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sqhopeiggcas 天马行空,寻求真谛

博文

科学解析近期四川地震 精选

已有 8226 次阅读 2022-6-11 13:06 |个人分类:热点关注|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2261日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MS6.1地震;北京时间2022610日在四川省阿坝州马尔康市发生MS5.8/6.0震群。昨天,北京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某记者,围绕近期的四川地震话题,电话采访我,我做了简短的解答(已播出,见20220610期:新闻2022,有节选)。考虑到这些解答对大家了解地震有所帮助,我把其整理成文并分享之。

Q1、什么是震群型地震?它与普通的地震有什么区别?它的危害性是否更大?震群型地震 现在人们是否可以预防?

在一个较小范围内、较短时间内,发生的一连串关联地震统称为震群。

震群是基本的地震活动方式,这是因为:某次地震发生后,震源破裂必然产生应力转移,其能引起震源周围岩石应力重分配,导致后续关联地震的发生。当然,如果应力转移量级较小而不满足后续地震的发生条件,或后续地震的震级太小,则只能观测到单个地震。

在一个震群内,通常有一个较大事件或两个较大且震级接近的事件。此次马尔康震群有MS5.8/ 6.0两次较大事件,可称为双震震群。

无论单个地震还是震群,其危害性主要取决于震级和震源深度。

根据我们的研究,目前只有地震区的标志性地震可预测,因为其演化遵循确定性规律。标志性地震后的震群,其震级上限能预知。

Q2、据初步震源机制解显示,此次马尔康MS5.8/6.0两次地震均为走滑型破裂,距松岗断裂最近,距离约4千米。什么是震源机制?走滑型破裂、距松岗断裂最近,应该如何理解?

地震发生的物理过程称为震源机制,其可以通过多个地震台的地震记录图来确定。通过震源机制解,可求得破裂方向、破裂速度与应力降等参数。

走滑型破裂或地震,指发生在走滑型断裂上的地震,而走滑型断裂指两盘在力偶作用下作相对水平运动的断裂。

虽然这两次地震距松岗断裂最近,但是否发生在该断裂上,需要进一步研究,因为也可能发生在其他的隐伏断裂上。

Q3、四川马尔康地区有哪些地质特点,为什么这次这一地区附近发生了多次地震?

要理解地震,单独谈马尔康地区的地质和地震构造没有意义,得谈地震区,因为在同一个地震区内的断裂、地震都有内在关联,是一家。

马尔康地区位于我们划定的汶川地震区(图1),这里的地震区为孕震构造块体的地面区域;该地震区活动断裂发育、地震频发。我们的研究表明,由于2008年汶川MS8.1地震仅为一次标志性地震而非主震,所以该地震区势必发生一系列的预震(是preshock,不是余震aftershock)和下一次标志性地震。汶川地震后,在该地震区发生了一系列的显著预震,如2013年芦山MS7.0地震、2017年九寨沟MS7.0地震、2021年玛多MS7.4地震、今年的雅安MS6.1地震和马尔康MS5.8/6.0地震。这些预震是有联系的,均属于第3锁固段的破裂事件。


1 汶川地震区地震构造图

这些预震发生后,该地震区CBS监测值约为3.05×109 J1/2,仍远离下一次标志性地震的CBS临界值3.52

×109 J1/2(图2)。这意味着:在该标志性地震发生前,该地震区还将发生多次预震,其震级上限不应超过MS7.7。 

由于汶川地震区未来仍有显著预震和标志性地震发生,所以有关部门的防震减灾工作任重而道远。


2 误差修正后汶川地震区638.02.14-2022.06.11之间

MS≥5.5地震的CBS与时间关系

(标志性地震:13279月四川天全MS7.75地震、193717日青海玛多MS7.8地震与2008512日汶川MS8.1地震

Q4、汶川地震后,貌似四川的地震活动更猛了,这是什么原因?

随时间延续,每个地震区的地震活动将呈现越来越猛的趋势,这是因为:随着锁固段按承载力由低到高次序的依次断裂,不断的荷载转移将导致剩余锁固段承受的荷载越来越大,故其破裂速率越来越快且破裂事件震级总体越来越大。

以汶川地震区为例,在1937年玛多MS7.8级标志性地震前,地震活动较弱(CBS曲线平缓);而之后,则越来越猛(CBS曲线陡增)。这说明该地震区的地震活动显著增强,并非始于2008年汶川地震,而是始于1937年玛多地震。

2008年汶川地震标志着第2锁固段已宏观断裂。由于如上所述的原因,目前第3锁固段破裂的地震活动会较之前更猛,这是符合力学原理的必然结果。

与四川有密切关系的还有鲜水河、得荣、西昌地震区(图3),这些地震区的地震活动趋势与汶川地震区类似。

总之,四川的地震活动确实越来越猛了。


3 西南及其周边地区地震区地震构造图

相关:

科学认识青海玛多M7.4地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287719.html

揭示汶川地震演化过程之谜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109607.html

地震们要脸不?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228253.html

如何厘定孕震构造块体和相应地震区的边界?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75926&do=blog&id=1273015

科学探索之旅:寻找大地震前兆的艰辛历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122732.html

寻找普适物理常数的一种途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265503.html

如何理解地震周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266410.html

“地震能否被预测”是科学命题吗?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134122.html

中国及其周边M≥8.0地震孕育过程分析大全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142222.html

全球M≥9.0地震是如何炼成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141661.html



https://m.sciencenet.cn/blog-575926-1342523.html

上一篇:何谓科技创新活动中的首要“妙手”?
下一篇:科研突破:化繁为简

16 张珂 吴晓娲 步丰畅 翟梦阳 崔远 许超 王少凯 杨正瓴 郑永军 苏德辰 郑强 黄永义 吴斌 晏成和 张俊鹏 郁志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7 02: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