事件的发生。

近年来,国家层面已充分认识到问题所在,连续出台了多部“破五唯”新政。如果各科研院所能把新政落到实处,让科研人员以静心攻坚克难为追求,以实质科技贡献度掰手腕,以成果质量给待遇,以成果价值论英雄,则会破除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养成良性竞争的友好环境。如此,真正优秀的人才自然会脱颖而出,真正卓越的成果才会涌现。



https://m.sciencenet.cn/blog-575926-1290566.html

上一篇:学者要研究真问题做真学问
下一篇:以“飞升疾走”之气概进行科学探索

39 檀成龙 郑永军 周忠浩 彭真明 孙颉 沈兆勇 杨正瓴 杜学领 晏成和 章培昆 高友鹤 卜令泽 马军 冯兆东 张卫杰 赵春燕 梁发云 郁志勇 郑强 陈万浩 杨顺华 黄永义 白蒲 冯圣中 汪波 王茂清 张明武 徐耀 徐绍辉 钟定胜 陈波 刘继为 曹洋 杜占池 曾杰 吴斌 白龙亮 李毅伟 吴嗣泽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1: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