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yany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uanyanyan

博文

白芍功效的矛盾统一之鄙见

已有 5843 次阅读 2013-9-10 00:48 |个人分类:医学生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矛盾

    这两日的机缘让我想通了一件事,颇有几分得意:)    

    在校做学生时,被灌输的白芍功效是“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是一味养阴敛阴的药。但临证一段时间后,与课外书相参,方知还有“破阴凝,布阳和”一说,如除四末(四肢末梢)逆冷的四逆散(柴胡、白芍、枳实、甘草须)取的就是这层意思,似乎又是味阳动之药。一敛一散,这对几乎相反的功效让我纠结了四年之多……

   今天看《郝万山伤寒论讲稿》,两大收获。

   一,加深对桂枝汤证,所谓“营卫不和”(这个词儿也纠结了我N久)的认识。卫气,水谷精微之剽悍滑利者,行于脉外,起保护、温阳、推动的作用;营气,水谷精微之柔润者,行于脉中,具有营养的作用,是血(中医讲的卫气营血之一)的组成成分。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本来,阴阳相接,犹如冬日清晨,水面白纱笼。水为阴,雾气为阳,水有涵接水雾之情,雾有罩笼柔水之意。然当外邪未尽,令卫阳浮而与邪争(“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把营阴单独扔在家里;或卫气不相谐和,营卫相离,卫气得不到营阴的充分制约,虚性亢奋而见发热,同时营阴得不到卫阳的保护,不能内守而自汗出。

   呵呵,不由让人回想起陈年往事。据长辈讲,文革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同一个班里,岁数可以差一辈之多,很多从外地、乡村而来,且多家有妻小。毕业后出现了个有趣的现象,几乎外地的男同学都离了婚而在上海新婚定居。只有一个同学的妻子比较强悍,刚毕业,就从外地赶来上海,把老公押送回乡……

   所以,当营卫不和,其实就是营卫相离的时候,该怎么办呢?

   先用桂枝疏散一下在表之余邪(“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二来激发一下营分,令其与卫阳相接。

   接下来就是我的第二大收获了。

   二,白芍功效的对立统一。作为辅佐桂枝,沉着冷静的丞相(中医用药讲究君臣佐使,桂枝起主要作用,为君;白芍起辅助及次要作用,为臣,且性凉,故赞其冷静),让浮越于外、与营阴相离的卫气清凉一下头脑,利用其酸收之性,将卫阳收敛,与营阴相接。营阴重得卫阳固护,反省自新,恢复安分守己的自性,而不再外越为汗,正所谓“阳固而阴生”。

   当四肢末梢冰冷的时候,能重新敛卫阳于脉外,从而温煦脉中营阴,营能成血,“血得热则行”,自然冰血渐释,阳气敷和,而达到“破阴凝,布阳和”的效果。

   所以呀,敛阴,敛阴,实是通过敛阳而敛的阴;阴凝,阴凝,实际上也是敛阳而破的阴凝。貌相异,实而同也!

   文献与临床反复相参,始终在悟字上下功夫。此中玄妙乐趣,诸君意会:)

   另,昨天听一位先生的网络讲课,提到其内观四物汤(补血的经典基础方)在体内的运作:从小腹下田升发,运化心脾,从脾胃上行到大脑,形成一股旋转的力量,对大脑净化,疏通大脑里的脏东西,掉头向下来,第二次净化心脏,比第一次到心时的力量更为强大,净化完,回到胃部疏通经络血管,力量最为强大,甚至听到像铁刷子刷锯的声音,下小腹部,再下到两腿,从脚底排出。

   让我非常好奇,究竟是什么会产生那股强大的旋转的力量?还甚至像铁刷子刷锯一般?汗……

   不禁联想到走马灯的原理:下面支架上的蜡烛点燃后,加热空气,空气受热膨胀,形成向上的气流,推动叶轮旋转,而上下轴轮间裱糊有马匹图案的纸或布,当它们的影子投射到灯笼罩上,就可展现出“沙戏影灯,马骑人物,旋转如飞”(周密《武林旧事》)的景况。



   当白芍收敛卫阳之气的同时,如果有辛香走窜、活血行气的川芎,会是怎样一番景象?想象一下,当气从四面八方收拢的同时,当中有一股纵向走窜的气,会不会形成旋风?一束旋转的强大气流?呵呵,很有意思的猜想。且川芎“上行头目,下行血海”,其著文的先后顺序也颇耐人寻味。

   当然四物汤里还有补养肝肾的当归、熟地,想到这里而已,休息……休息……


按:不小心过了零点,犯了养生大忌,文中述及时日一律前推一日。




https://m.sciencenet.cn/blog-605825-723612.html

上一篇:趣谈中西医治疗带状疱疹的思维差别
下一篇:国庆辟谷实记

10 郑小康 武夷山 孙平 陆俊茜 王号 杨永田 邱模炎 胡想顺 JIANHUN yunm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6: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