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nHuiChu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henHuiChuan

博文

沈惠川:人间书话(凌驾阁笔记)之关于侦探小说家程小青的传说

已有 7075 次阅读 2013-1-19 15:50 |个人分类:休闲|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学者| 侦探小说, 程小青, 孙了红, 潘炯, 陶乾刚

沈惠川:人间书话(凌驾阁笔记)

之关于侦探小说家程小青的传说

 中国侦探小说家中最出名的是程小青(18931976)【原名程青心,又名程辉斋】,其次是孙了红(?1958) 【原名咏雪,小名雪官】。程小青创作的霍桑包朗一对搭档,类似于柯南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与华生医生我初中时看的一套《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就是程小青先生翻译的孙了红创作的侠盗鲁平,类似于莫理斯·卢布朗笔下的亚森·罗宾。

关于孙了红的作品,我以前在初中同学徐信文(绰号“黑皮”)处得到过一本绿色封面的《大侦探》,看过他写的“蓝色响尾蛇”。孙了红写得果然“怕人”,小时候看过他的书后连风吹过都不敢回头。去年买到了他的《血纸人》。

程小青的书在1980年前后出版过13本一套的《全集》。去年又买到了他的《血手印》。由于书已进了自己的书橱,因而阅读得很慢(实际上没有完整地看完几篇)。

说来很巧,程小青先生与我的舅舅潘炯先生【原名广容,又名征铁】是老朋友、老同学。我外婆很早之前就对我讲过程小青先生与我舅舅他们几个去苏州游玩的故事。

话说有一天程小青先生与我舅舅他们几个在苏州松鹤楼吃饭,程小青先生骑的自行车就停在观前街上。酒足饭饱之后下楼一看,自行车被盗了。朋友们打趣说:“程大侦探,这回你得自己破案了!”程小青先生没有一丝一毫的紧张;他根据现场的线索,车轮的走向,被撬自行车锁的破坏痕迹,判断出自行车已被窃贼盗至不远处的寄卖场。花了不到三小时,程小青先生就将自己的自行车找回来了。朋友们听说后都很佩服。这个故事很快就在朋友们中间传开了。

我舅舅潘炯先生抗日战争后不知所终(踪)【19826月有一位住在浦东川沙的陶乾刚先生来信给我母亲说,曾在重庆见到过我舅舅,并说他很可能去了台湾】,所以详细情况不得而知。也正是由于我舅舅的不知所终(踪),因而他与程小青先生之间的友谊后来也就中断了。程小青先生的其他许多逸闻趣事,我都是从网上读到的。

 

附录1:关于程小青先生及其作品

籍贯:安徽安庆

生平介绍:少年家贫,曾在钟表店当学徒,自学外语和热爱看书,他18岁时开始从事文学写作,先是与周瘦鹃合作翻译柯南道尔作品,后来创作《霍桑探案》,一举成名。

主要著作

据史料介绍,程小青在21岁时发表的《灯光人影》(一说《灯火人影》),被《新闻报》举行的征文大赛选中,他小说中的侦探原名霍森,因排字工人误排,于是便成了霍桑。《霍桑探案》发表之后,程小青不断收到读者大量来信。是读者的鼓励,促使程小青先后写出了《江南燕》、《珠项圈》、《黄浦江中》、《八十四》、《轮下血》、《裹棉刀》、《恐怖的话剧》、《雨夜枪声》、《白衣怪》、《催命符》、《索命钱》、《新婚劫》、《活尸》、《逃犯》、《血手印》、《黑地牢》、《无头案》等30余部侦探小说。著名报人郑逸梅曾称赞他:“毕生精力,尽瘁于此,也就成为侦探小说的巨擘。”

创作风格

程小青的创作,据另一位著名报人范烟桥称“模仿了柯南道尔的写法”,但他又塑造了“中国的福尔摩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程小青作为函授生,受业于美国大学函授科,进修犯罪心理学与侦探学的学习,他从理论上学习西欧侦探理论,在实践中又把中国旧社会发生的案例加以改造。他在谈到创作时,多次谈到自己如何设计侦探小说的名字,怎样取材与裁剪,怎样构思开头与结尾,他把美国作家韦尔斯的专著《侦探小说技艺论》和美国心理学家聂克逊博士的专著《著作人应知的心理学》作为教科书。在小说中,程小青设计了霍桑与包朗一对搭档,类似福尔摩斯与华生医生,但在案件的取材上,程小青着重描写旧中国社会弊病引发的凶杀案,注重人物的心理分析,把凶杀与现实生活的投影结合起来,因此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与风格。

成名经历

程小青(18931976)出生于上海。一个偶然机会,程小青在《时务报》上读到了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遇事喜欢寻根问底的他从此迷上了“福尔摩斯”,萌发了写作侦探小说的欲望。

1911年上海《新闻报》副刊举办小说征文大赛,程小青的以霍桑为主角的小说《灯光人影》被选中,发表后深受读者喜爱。之后,程小青与周瘦鹃等人用文言翻译了《福尔摩斯探案集》,1919年,他创作的小说《江南燕》被上海友联公司拍成电影,获得巨大成功。从此,程小青的“霍桑探案”一发而不可收地见诸报端。

1946年,霍桑探案全集袖珍丛刊》陆续由世界书局出版,共计74280余万字。

新中国成立后,程小青根据报刊的凶案素材,创作了小说《大树村血案》、《生死关头》、《不断的警报》等,并由这些小说改编成当年家喻户晓的电影《徐秋影案件》。

程小青的“霍桑探案”系列伴有浓郁的沪上民俗风味,透出二三十年代沪上气派与情调,具有浓厚的历史沧桑感与社会真实感。程小青塑造的霍桑是一个集优秀品德于一身的“土生土长”的中国式私家侦探,他坚定、勇敢、富有牺牲精神;他不慕金钱与荣华,一心为民;他藐视权贵,同情弱小,劫富济贫;他观察敏锐,善于从蛛丝马迹中判断出事物的隐蔽和真相;他思考周密,有着出众的理解力;他用传统的道德武装自己,既有儒家的“中庸”,又有墨家的“兼爱”。霍桑的形象寄托着作家的人格精神与人生理想。

程小青根据自己的创作经验对侦探小说作了颇为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套卓有成效的理论观点,为中国侦探小说的理论形成作出了最初的探索。他的侦探理论不仅探讨侦探小说文本本身的建构,还涉及侦探小说的功利观、读者接受观等,论及的范围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足见其知识结构的深厚、学识的渊博。

五十年代,程小青对侦探小说理论作了全面总结。他说:“侦探小说是文艺作品中一种性质特殊的形式,有着独特的结构和风格。在人们一般具有的求知欲的基础上,它提出一个反映社会现实的新奇的或严重的问题,任凭作品中的主人公——非职业的或职业的侦探的智慧勇敢和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遵循严格的逻辑轨道,运用正确的科学原理与方法,通过调查求证、综合分析、剥茧抽丝、千回百转的途径,细致地、踏实地、实事求是地、一步步拨开翳障,走向正鹄,终于找出答案,解决问题。就这样,它在培养不怕困难的斗争精神,刺激求知欲、唤起理智、启发思维,以及运用科学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和处理具体事物各方面,对于读者特别是求知欲较强烈的青年读者,有着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附录2:关于孙了红先生及其作品

    孙了红(?-1958) 原名咏雪,小名雪官,祖籍浙江宁波吴淞镇30年代的中国侦探小说作家,亦是中国现代通俗侦探推理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清光绪年间,孙了红的祖父孙广兴在上海棋盘街创办了一家钟表店;他的父亲孙友三,又名孙松,别号问坡轩主,擅长画松柏类的国画;到了孙了红这一代,据说有兄弟三人,孙了红继承了父亲擅画国画的本事。他平时不修边幅,非常仗义,虽然生活并不富裕,但只要有人有求与他,总能倾囊相助。他对于自己写就的东西,向来不怎么爱惜,总是随意乱丢乱放。

孙了红简介

孙了红从来没有留下过创作手稿。自号“野猫”,最活跃的时期是二十世纪的20年代到40年代。最初他并不写侦探小说,而是什么都写。1922年《半月》上就有他用文言文撰写的短篇。他总是喜欢在小茶馆内进行创作,当场挥笔疾书,写完就给在场的其他茶客阅读,据说场面非常热闹,赞扬之声不绝。他在家中写稿更是随便,只要是能够写字的东西,如挂历、烟纸等等,都能被他用来写稿,当是性情中人。民国35(1946),孙了红担任《大侦探》主编,除写侦探小说外,也写通俗小说、散文,并翻译小说。50年代初,写过以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事迹为主题的新编历史剧《万古忠义》,以及《三不愿意》、《谪仙怨》等剧本。后因病不能再写大型剧本,改写《绿色之烛》连载惊险小说,发表在《新闻日报》副刊上。

创作风格

孙了红的侠盗鲁平探案系列强调故事的悬念性,往往有神秘恐怖的气氛。比如说半夜摸人颈项,冰冷而僵硬的带着锋利指甲的鬼手(《鬼手》);大雨磅礴的半夜,窗户被大风刮得哐当哐当响,空旷的大厅中间,昏黄的手电筒灯光下出现了一具面带笑容的尸体(《蓝色响尾蛇》);人犯被绑在场中无奈的向四周搜寻,一把尖刀将其刻心剖肚,随着一阵阵焦味就出现了一张浸满了鲜血的血纸人(《血纸人》);停尸房间,两位姑娘正在给尸体化妆,忽然窗外传来了一阵阵嘘嘘的声音......这些被绘声绘色的描写的十分逼真的场面使得读者感到战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孙了红创作的鲁平是一个侦探,但是它不同于普通的侦探,他的真正身份是一个侠盗。因此他身上加入了符合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杀富济贫”特征,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同。就像莫理斯·卢布朗笔下的亚森·罗宾,侠盗一个,而且名字也有那么些许类似。

代表作

他的主要作品有《燕尾须》(19259月,《红玫瑰》二卷,后改写成《囤鱼肝油者》)、《东方亚森罗平案》(与何朴斋合著,19265月)、《侠盗鲁平奇案》(194310月)、《蓝色响尾蛇》(19484月)、《紫色游泳衣》(又名《劫心记》,19489月)、《夜猎记》(194810月)等,其它如《虎诡》、《雀语》、《鬼手》、《窃齿记》、《血纸人》、《三十三号室》、《木偶的戏剧》、《蜂媒》、《鸦鸣声》等等。



https://m.sciencenet.cn/blog-605880-654675.html

上一篇:沈惠川:祝贺《徐世浙院士文集》出版
下一篇:华飞:哥本哈根三人组在商量什么?(沈惠川改编)

5 武夷山 陆俊茜 赵国求 李伟钢 刘全慧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6 13: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