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xheliji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xhelijian

博文

何苦“算计”——体验另类的教师生活 精选

已有 23571 次阅读 2015-11-5 07:50 |个人分类:教学相关|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学院开会,院长传达了近日学校工作的动态。从今年开始省里不再组织评职称,明年学校将迎来又一轮的岗位聘任。学校的政策正在研究、调整,其导向,作为教师,要关注。免不了列举关键点:学校的“1512”,要聘10个这个,50个那个,100个什么;现在是教授,可能也会聘成讲师;目前教授超编、讲师人数缺少;EI不再算数,SCI得要二区及以上,这个政策明显对工科不利,工科出身的科研处长也这样认为,但也没有办法。

院长很尽职地传达,要求大家做调整,因为这些事情涉及个人的“切身利益”,不仅是现在的待遇,而且影响到将来的退休金。

领导的说法没错。要是我当领导,应该也会这样说的。这是教师的利益,也将是考核学院的指标。关心群众的领导眼光也足够远,除了看到属下在职期间的利益,还关心着群众退休之后的钱袋子。

不按套路出牌已经很久了,行走在制度的边缘,我也时刻想着后果。我想,我最理想的,就是保住副教授的最低档了。副教授分几档,我也真不清楚,反正现在是最低档。将来,能不能高一点,最好这样;会不会降下去,但愿不会。

平日在为学生做学业咨询,号召年轻人可以暂时放下对眼前利益的考虑,在体验中先保证自己羽翼丰满了再说,一切都会有的。是的,年轻人的成长,年轻梦的实现,不要套上这样那样不靠谱的枷锁。眼前的利益,直接的利益,在很多时候,就是追逐梦想的障碍。

几年前读过一篇博文《算计人生》(原文已经被删除,我记录了一些见链接)。这大概是在我走向另类途中,让信心更坚定的阅读之一。文章说的是学生,但作为教师,何尝不是这样?多年来,我奉行自己的教育生涯,首要的就是对自己的教育。年过不惑仍然大谈理想,依靠的也是和年轻人一样的原则。

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学校的管理靠着这样的数字进行。在这样的算计中,没有前途。“EI不再算数,SCI得要二区及以上”,会让学校和学校之间在按某种标准的PK中争取表现的机会,但真的就是说科研水平在提高吗?这是要做死SCI的节奏!眼光就盯着SCI的“1512”们(必须加上对那些真正的“1512”的最高规格的尊敬)的算计里,是否有“真正的研究”与“教学工作”这两个变量?

回到个人。在这些“切身利益”中,多个三千五千,又有什么意思?我们追求和渴望着好的待遇,公平的待遇,但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发财梦是不要指望了。教师都发大财了,教育一定也彻底完了。于我而言,诸项大事,日见眉目。退休金的多和少,再说吧。已经横下心,正确的说法是我信奉有奋斗才有成长,儿子不要指望我能给留下多少,反而是,坚决奉行“养儿防老”的传统。要做的,就是放手让儿子真正成长,也不要走进算计轨道。

我乃凡夫俗子,身上没有一分钱,我也会死。没有按着指挥棒去做事,没有争取更好的待遇,但我的极简生活过得真是有滋有味。这是我的福份。我不去掺乎算计,最直接的刺激是,我真不愿意花时间认真阅读那动辄就是几十页的“方案”,再不要说按方案指定成天想着凑数。这些方案,凝聚着各级领导、诸路英雄的各种期盼、纠结、博弈、智慧,以及少有人意识到的成本。作为一线教师,我深刻地体会到,我们将之看淡些,成本原本不必这样大。大家的眼光都盯在这上面,才使事情变得越来越复杂。我信奉“群众史观”,群众对没有前途的事情,最容易做到的,就是漠视。

抛开这些算计,我找到了在现在的高等教育格局中最适合自己做的事。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我们的学生,我们的课堂,却统统活在过去。教育家们研究、论证、规划出了通向未来的教育教学,各种概念已经炒得火热,教育界以外的各路神仙已经搭建好信息化教育的平台,最后一公里的事情,需要一线教师在实践中去落地。各种因素,造就了当前校园中迷茫的和不会学习和大学生群体,作为“不算计”的老师,还要用“不算计”的手法,帮他们找到赢得未来的路。

自己走过了“青椒”的时期,知道这个时期要面对的现实,并不是如此简单。我只希望代表教育未来的有为年轻同行,在规则中行走一段时间后,能够记得高校教师真正要做的事情是什么,还能清醒真正的科学研究、真正的人才培养,是什么。

据说印度某地抓猴子的手法,是在窄口的瓶中放些玉米,贪心的猴子手中抓了玉米便摆脱不了瓶子。猴子们没有例外,统统地选择了不放手。算计着手里的,经常会失去未来。在蚂蚁的群体中,有一种蚁素在发挥着作用,大家都按蚁素最浓的方向行进,保证了蚁群集大家的力量,解决找食的大事。然而,全部蚂蚁都按这个规矩办事,便不会有新的食物来源,整个蚁群都会饿死。总有个别蚂蚁,偏离大家的路线,溜达到了别处。是这些另类,为蚁群,开辟了新的可能。

显然,这只是一种另类的大学教师的选择。作为深度体验者,是要直面各种现实问题的。在方案顾及不到的角落中每天工作十多小时,还有心思写这些文字,我也是够忙的了。我期望着手头正在做的事情能放下一些之时,能够考虑学校的“数字化”考评方案。我也一定会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研究,只不过,发表、立项,只追求水到渠成。

其实更期待的,是事情不要这么复杂,让我不再是另类。这需要,都简单些。





https://m.sciencenet.cn/blog-64000-933431.html

上一篇:莫让“点名”成为工作目标
下一篇:当遇到教学内容中的疑惑

49 姬扬 陈楷翰 刘忠波 彭真明 王永安 尤明庆 马丽滨 曾云 季丹 焦飞 赵学良 韩玉芬 喻海良 孔梅 陈万浩 李春发 陈南晖 蔡小宁 杨冬 龚永洋 孙南屏 黄永义 刘俊华 曾泳春 田宝玉 王茂清 李天成 胡懋仁 赵凤光 彭美勋 张雅静 王林平 刘淼 肖鑫鑫 宁磊 李土荣 赵斌 万仁甫 xuqingzheng ghzhou5676 shenlu biofans flyfirebird table taoshl cloudyou kexuegzz redastro copier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 15: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