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的空间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laowu

博文

减灾的基本途径

已有 4476 次阅读 2010-8-11 09:08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灾害, 减灾

                               减灾的基本途径
    
    自然灾害的起因是自然界的各种极端事件,比如台风、暴雨、地震等,但通常意义的灾害是指人的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也就是说灾害是指后果,而不是这些极端事件本身。极端事件只是灾害形成必要而非充分条件,灾害的另一个要素是:人和人类设施,搞灾害的人一般称之为承灾体。首先是要有承灾体,发生在南极无人区的暴风雪就不是灾害,因为没有承灾体;其次是承灾体的耐打击程度,这个叫做承灾体的脆弱性,以房子为例,相同震级的地震,不同材质和结构的房子,受灾程度肯定不同,这个就是脆弱性对灾害的影响了。
了解了自然灾害的形成要素,就清楚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减灾:
一、减少自然极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相比其它两方面,从这点入手减灾是难度最大,效益最不明显的。各种自然极端事件有自己的自然规律,人类目前那点有限的知识和技术,即使能干预其中,也只是被动的补救,比如人工降雨之类的。然而这恰恰是人们最期待的减灾方案,认为这是对付自然灾害的治本之策,可事实是目前的人类大多数行为非但不能使自然极端事件减少,反而是当前自然极端事件的频发的原因。大的层面,导致极端天气频繁的全球变暖和人类有关系,小的方面,许多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也是人类活动诱发的结果。所以说在这一方面我们目前能减的地方很少,能少增就不错了。
二、减少灾害易发区承灾体的数量
   这里首先有两个关键问题需要解决,一是要知道特定地区主要自然极端事件发生的概率,二是要权衡人们对利益和损失的选择。前者叫风险分析,后者叫风险评价,合在一起叫风险评估。一般民众面对自然灾害这种小概率事件,往往表现为是风险偏好型,总认为自己不会那么倒霉,所以会在眼前利益的驱动下在灾害易发区发展,导致灾害后果严重。由于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这种现象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表现的更为明显,不只是民众,一些地方政府在制定规划时,也缺乏自然灾害风险意识。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是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但政府相关部门必须要有意识地组织开展这项工作,它是现代减灾、救灾最重要的前提。对于政府而言,最大限度地公开共享自然灾害风险信息,有必要让人们知道哪些地方危险,哪些地方相对安全,并通过必要措施限制易发区的承灾体的数量。对于居民企业而言,不可只趋利不避害,根据风险信息和自身条件,做出理性的选择。
三、降低承灾体的脆弱度
    加固堤坝,提高建筑的防震等级,科学的应急准备等等,都是为了降低承灾体的脆弱性,它涉及以区域发展建设的方方面面,既有物理层面的,也有防灾意识等社会层面的。有三个重点领域要特别关注。一是道路、水电供应等关键基础设施的安全与保护,从设施设防级别到应急预案都要需特别对待。二是提高居民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学校开设有区域针对性的主要自然灾害自救课程,社区定期开展救灾演练。三是引进巨灾保险,转移自然灾害风险。
    面对自然灾害,应该说,至少目前相当长的时期里,我们没有什么所谓的治本之道,减灾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而言,说到底是一种利与害的权衡。《孙子》中说,“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面对发展的诱惑,我们应考虑到可能会面临的生存威胁,防患于未然。

https://m.sciencenet.cn/blog-58338-351889.html


下一篇:地震带上就不要建城市了?

2 彭雷 侯成亚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08: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