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从白酒中的“塑化剂”看科普 精选

已有 10226 次阅读 2012-11-30 08:15 |个人分类:科教与社会|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科学网, 三聚氰胺, 中央电视台, 白酒, 塑化剂

从白酒中的“塑化剂”看科普

每过一段时间,媒体上总有一些关于食品问题的丑闻,不然就对不住大家。最近被注意的目标是白酒里的“塑化剂”。网友中颇有几位是好酒者,不知道是否有点心惊肉跳。也可能听得太多,耳朵里起了老茧,听过也当耳边风了。

关于塑化剂,媒体说得甚是恐怖。听听这些说法:塑化剂比三聚氰胺还毒20倍,酒鬼酒塑化剂超标260%。正因为恐怖,引起酒鬼酒市值蒸发多少亿元云云。

本人退休在家,靠退休金过日子,不喝酒,也不炒股,家里的老婆、孩子、近亲、好友似乎跟我一样都不喝酒,也不炒股。所以,不怕酒里面有什么毒物,也不怕任何上市的股票不值钱。本来可以笃笃定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可是,偏偏有一点好奇心,仔细看看媒体说的到底是些什么东西,有没有道理。一看,这里面的不通之处还正有好些。

先说说“塑化剂比三聚氰胺还毒20倍”这句话。首先,这句话给人的印象是,三聚氰胺是非常毒的,塑化剂更毒得多。很遗憾,这不是事实。其实,三聚氰胺毒性很低。它是一种难溶解于水的固体,性质稳定。(只要是难溶于水的固体,其毒性一般都不会很大。)三聚氰胺的半致死量LD50(半致死量是毒理学常用指标,指能导致一半的实验对象死亡的量,一般指大白鼠)是每千克体重3.16克,略等于食盐,食盐的LD50是每千克体重3.6克(假定大白鼠每只体重一公斤,每只给3.6克食盐,大白鼠大约死去一半。作为对比,剧毒的氰化物的LD500.12毫克/每公斤体重,其毒性比食盐或三聚氰胺大约3万倍)据科学松鼠会提供的资料,塑化剂DEHP对大鼠的LD5030/每公斤体重,也就是说,大约是三聚氰胺的1/10那么,塑化剂更是一种低毒的化学品。退一步说,即使“塑化剂比三聚氰胺还毒20倍”,也仍是低毒的化学品。三聚氰胺之所以危害大,并不是其毒性大,而恰恰是其毒性不大,所以造假者敢于把它冒充蛋白质直接兑入奶制品中。而奶制品是人们需要大量饮用的,特别对于婴儿,是几乎唯一的食品,这样,三聚氰胺才变得非常可怕。也就是说,它的可怕之处正好是低毒的大量长期食用。饮料中塑化剂的可怕也在于此,即青少年的长期和大量食用。所以,媒体不应该不切实际的宣传其毒性有多大,而是正确说清楚长期、大量食用低毒化学品所造成的危险。

根据20116月卫生部签发的《卫生部办公厅关于通报食品及食品添加剂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最大残留量的函》规定,塑化剂的最大残留量为0.3mg/kg。参照这一标准,湖南省此次抽检的酒鬼酒,塑化剂DBP含量为1.08毫克/公斤,塑化剂超标”260%。即使这样,据质监部门说,每天饮用1斤这样的白酒,其中的DBP不会对健康造成损害.但是,我们的许多媒体甚至科学网,在报道此事时用这样的标题:“质监部门:每天喝一斤含塑化剂白酒无损健康”(20121122日科学网新闻)。这种断章取义的标题竟然到了近似胡说八道的地步。

而据中国农业大学阮光锋先生说:“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CSPC)对DBP安全性进行了一项综述分析,针对目前的研究证据,CSPS认为人口服摄入的安全上限ADI值为每天每公斤体重为0.2毫克,这意味着,对于一个体重60公斤的人,每天摄入DBP12毫克也还是安全的。按本次检出超标白酒中DBP含量1.08mg/kg计算,要超过这个安全限量,意味着你得喝11公斤白酒”。

考虑到乙醇对成人的中毒量由于个体差异很大,而大多数成人致死量为纯乙醇250500ml,折合成50度的白酒,约为1-2斤。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目前的绝大多数饮酒者,最大的危险仍然来自酒本身即乙醇的毒害,而不是其中微量的塑化剂。

从塑化剂这个名词本身,也反映出我们大陆的科学工作者在科普方面的失败。Plasticizer这个词,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正式译名应当是增塑剂。增塑剂这个词在大陆已经用了几十年。半个多世纪以前,大陆上塑料制品刚刚风行,我们就使用增塑剂这个词。可是,前两年是台湾方面发起了清除在饮料和果冻等食品中的塑化剂的行动,而大陆的新闻媒体似乎根本不知道何为塑化剂,也不知道大陆早已有了“法定”的名词——增塑剂。于是,大陆的媒体上一片“塑化剂”的声音。在大陆的各种媒体,包括最“正统的国家媒体”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在内,都没有使用正规的科学名词——增塑剂。国务院曾经明确指示,经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名词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全国各科研、教学、生产经营以及新闻出版等单位应遵照使用。在这些“国家媒体”那里,经国务院授权,代表国家进行科技名词审定、公布的权威性机构的国家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等于0。对此,我们大陆的科学家是不是也要负一点责任?



https://m.sciencenet.cn/blog-612874-637653.html

上一篇:科学网应当成为科普的旗手——关于科普问题的对话(3)
下一篇:关心杀

32 赵斌 汪晓军 杨正瓴 赵凤光 刘全慧 黄荣彬 吕喆 崔树勋 王飞 唐凌峰 肖红伟 姚向峰 梁进 虞忠衡 何红伟 李志俊 张骥 马德义 翟自洋 郑永军 王春艳 姜津 何学锋 戎可 王枫 李学宽 曾新林 张成 xiaoxiantao sz1961sy zhanghuatian fans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1: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