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rdeni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ardening 简单而专业

博文

城市生态公园初探 

已有 5912 次阅读 2022-4-24 17:41 |个人分类:园林绿化|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谨以20年前发表在2002年第3期《生态学杂志》的城市生态公园初探”一文,仅新添照片3张,标记科学网博客200万次来访。201169日开博以来,撰写博文342篇,谨记!

 

城市生态公园初探 

摘要:生态公园是以生态途径改善城市绿地景观,促进公园绿地生境的自然化和多样化,诱导城市绿地的自然潜力,恢复和重建潜在植被特征的群落,提高绿地的健康水平和稳定性,为野生生物提供和改善生存空间,形成城市生物多样性保育和自然保护的关键地,满足市民接触大自然的需求。本文对城市生态公园的发展、内涵、特征、功能和构建途径等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现有公园改造成生态公园的途径。

关键词:生态公园  自然化  管理演替  生物多样性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原有的自然生境和自然景观逐渐消失,原生植被几乎消亡,人们很少有机会享受与野生动物相处的乐趣。公园是市民休闲、娱乐和身心再生的重要场所,不仅要满足市民游憩的需求,也要更好地发挥健全城市生态和恢复生物多样性的功能。而我国目前多数公园过于强调美化和造景,将公园等同于花园或旅游点,自然景观多被人工景观取代(2)。因此,如何将更多的野生动植物引回城区,恢复和重建乡土动植物种群,满足住区居民与大自然接触的需求,建造生态公园是重要途径(8)

1.生态公园的兴起与发展

20世纪20年代,面对迅猛的城市化进程,从保护自然景观出发,西方一些有识之士将绿地设计成与自然一致的植物生境和植物群落。如1925年荷兰在海尔勒姆(Haarlem)附近2ha土地上建造了包括树林、池塘、沼泽地、欧石楠丛生荒野、沙丘等的园林;1940年,荷兰阿姆尔维茵(Amstelveen)建造了2ha的生态公园,水边一块很宽的地带上交错分布着众多植物组成的不同群落和生境(1);加拿大、美国等国也建立了一些城市生态公园(6)

影响最大的生态公园属1977年建成的伦敦William Curtis生态公园,原址是停放货车场地,面积1ha,通过植物下种和植被的自然演变,无脊椎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逐渐增多,1984年,发现的蝴蝶达21种,1985年,该公园被办公区取代。但该公园引起巨大反响,创造的多种生境和物种满足了市区学生接触自然的需求,并激发人们对城市生态的兴趣,表明小块空地建造生态公园的可行性(8)。随后,伦敦生态公园得到了发展,先后在废弃煤场、废弃码头、市中心建筑密集区等建造了10余个生态公园(5,8)

Camley Street Natural Park是伦敦最著名的生态公园(8),共0.9公顷,常作为城市更新和城市土地环境教育的典范。1983年11月开始动工,1985年建成开放,总投资91万英镑(含土地费60万)。公园以水体为中心,分成水池、沼泽、北端的草地和其它沿着主干道和自然中心后面的草地区,水体边缘生长芦苇和其它水生植物,灌木和林地围绕着水池,形成复合生境。公园还建有自然中心(nature centre),作为环境教育和自然活动基地和学校课程的一部分,进行全日制教学,道路两侧堆放原木,展示公园的自然性(图1),公园主要目标是自然保护、游憩和教育,每年约一万学生和五千到一万的成年人游览公园。


     图1 Camley Street Natural Park的景观格局图

1.jpg

(引自 Jacklyn Johnston. Nature areas for city people. London Ecology Unit. 1990)

2·城市生态公园的内涵和特征

2.1内涵

城市生态公园是利用市区的荒地或废弃地以及城郊地区,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技术,借鉴自然植被的结构和过程进行公园绿地设计、建设和管理,通过以土和水为主的自然环境差异性,构建多样并具地域特色的生境类型,并利用管理演替(managed succession)技术(7),促成公园形成以潜在植被为基础、与野生动物友好的生物多样性,形成完善的食物链和营养级,逐渐达到自然、高效、稳定和经济的绿地结构。

2.2 特征

生态公园以绿地生态系统健康为出发点,充分利用自然拓殖的植被和多种演替阶段的生态系统,如伦敦Gillespie公园保留原生的羽扇豆、雏菊、悬钩子等野生植物群落,而不是传统的花坛植物和灌木(8);很多野生植物是蜜蜂等昆虫的蜜源植物和鸟嗜植物,也能吸引鸟类的觅食和做巢,起到了单一小公园起不到的动物种群的作用。

在植物选择、栽培和管理上,生态公园采用适应当地气候、抗逆性强的乡土植物和地带性植物,发挥生态演替的作用,不仅重视绿化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更从生态系统层次维护物种的多样性和结构复杂性,建立接近自然的绿地群落,创造良好视觉的景观地块与多样生境相结合,构建水体、湿地、草地和林地等复合生境;并通过科学的园径,引导游客探究和享受多样性的生境和群落,不践踏或干扰更多的敏感物种,形成自然的、生态健全的景观,为野生生物的觅食、安全和繁衍提供良好的空间,增加物种潜在的共存性;同时,充分发挥自然过程的潜力,人工不必投入大量的水、能量、杀虫剂和化肥等。Gillespie 公园还利用不同阶地的土壤和植物,通过浇灌,将生活污水进行资源化利用。

IMG_20220424_092902.jpg

(引自 Jacklyn Johnston. Nature areas for city people. London Ecology Unit. 1990)

因此,生态公园是将城市空置地转化成自然化的公园,以生态途径改善城市景观。其实质是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合理利用和拓展,发挥自然系统自我有机更新能力,实现外源资源投入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再生性,维持公园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高效,为野生生物的保护和利用提供适宜的机会,改变一些传统的绿化行为对自然的恣意改造,避免使绿化成为破坏自然的人为活动。

3·城市生态公园的功能和意义

3.1生态公园的乡土植物与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相适应,能在当地降雨的条件下生存和生长,减少灌溉负担;利用进展演替,形成接近自然植被特征的绿地群落,群落结构多样而稳定;并能吸引野生生物,特别是鸟类、蝴蝶和小型哺乳动物,形成城市生物多样性保育和自然保护的关键地;利用枯枝落叶、绿肥以及其它土壤适宜物,形成群落自肥的良性循环,减少使用肥料、农药、除草和修剪等的非再生能源,降低有害园林产物和绿地建设和维护的投入。

3.2生态公园形成的自然化林地和草地,具有自然野趣,提高了市民与自然环境的联结感,减轻单调的城市混凝土环境对居民的压抑性;并通过创造适宜小气候环境,减少邻近建筑物的空调能耗。

       3.3生态公园的开放性和公众参与性,有利于社区凝聚力和人际交往。

3.4生态公园作为城区学生学习自然生态环境知识以及野外活动的场所,有利于培育学生对自然的认识和热爱。

22.jpg

4.生态公园的构建

4.1 可行性研究

在自然生态方面,可主要考虑地域的自然保护价值、野生地的价值和潜力、土壤及基质的特殊性质及其对植物生长的限制性、土地利用变化的环境影响等;在社会经济方面,应考虑社区利益、学校和人口、土地的征用难度、规模和财务等(8)

4.2 公众参与与监督

通过了可行性研究后,应邀请居民、教师、自愿者组织以及生态环境专家的参与和监督,安排公众会议和咨询活动,协调有关组织和个人的利益和要求。在项目发展的每一阶段,邀请社区居民帮助、参与和共享,维护社区利益。社区居民的参与是对居民的尊重,提高对公园发展的预期信心,减少破坏性,也是完善公园结构和功能的重要保障。伦敦生态公园整体上的破坏很少,特别在社区和管理者关系良好的情况下,这表明了公众参与的好处(8)

4.3 生境设计和创造

在生态公园规划建设中,关键是植物群落的合理配置和营造。因此,应选择适宜的优势种和伴生种,特别是建群种应尽量与地带性群落相似,运用植被生态恢复技术,促进公园绿地的生态化、自然化和景观多样性。

首先,调查实施地现存的生态特征、利用状况和潜力;

其次,通过合适的设计和管理,保护和利用实施地自然环境的异质性,创造适合野生动物栖息的多样化混合生境,挖掘和增强生态潜力,或创造全新的动植物环境(4),以城市区域内的潜在植被结构作为绿地恢复和重建的基本原则,适应场所自然过程。绿地群落以多样性为基础,如以种类丰富的草地代替单一的草坪、林缘建造林间空地;建造带自然边缘的水体和湿地系统,公园水体与地下水体能进行交换和循环,并采用符合水滨自然植被群落的结构,控制或尽量避免引入外来物种;多类型的复合生境有利于协调野生生物与人之间的平衡,给野生生物提供丰富多样的栖息环境,满足野生生物的需要,增加物种多样性,特别在缺乏野生动物的城市区域,而多样化的种类也是生境创造的基本前提(7),特别是地带性的物种;避免因栽植少量的植物,而破坏野生状态的自然多样性;也可结合食用园林的设计,配置果树、浆果灌木和蔬菜等,为人类和鸟类提供食物,将园艺和绿化相结合(6)

4.4 生态公园的养护管理

生态公园的养护管理,应促进绿地自维持机制和功能的发挥,追求整体生产力,不要满足于树木个体,而应考虑生态系统的所有组分(如生物多样性等)以及整体结构和功能的正常运转;同时,由于绿地的多样性和动态性,尤其与传统园林绿地养护的差异性,难以采用传统固定的技术,而应采用反馈方式作业,根据不同要求和群落发育特征进行不断调整和完善。

为了实现公园的人工低度管理和景观资源可持续发展,减少维护费用,养护管理应改变一味追求整齐、洁净、规则以及精心雕琢修饰的作法,将自然保护作为基本目标进行管理。如针对不同草坪,采取不同的刈割方式,割草不能过密,并保留部分地块不割,甚至在部分关键区域,避免采用机械割草而采用手工方式,促进野生植物的分布,创造小动物的栖息场所;尽量保留不明显影响和抑制其它植物的树木,创造多层、茂密的林地,适当保留对其它植物和游人没有危害的死树,为野生动物提供庇护、觅食、食物储存、瞭望、繁育和睡眠的栖息生境;保留枯枝落叶,维护绿地凋落物的再循环和再利用过程,形成具有自我维持和自我循环的功能,与野生动植物建立良好的生态关系。

4.5建立公众活动的固定开放基地--自然教育中心

自然教育中心包括教室、资料室、答疑区、工具储存室等,提供学生环境生态教育的场所,配备专职或志愿者教师;并给游客提供公园目标、动植物和有关活动情况的宣传品,增加社区居民对生态公园的了解和参与。

总之,由于生态公园具有与景观公园不同的功能和营建理念,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的途径和方法也不同(如表1)。

1f17c9af1e416ffed2b4dc10b0b66ac.png

5.现有公园改造成生态公园的技术思路和途径

5.1 调整公园空间景观格局

    保护公园遗留的自然和近自然植被,减少草坪面积,增加野花草地,将公园内的盆花和一年生花卉区尽量改造成多年生宿根花卉,提高花径和花境的比例;改变公园普遍存在的封闭性和不透水的硬质地坪,尽量采用镂空砖和砾石等通透性地坪,并减少车辆通行的道路比例,追求曲径通幽的格局,避免相互依存的植物群和动物群的生态空间分离;改变公园水体的边界特征,将硬质边界改造成自然的软质边界,恢复湿地系统,丰富公园景观的多样性。

52 管理绿地的进展演替

克服小农意识,改变公园精耕细作的管理传统,保护自然更新种,顺应群落进展演替规律;同时,公园建设往往为了尽快产生景观效果,采取乔灌木的密集种植而“一次成型”,这阻碍了绿地的自然化过程。因此,在保证速生树种生长和提高绿地景观效果的基础上,应适当采取人工干预措施,协调种间关系,抑制有害竞争,促进互利共生,如抽稀、间苗、去除先锋性的杂草、创建林隙(forest gap)等,为自然更新种创建适宜的生存空间,提高群落内在自然生长发育潜力,形成异龄、多层、多种、多规格和水平方向异质的群落结构,协调景观改善与演替过程的一致性,最终建立接近潜在植被特征的绿地结构。

53 调整植物配置,引进地带性植物,形成混交林

多数公园物种比较单调,如上海许多公园的植物种类不超过100种,而且主要种植人工选择的观赏植物。而生态公园追求自然化、高稳定和低维护的植被,但自然演替过程比较慢,并容易形成芜杂的绿地群落。因此,通过人工干预,合理调整更替公园的植物配置,可以加快群落优化过程。植物的选择应以乡土物种为主,尽量利用具有花果、能招引蝴蝶、鸟类等动物的物种,为野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提供适宜生境。除了目前城市绿化已广泛应用的植物外,上海及邻近地区应重点引进樟科、壳斗科、山茶科、木兰科、冬青科、杜鹃科、蔷薇科、紫金牛科等地带性常绿阔叶林的优势种和建群种(3),如引入有应用前景但城市尚少见的天竺桂(Cinnamomun japonicum)、红楠(Machilus thunbergii)、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皂荚Gleditsia sinensis、苦楝Melia azedarach、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豆梨Pyrus calleryana、云实Caesalpinia decapetala、狭叶山胡椒Lindera angustifolia、山鸡椒Litsea cubeba、天仙果Ficus erecta var. beecheyana、野鸦椿Euscaphis japonica、椿叶花椒Zanthoxylum ailanthoides、忍冬属Lonicera spp.大叶冬青Ilex latifolia、荚蒁属Viburnum spp.、白马骨Serissa japonica、紫珠属Callicarpa spp.、醉鱼草(Buddleja lindleyana)和柃木属(Eurya spp.)等地带性物种。

 

参考文献

1. 程绪珂.生态园林是城市园林绿化发展的方向〔C.程世抚程绪珂文集.上海文化出版社.1997,161-198.

2. 俞孔坚,吉庆萍. 国际城市美化运动之于中国的教训(下)〔J.中国园林.2000,162):3235

3. 浙江森林编辑委员会编著.浙江森林〔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135-137

4.  Chris Baines and Jane Smart. A guide to habitat creation〔M〕. Packard Publishing Limited.1993.

5. Cole,L. Urban opportunities for more natural approach〔C〕. In: Ecology and Design in landscape (Ed. by A.D.Bradshaw,  D.A.Goode and E.H.P.Thorp). 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Oxford. 1986,417-431.

6. David Gordon. Toronto’s Ecology Park〔C〕. In: Green cities (Edited by David Gordon) Black  Rose Books. Montreal, New York.1990,185-229.

7. Edward H. Naturalizing existing parklands  A case study: the national capital commission.〔C〕In: Green cities (Ed. David Gordon). Black Rose Books. 1990, 113-117.`

8. Jacklyn Johnston. Nature areas for city peopleM. London Ecology Unit. 1990,73-87

致谢:1998年9月考察伦敦Camley Street Natural Park、Gillespie Park等生态公园期间,得到David Goode先生(Director of London Ecology Unit)的大力帮助。

                                         (收稿:2000年9月18日,改回:11月15日)

引用格式:张庆费,张峻毅. 城市生态公园初探.生态学杂志,2002233):61-64



https://m.sciencenet.cn/blog-578415-1335439.html

上一篇:上海园林前辈2010年沙龙:世博会后风景园林的地位与作为
下一篇:钩沉:全国植物生态学、地植物学第一次学术会议

7 张晓良 张珑 张叔勇 杨正瓴 魏焱明 刘炜 朱晓刚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0: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