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lylz201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lylz2010

博文

写作:坚持可贵

已有 1888 次阅读 2020-9-18 11:11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写作, 创造、坚持

写作.jpg

写作将工作、生活、梦想、快乐等诸多日常揉到了一起。有必要反复实践、反复认识写作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对于应用对策型的写作,拿到一个题目,先考虑如何切入主题的问题。尤其在对实际情况缺少调研,对研究对象没有明确认识,只能凭手头二手资料信息的情况下,生产一点不抄袭、尽可能反应实际、还要体现一点原创性的东西,是一个艰苦的需要不断坚持的过程。在接手任务、翻阅资料的时候,得开始想如何切入题目的问题。

    找切入点、定题目是一个啃材料、啃想法的过程。由于素材生疏,积累、思考力不够等等的原因,材料选题及内容框架的确定是一个需要反复思考的过程,等发现自己不管怎么想都没有一个恰当思路时,枯燥与困惑叠加,容易让人产生停滞或退却的念头。但就在最枯燥、最痛苦的时候若能够咬住困难,再继续消化资料、继续寻找思路,在反复看、反复想的循环过程中,思路的火花会隐隐闪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点一点的积累与理解,终会产生一个逐渐明晰的切入点,和继续架构的思路。这一阶段有点顶住困难、附身前行的味道。有了思路,下一步是把相关素材组装进思路框架里去的过程。

    内容的填充,同样是一个啃材料,啃想法的过程。内容的框架需要有内在逻辑的观点去阐述,如没有掌握事实,写现状,写问题,写谋划,又有点无厘头烧脑的感觉,力不从心、无从下笔。又一波困难来袭,得咬住,找新素材,不断啃,反复啃,硬骨头一点一点地被消化过程就是主要观点的形成过程。应用性的文章得把学术理论和国家政策内化到具体区域,反过来讲是把区域特色与实际情况融入到理论政策之中,文章的眉目逐渐才可以去刻画,脉络才能逐渐清晰。框架内容有了,可能是一个很粗糙的东西,正如刚盖起来的房子,只是一栋钢筋水泥架子,没有墙面,没按门窗。下一步打磨观点,细化文字,系统成文,是化妆成型的过程,是一个花时间修改的过程。

    当然,初稿的修改,同样是一个反复扣文字、扣观点的过程。初稿的“初”,体现在很多方面,内容缺项得补上去,多余的废话得删减掉;还有小小的内容戴一顶大大的帽子,观点贴不到事实等等。“化妆”文字、“雕刻”内容,同样是一个反复坚持,思考打磨的过程。从框架、内容、再到文字,文章的身体算健全了。写作成文,在看得见的工序、链条背后,也许还需要“灵魂”一样看不见的东西,内容观点还得有创新性的“化学反应”。从开头的无眉目,到找素材,充分理解理论的关键点,再把握地方特征,将理论关键与地方特征充分融合,形成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文章观点天线是理论要害点,政策关键点,地气是地方特色,地方实际。上下衔接通了,链条算打通了、工序也完整了。天线信号与地方地气的对接若能在行文中融合反应,形成新颖的、独特的观点,可能就是建树,是创造。身体灵魂都具备了,文章才能不是“一大抄”,而是“一大写”。当然,写作的工序最好是要延伸到实践调研中去,闭门造出来的车,往往行不稳,跑不远。 

    整体看写作成文的过程,最需要还是如何咬住困难、坚持前行的能力。如任何事情一样,最普遍需要的功力是咬住坚持。小时候和家人在地里干活,太阳太晒,又热又困,家人说得咬住坚持;上学时运动会上,800米跑到500米的时候呼吸困难、浑身酸困,一想也得咬住坚持;住院看病,听医生反复强调,咬住坚持。写作过程,何尝不是呢



https://m.sciencenet.cn/blog-610802-1251082.html

上一篇:对照:写材料与盖房子、做衣服
下一篇:吃醋看《我和我的家乡》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21: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