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如何挖掘出潜伏的原创者?
热度 20 秦四清 2022-7-14 11:52
近些年,国家与社会格外重视原创工作,为此设立了多种基金项目,想通过评审制寻觅原创工作和原创者。其出发点无疑是好的,应予点赞。 然而,从实战层面来看,评审制实施效果欠佳,这是因为: 1 .评审专家依据的是旧知识,而原创者往往颠覆了旧知识,故以旧知识为基准衡量原创工作,会得出错误的判断,以至于把原创 ...
个人分类: 建言献策|15508 次阅读|49 个评论 热度 20
为何我对此实证结果不开心呢?
热度 2 秦四清 2022-7-12 12:21
2016 年的某一天,某大咖门下的某博士生,兴冲冲地来到我的办公室,说道:“基于不少文献上的岩石常规三轴压缩实验结果,我发现峰值强度点与体积膨胀点的应变比,很接近您发现的锁固段应变比常数 1.48 。这是我的研究报告,您看看。若没啥问题,我想以此发篇论文。”按常理说,如果他人通过实验结果证实了自己的科学发 ...
个人分类: 历史事件感悟|5792 次阅读|4 个评论 热度 2
为何高创新性论文易成为“睡美人”?
热度 8 秦四清 2022-7-8 20:01
由于综述论文、数据论文与工具论文,分别具有便于表述研究历史、提供基础数据与提供分析工具的功能,且追踪热点工作的论文数量多,故这些论文易成为高被引论文。此外,玩弄各种花招,如 诱引、崇引、过引与互引【 1 】,也能提高论文的被引用次数。 然而,这样的论文通常创新性不高,对促进科技实质性进步的作用有 ...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9862 次阅读|21 个评论 热度 8
简谈实验结果的外推能力
热度 2 秦四清 2022-7-5 10:06
这些天,我一出门就下雨,故“冒号”封我外号——“龙王助理”,呵呵。看来,在雨季期间出门,大家有必要带把伞,以防被淋湿。 言归正传。 某网友看了我的上篇 博文 ,给我发来了微信:您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说,统计模型的预测或推断能力有限,而物理模型的前景光明,我赞同此观点。我想问您一个与之相关的问 ...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8929 次阅读|4 个评论 热度 2
为何理论预测模型失灵?
热度 8 秦四清 2022-7-2 17:43
前几天,我看到张学文先生在杨正瓴先生一篇 博文 下的评论(略有修改):“我只能说上世纪我曾经学习 XXX 的统计相关方法,经过自己分析,我确实发现某两个变量具有正相关,可以用于长期预告。我这样做了预告,可预告都失败了。后来我理解到完全无关事物的大量统计,也会出现一定数量的伪预告公式。...原来是自己的 ...
个人分类: 建言献策|7444 次阅读|20 个评论 热度 8
科研追求:做一名特立独行的学者
热度 10 秦四清 2022-7-1 10:08
在这个 急功近利 、喧嚣浮躁的时代,人们要么随波逐流,要么 特立独行。 特立独行者,志高行洁,卓尔不群,在这样的时代因罕见而显得弥足珍贵。 特立独行者,不是性格孤僻而是钻研需要静思笃行,不是清高而是身边缺乏志同道合之人,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敢为人先,不是为了装腔作势而是勇于独树一帜,不是凡事叛逆 ...
个人分类: 建言献策|8244 次阅读|14 个评论 热度 10
为何事后能找到所谓的地震异常?
热度 2 秦四清 2022-6-28 10:10
长期以来,地震学家基于震前存在物理异常的执念,想找到可靠的地震前兆,但一直未能如愿。尽管如此,但事后总能找到所谓的“异常”。这是为什么呢? 我看过多篇有关文献,认为其存在如下共性问题:( 1 )数据分析采用的时段太短,一般为数天至数年(人为性强),难以反映地震孕育全过程(图1),故可能严重失真;( ...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4156 次阅读|4 个评论 热度 2
中俄岩石力学高层论坛云交流侧记
热度 3 秦四清 2022-6-26 13:48
应会议主席之一戚承志教授的邀请,我今天在“第十届中俄矿山深部岩石力学高层论坛”上,做了《地震物理预测的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学术报告。戚教授是岩石动力学研究方面的大拿,常有奇思妙想,取得了诸多创新成果。他听过两次我做的有关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的报告,对我们的工作持肯定和支持态度,还常给予我精神鼓励 ...
个人分类: 热点关注|5495 次阅读|6 个评论 热度 3
科研动机之我见
热度 8 秦四清 2022-6-25 20:30
科学探索的 动机 分为消极和积极两类。消极的动机(叔本华) 是要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厌恶的粗俗和使人绝望的沉闷,是要摆脱人们自己反复无常的欲望的桎梏。积极的动机(爱因斯坦,略有改动)是人们总想以最适当的方式,画出一幅简化的和易领悟的世界图像,然后试图用这种图像来代替经验的世界,并来征服它。 当然 ...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6079 次阅读|16 个评论 热度 8
科研生活:少即是多
热度 4 秦四清 2022-6-19 13:22
上世纪 30 年代,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 (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提出“少即是多( Less is more )”的设计理念——以简约精炼代替繁复奢华。这种理念影响波及全球——被延伸到了其它各个领域,并且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 实际上,此理念与人们熟知的舍即是得、化繁为简、 断舍离 ...
个人分类: 建言献策|8332 次阅读|9 个评论 热度 4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8: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