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yzha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yzhai 泥土的芬芳

博文

由洗碗想到的……

已有 4473 次阅读 2012-3-11 19:52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由洗碗想到的……

翟自洋


 

洗衣、做饭、带孩子,家务基本由孩子外婆承担。通常,我只负责洗碗一项。

虽是简单劳动,每次洗碗,照例是认真的,且严格遵循以下步骤:

首先,接半锅水,冲去碗中残渣、浮油——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场景常常在这时重现:大学里,接满水的牙杯和一旁使劲流淌的自来水。

其次,接小半锅水,加洗洁精,搅匀,先洗筷勺,再将碗碟里外擦洗一遍,直到无滑腻感。洗洁精用量视碗碟数量及碗碟是否油腻而定。若是冬天,往往用温水,更好地发挥洗洁精效用,亦不致让手受冰冻之苦。

再次,接大半锅水,按次序冲洗筷、勺、碗碟,由里及外。通常需两遍。

最后,筷、勺、碗碟各归其位,筷子入篓,碗碟倒置于架上沥干。

这是我长期工作在洗碗一线总结出的四部曲(如有雷同,实属巧合-_-)。


洗碗不费脑力,正好可以想事情。

 

孩子被外公外婆带回老家的日子里,周末我们自己也做饭。偶尔,买菜的任务归我。于是,径直到眼神和善的山东大姐的摊位。大姐会问几个人吃饭,不鼓动你多买。问她的菜哪里来,“山东,兰州……”,“(这里)方圆百里,没几个种菜的”。聊天中得知,她们老家都是种菜为生,菜运到全国各地,只是赚钱不多,于是很多出来打工,卖菜,但是,起早摸黑,更加辛苦,现在生意难做,也赚不了几个钱。

同事里也有山东人,一次单位出游,看着车窗外的稻田,同事说道:“我们那里,只是水不好,要从地下抽起来,而且越抽越深。”

 

早上的粥是用前一天晚上的剩饭煮的,常常会剩下一小碗。孩子的外婆执意不让倒掉,留到中饭或晚饭,其他家人照例吃饭,她吃热过的剩粥,再添一点饭。渐渐的,我感到不安,“还是倒掉吧!”,孩子他妈则示意我不要讲。她告诉了我缘由:妈妈小时候家里穷,外公身体不好,长期卧床,靠着外婆一人拉扯5个孩子。一天早上,七八岁的她抱着粥锅跨门槛,一不小心,粥洒了一地,于是,全家人(包括4岁的妹妹)只好整天饿肚子。之后的早上,我尽量不让粥剩下。

 

洗碗之后,照例要面对满满的垃圾袋。想起一份颇有口碑亦是我喜爱的本地报纸,曾经用几乎一整版推介一种“低碳环保”的电器,用来把厨余垃圾搅碎,然后冲入下水道,让它们消失于无形。只是,我感到怀疑:制造电器需要原料、能源;搅碎垃圾需要电;冲入下水道可能引起堵塞;这浓稠的废水又该如何处理呢?记者、编辑言辞恳切,一片赤诚,绝不像替产品做宣传。只是,报纸的“百万”读者有多少人像我一样,对此持怀疑态度呢?近日,听一位副校长作报告,讲到“认识就是生产力”,基于错误的认识求发展,无异于“南辕北辙,缘木求鱼”。据说,报纸的记者、编辑多为学新闻出身。如果招聘一些理工背景又有志于传播事业的人员,对科普大概是有益处的吧?虽然学术期刊纸本发行量不乐观,部分报纸的订阅量却以几十上百万计。

 

照例要面对小区堆积如山的垃圾桶,每每有负罪感。各种垃圾一股脑儿堆在一起,等待他们的归宿将是填埋场——农村用粮食蔬果养育城市,城市则用垃圾包围自身和农村。不由得想起老家所在的农村,剩饭剩菜可以喂猪养鸡,柴禾烧饭后的灰烬可以复归田地,人畜的有机肥则让作物成为餐桌上的美味。

 

我们这一辈,虽然儿时物质匮乏,中学住校时常感吃不够,但是,没有缺顿挨饿的记忆。两岁的儿子,还有他的同龄人,物质可谓富足,每天奶粉不断,还常常是进口的。只是,如若人们继续暴殄天物,若干年后,孩子或孩子们的后代,是否会洒粥挨饿呢?

 

在我们的台湾,近邻日本,以及欧洲各主要国家,垃圾分类深入人心。所幸,杭州已迈出可喜的一步,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前一阵媒体宣传紧锣密鼓,部分市民热情高涨——只是,我所在的小区,还未看到明显变化。

 

让放错地方的资源各归其位,这事靠政府,也靠你、我、他,我们每一个人。



https://m.sciencenet.cn/blog-630081-546628.html

上一篇:毕业十年聚邀请信
下一篇:对药物说明书的疑虑

1 黄智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3: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