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wche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wchen

博文

诺奖思考之未来诺奖方向

已有 2773 次阅读 2021-10-9 12:57 |个人分类:诺贝尔奖|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今年的诺奖已经尘埃落定,诺贝尔科学奖依然花落美、德、日、意大等传统科研强国。为什么他们能做出原创工作,而我们还比较难突破。虽然,我们现在的诺奖分析点评水平日益提高,分析得头头是道。但是关键的是,没有人能说清这些原创的工作究竟从何而来?尤其,下一个原创思想来自哪里? 我不自量力,班门弄斧,对我能读懂的2个诺奖工作,谈2点思路,看能否作为下一个诺奖的方向。

首先,今年的生物医学诺奖获得者 大卫·朱利叶斯(David Julius)和阿登·帕塔普蒂安(Ardem Patapoutian)因在“发现温度和触觉感受器”方面的贡献获奖。我们继续研究完善温度和触觉感受器的研究,虽然容易发论文和拿基金,但是我们从内心深处也知道这不会再得下一个诺奖。但是,我们可以探索研究其他的感受器啊。比如生气、快乐、幸福、悲伤这类情绪是否有感受器,如果有,机理是什么?如何增加快乐和幸福、减少生气和悲伤?

其次,今年的物理学诺奖获得者 克劳斯·哈塞尔曼(Klaus Hasselmann)因为发现气候变化和人类二氧化碳排放的密切关系而获得诺奖。同样,在此基础上继续完善、改进和应用,很容易发表论文和获得基金,但是这样的研究再多,也不可能是开创性的,只能用于竞争一些头衔。 我们为什么不开拓一下思维,气候变化也许不仅仅是二氧化碳排放,也许太阳黑子的运动与气候变化关系更大,或者两者的组合模型才能更好地预测气候变化。

 总之,我们要敢于超越现在的诺奖获得者,比他们想的更远更深入,才有可能获得下一个诺奖。爱因斯坦有句很有哲理的话:命运为了惩罚我藐视权威,而让我成为了一个权威。因此,我们只有敢于挑战现在的诺奖获得者,不人云亦云,邯郸学步,尤其我们要有原创信心和引领决心,提出新的原创思想,并付诸实践,才有可能成为下一个诺奖。 




https://m.sciencenet.cn/blog-57940-1307306.html

上一篇:诺奖误区之Make Nobel Winners Great Again
下一篇:图灵奖得主点评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启示

2 许培扬 王安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2: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