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解答学生的问题要因人制宜 精选

已有 8148 次阅读 2022-5-23 08:24 |个人分类: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解答学生的问题要因人制宜

韩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做教师的总是要解答学生的各种问题。实际上,不但是教师,所有的人,都需要解答向他提出的问题。做了父母的,就要解答子女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路边修车的师傅,也总需要解答车主的各种问题。在这个意义上,所有的人都是教师。

在解答问题时,除了那些只需要回答是或者不是的最简单的问题之外,总需要看看提问的人的情况,才能够恰当地解答,使得提问者有所收获。

解答问题要视因提问题者制宜,并不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而是解答总的思想是一致的,只是叙述的深浅难易简繁程度不同,使得听的人各有收获,而且收获尽可能大。

例如,如果一个小学生来问你原子轨道,你给他去说薛定谔方程、波函数、边界条件、定态、角动量等等,那是没有意义的。他不可能有什么收获。但是,对一个理工科大学的学生,你就可以给他讲得略微详细一点。如果他是化学专业的学生,而且正在学习结构化学,那么你把薛定谔方程给他写一下,用上面所说的这些术语,给他解释,就是很有必要的了。

这里再举一个容易搞清楚的例子,来详细说明解答需要因人制宜的问题。

据说,一位小学生问,杜甫写诗“两个黄鹂鸣翠柳”,我们通常只说“两只鸟”,不能说“两个鸟”,杜甫是不是说错了?你该怎么解答。

对于小学生,我看可以告诉他,语言是变化的,古今不同,即使都是今天,全国各处的用法也并不完全一样。不能说哪一种说法就一定错,哪一种说法就一定对。

首先,杜甫那时候说“两个黄鹂”,当时是一定不错的。至于现在,我们说普通话,还是说两只鸟的好。

但是,如果你真的看见了两只黄鹂鸟,你说,“啊!两个黄鹂”,也可以,人家知道你是引用杜甫的话在说呢。

对于其他动物所用的量词,其实现在全国各处也未必都一样。例如普通话说几匹马,在苏州话里说几只马也是正常的。就那鸟来说,鲁迅先生还说过三匹乌鸦、一匹麻雀呢。我们写文章、说话还是以普通话所常用的量词为好,但是,也不必去说别的说法就是错的。

另外,有的时候,即使在同一种方言里,一种动物可以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也是常有的事情,例如,在普通话中,说几头大象,说几只大象,都是可以的。并不是一个问题只有唯一的答案。

我想,如上面这样给小孩子讲比较好,既要告诉他正确的做法,又不使他的思想僵化。

对于高中生或者大学生,同样的问题,除了把上面所说的道理讲清楚之外,还可以多讲一点,讲得深入一点,也可以展开一点说,可以与他讨论。

例如,你可以给他说“两个黄鹂”与“两只黄鹂”的区别。网上有不少人认为,是由于作诗平仄的要求,一定用“两个黄鹂”,用“两只黄鹂”就不符合平仄要求了。他们说,“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句诗的平仄要求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这里“两个黄鹂”是仄仄平平,如果用“两只黄鹂”,“只”字是平声,就不符合这里仄仄平平的要求了。网上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只”在古代不是平声,而是仄声(古人把平上去入四声中的上去入三声称为仄声)。“两只黄鹂”照样是仄仄平平、

现在我们所说的两只黄鹂的“只”是一个简化字。只字由三个“繁体字来源”简化而得。

第一个来源就是只,这是一个语助词,没有什么具体的意思。如《诗经·鄘风·柏舟》中“母也天只,不谅人只”,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妈呀,天哪!不体谅人啊!”又如,《诗经·小雅·南山有台》有“乐只君子,邦家之光”,翻译过来就是“快乐的君子,你是国家的荣光”。这里的只字,就是起语气助词的作用,没有实在的意思。这个意义上的只字,音zhi3,后世很少使用。

第二个来源,是祗。表示仅仅。如祗是就是仅仅是,有时候也表示转折。又如“祗见树木,不见森林”。又如“你祗管去好了”。衹和祗两个字又常常混用,在这个意义上的祗和衹,音zhi3,现在都简化成只。

第三个来源,是隻。这是手上(又)拿着一枚隹(鸟),《说文解字》:“隻,鸟一枚也。从又,持隹。持一隹曰隻,持二隹曰雙。之石切。”一只鸟称隻,两只鸟称雙。现在隻简化成只,雙简化成双。这个意义上的只,现在的读音是shi1,阴平声,可是古代的读音是之石切(近似“扎”,tsak),入声。

所以,现在的只字是上面三个不同来源简化而得的。古代它们的读音也不相同。前两种读上声,第三种是入声。

这样,假定如今出版的唐诗中出现“两只黄鹂”的字样,那么,这里的只,就是古代的隻,在古代就读入声。这样,“两只黄鹂”,就也是符合仄仄平平要求的。

那么,杜甫为什么不用“两隻黄鹂”而用“两个黄鹂”呢?

从原则上说,这个问题只能由杜甫来回答,但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们只能自己作分析和猜测。

据《说文解字》,个和箇是同一个字的两种写法,它们都是量词。本义是竹子的个数,引申为物和人的个数。也有人认为“个”就是一根竹子。西汉扬雄《方言》:“箇,枚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一枚謂之一箇也”。個,是后起的字,专用于人。但是实际上,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实践中,人们对物和人的量词一般都用“箇”,对人的量词也用“個”。“个”字用得比较少,而主要用于它的本义,也就是竹竿的个数。它们的读音,《广韵》是古贺切。或者说,都是“歌韵”,去声。现在箇、個、个都统一写为个。

而只(隻)的读音,上面提到了,是“之石切”,入声。

唐诗是要读出来的,要读得顺口,这是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两个黄鹂”与“两只黄鹂”的读音,当然不是用现在的普通话,而是拟出古音。

我们可以根据韵书如上面说到“古贺切”与“之石切”。歌韵字后面连接黄比较容易,石是先开口近似发a然后有阻塞音k(音近“扎”),后面连接黄就略微拗口。

为了进一步说清楚“个”字的读音,我想起来一段汤显祖《牡丹亭》中的韵文,是柳梦梅“拾画”那一场的唱词:“客来过,年月偏多,刻画尽琅玕千个”。这里的过、多、个是押韵的。这样的读音,读两个黄鹂就非常自然。

如今的南方人,可能更容易体会到“两个黄鹂”与“两只黄鹂”两种读音流利程度的差别。

个,枚也。隻,枚也。两个黄鹂与两只黄鹂意思一样。而两个黄鹂比两只黄鹂读起来更顺口。写诗要读得顺口,我们也就能够理解杜甫为什么用两个黄鹂而不是两只黄鹂了。

这样,我们看到,为了说清楚同样的一个问题,简单明了地说,与比较详细地说,篇幅相差可以很大。给小学生像后面的那样讲,一定把它讲糊涂了,而给高中生或大学生不这样详细讲,就讲不清楚。

我们做讲座,作演讲,一定要先问清楚听众是什么人。这样才能够根据听众的知识水平,来决定讲座或演讲的讲法。但是,不管听众的水平是高是低,我们在做讲座或演讲的时候,一定要把最基础的概念交代清楚,有时候宁可假定听众的水平低一些,也不要一开始就高起点,以为听众应当都有这些基础知识,弄得许多人“堕入五里云”中,听了半天,仍然懵里懵懂,不知演讲者所云。







https://m.sciencenet.cn/blog-612874-1339765.html

上一篇:满、不满与小满
下一篇:杂说生活中的氯

16 张晓良 郭战胜 武夷山 郑永军 王安良 周忠浩 尤明庆 陆仲绩 冯圣中 徐耀 关勇军 黄永义 康建 郑强 吴斌 汪育才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3: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