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5| 10| 4| 2| 1| 8| 11| 6| 9| 目录| 12| 3| 7|
关于安全学科的名字
傅贵 2021-3-9 00:15
【摘要】查询网站可知,我国安全学科的名称有很多,2011年、2018年国务院学位办《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的安全学科的官方名字叫做“安全科学与工程”,截止2020年6月30日,很多学校自主设置了上述目录外的学位授予学科、交叉学科,交叉学科的名字一般是“安全学科+行业工程”,现在的学科名基本属于放开状态。在 ...
个人分类: 1|1804 次阅读|没有评论
各种安全管理模式、模型实质的简短分析
傅贵 2021-3-8 23:36
【摘要】各种安全管理模式、安全文化模式、各种“工作路线”如应急预案的编制和推广、双控体系建设等等,其本质都是一种“工作路线”,它们的实质性内容是一样的,都是按照不同思路将工作内容组织起来的。各种事故致因模型也是一种工作路线,是由学术界提出,有更多的文献、数据证实与支持,稳定的时间比较长的工作路线。 ...
个人分类: 1|1418 次阅读|没有评论
关于24Model和STAMP的新思考
傅贵 2021-3-7 10:14
【摘要】 关于能力和动作的分类,在基础理论上不宜再细分,在实践方面可以对其进行更细致的分类,并具有实用价值。影响能力的因素是知识、意识、习惯、心理和生理状态 ,从目前应用的角度来说,知识是影响能力最重要的因素。知识的水平只与安全、不安全地完成动作有关,与人员岗位或身份无关。也就是说,能力与人员岗位或 ...
个人分类: 1|2274 次阅读|没有评论
傅老师关于论文写作博文目录(葛瑛整理)
傅贵 2021-2-6 19:37
傅老师关于论文写作博文目录( 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写作均可 参 考 ) 序号 发表 时间 题目 1 20170918 学位论文各章帽子小结、总结论、摘要写法 2 20170527 学 位论文中最简单的几个小事,很少有人做对 3 20170327 学习“ ...
个人分类: 1|1844 次阅读|没有评论
本周新文章目录(2021.1.25-2021.1.31)
傅贵 2021-1-31 21:46
(1) 安全科学的风险管理视角 (2) 安全科学的事故预防视角 (3) 安全科学的风险管理视角与事故预防视角的比较及融合
个人分类: 1|1765 次阅读|没有评论
安全科学的事故预防视角
傅贵 2021-1-28 09:40
安全科学的事故预防视角定义安全是没有事故的状态。这个状态是指系统或组织的状态,”没有事故“是指没有系统或者组织自己定义的、组织成员一致努力的作为预防目标的事故。这里的事故指”组织根据适用要求规定的、造成确定量损害的一个或者一系列意外事件“。这个视角需要准确定义事件才能准确定义事故,进而确切知道”安 ...
个人分类: 1|1804 次阅读|没有评论
安全科学的风险管理视角
傅贵 2021-1-25 16:57
【摘要】英文文献特别是ISO的TC283、TC292、TC262等TC制定的职业安全健康、社会安全、风险管理等体系标准及其相应的转化标准,基本都是站在风险管理的视角上的。这个视角基本不讨论、不严格定义事故、事故原因。这个视角定义安全是风险可接受的状态;定义危害是“损害”的潜在来源;定义风险是危险源的性质。这个视角的基 ...
个人分类: 1|1752 次阅读|没有评论
本周新文章目录(2021.01.18-2021.01.24)
傅贵 2021-1-25 11:32
(1) 关于国内外危险源分类的讨论 (2) 值得思考的几个安全词汇问题
个人分类: 1|1175 次阅读|没有评论
几个值得思考的安全词汇问题
傅贵 2021-1-24 17:17
【摘要】 针对一些常见的安全词汇,各类标准解释不一,引发了诸多思考。例如:事故的根源原因分析中,不应只分析事故的根源原因,而是系统地分析事故所包含的所有原因;系统和组织皆为实体,在安全 / 风险管理上,组织是否可理解为系统的一种特殊形式?事故如何定义清楚?风险管理和事故预防是否是安全科学的两种思维 ...
个人分类: 1|1435 次阅读|没有评论
关于国内外危险源分类的讨论
傅贵 2021-1-18 13:38
【摘要】国内危险源的分类方法沿袭的原始基础是英国标准BS OHSAS 18001:2007,现已被国际标准ISO45001:2018所替代,其转换标准GB/T 28001系列标准在我国也已作废。因此,需要将事故致因与危险源等同起来,使用事故致因模型中事故原因的分类对危险源进行分类,危险源分类的问题才能基本解决。【陈奕燃编辑】点击查看全文: ...
个人分类: 1|1730 次阅读|没有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8: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