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dc1947 交流思想 交流文化

博文

按标题搜索
三八节前说家务劳动
热度 3 2024-3-6 08:16
三八节前说家务劳动 小两口结婚成立了家庭,就有了家庭事务,家务劳动就是重要的家庭事务。家庭事务处理得好不好,会极大地影响到家庭成员的心情,影响到小家庭甚至包括双方父母在内的大家庭的幸福程度。 在我的上一辈人中间,家务劳动在家庭中似乎不是一个问题。那时候,城市里几乎只有男人才赚钱养家,女人则是 ...
个人分类: 科教与社会|4612 次阅读|9 个评论 热度 3
杂说“学”及其他
热度 1 2024-3-2 08:13
杂说“学”及其他 开学了。学生开学就要恢复学习,虽然如今写字多用电脑打字,但是人们总归免不了要用笔写字。我看有的学生甚至教师提笔写字,就有把学字写错的。 学字的上方是三点,两点从左往右点,一点从右往左撇,可是不少人却常常写成“尚字头”,中间一竖两边各一点。写错一个字,事情虽然不算大,但总 ...
个人分类: 汉语言|4361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如果颜回是今天的中学生
热度 5 2024-2-27 08:18
如果颜回是今天的中学生 颜回当然不可能是今天的中学生,本文只是假设,假设有这样一位如颜回那样性格和品质的少年来读如今我国的中学,将会出现怎样的情形。 先说一下颜回是谁,因为可能有的朋友一下子没有想起来他的情况,所以先简单说几句。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字子渊,过去一般的书籍上都称为颜渊。过去 ...
个人分类: 教育|6165 次阅读|13 个评论 热度 5
灯和灯笼
热度 1 2024-2-23 08:33
灯和灯笼 灯是人类最重要的发明之一。有了灯,人们可以在夜间做很多事情,在这个意义上,灯等于延长了人们的生命。 最早的灯,大概就是一团火吧,一团篝火,加工食物兼取暖又兼照明。所以,千百年以来,即使灯早就从那团篝火中独立出来,专事照明,但在很多方言中,仍然称灯为火,例如称油灯 ...
个人分类: 科学与生活|3850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早春脱落的柳枝
热度 2 2024-2-19 08:16
早春脱落的柳枝 今日雨水,已经是“七九”的第六天了。我说的这句话,其实是有一点重复的,在绝大多数年份,雨水节气都是七九的第六天。从冬至到立春,一般是45天,所以农谚说春打六九头。又过15天到雨水,因而雨水是七九的第六天。 农谚说:五九六九,河边看柳。这是说,到了立春前后,柳树要开始萌芽了。各地的 ...
个人分类: 科学与生活|3450 次阅读|5 个评论 热度 2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离乡和回家
热度 3 2024-2-15 08:13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离乡和回家 我真正的第一次坐火车是在1964年,那年我考上了大学,要从家乡苏州坐火车去北京。 之所以说真正的第一次坐火车,是因为在50年代中期,我所在的小学曾经组织过一次坐火车活动。每人交一角钱车费,学生排队从学校走到火车站,从边门直接走到站台上,依次坐到一列空的客车上。然后火车 ...
个人分类: 我的回忆|6363 次阅读|9 个评论 热度 3
龙年之初杂说“四灵”
2024-2-11 08:21
龙年之初杂说“四灵” 龙年到来。新年新岁,不能免俗,想随便说一点吉利和祥瑞的,于是想起来四灵。 《礼记·礼运》说:“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在中国古代的传统中,四灵都是祥瑞之物。在《礼记》对这四种祥瑞之物的排列次序中,龙排在最后,可是它后来的地位却似乎什么都比不上它。 与如今动物学家把 ...
个人分类: 谈天说地|5801 次阅读|1 个评论
过春节说春联
热度 3 2024-2-7 08:10
过春节说春联 到了春节,人们放爆竹,贴春联,一派欢喜热闹的景象。这是千百年来中国从官方到普通老百姓的传统。 人放爆竹,最早是为了驱鬼,贴春联是为了不让瘟鬼进门。王安石的《元日》诗,四句话,说了那时候过年的三种习俗,都是古人为了防止鬼魅侵犯而进行的“自卫”。 “爆竹声中一岁除”,把竹子用火烧 ...
个人分类: 汉语言|4611 次阅读|9 个评论 热度 3
过小年吃饴糖
热度 1 2024-2-3 08:19
过小年吃饴糖 北方人称过小年,苏州人只讲送灶。在1950年代以前,苏州的平民百姓家似乎没有烧煤的,大家都烧稻草。家家户户都有一副主要烧稻草的柴灶。到了腊月二十四,就要把灶神送上天去“述职”。而送灶神上天的祭品中,饴糖就是必不可少的一味。 人们总是说祭品中有饴糖是要黏住灶王爷的嘴。其实这种说 ...
个人分类: 科学与生活|4093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与人们生活越近科普越难做
热度 6 2024-1-31 08:18
与人们生活越近科普越难做 科学家探索自然的目的,首先是满足人类的好奇心。科学家自己有好奇心,他探索世界所得到的结论,并不只是放在自己肚子里,或者藏诸深山。他需要告诉与他志同道合的同仁,与他们商量,以确定他所得到的结论是否足够正确。最后,他还需要把科学家们认为正确的结论告诉公众,使这些知识成为人 ...
个人分类: 科教与社会|3967 次阅读|15 个评论 热度 6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7 03: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