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jo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anjon

博文

看民国学者如何吐槽地理教育 精选

已有 7749 次阅读 2012-12-18 10:13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教育, 地理

        最近做论文的过程中,收集了一些民国学者关于地理教育问题的文章,其中一些对当时地理教育状况的批判颇为惹眼。以《教与学》杂志1936年出版的一期《地理教育专号》中的文章为例:

        我们一般人民固然有许多说不上百年来所失地名,就是最普通的教科书中也往往搁开不谈,好像已经失去的土地就用不着再研究了。自己疆域的情形还研究不好,怎能希望明了别国的状况?我国古时候的军事家常常主张知己知彼,是胜利的秘诀。现在知己一方面尚未办到,知彼一层谈何容易!我们自从国难以来,天天希望收复失地,固然收复失地离不开武力,但失地上的情形是应该预先熟习,没有这些条件而轻易倡言收复失地,那真是缘木求鱼!(史念海《国难中地理教材的商榷》)

   由理论上讲,地理在中学课程中应该占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在实际上,地理在中学课程中决没有受到它应有的重视,没有达到它应处的地位。不但社会一般人士把地理看成不值半文的东西,以为只是繁杂地名的凑数。学校当局也大都把地理看成一门至不重要的功课,作为教育界中应酬的品物:什么权贵要人介绍王先生来,没课教,教地理;李先生的数学钟点不够数,没办法,兼教地理;陈先生教历史不受学生的欢迎,挨面子,不便去职,改教地理;校长先生想一试教课的身手,也教地理;诸如此类的事情,是数不胜数。就是教员本身,也很少看重地理,把它当一种专门的教课职业,下一番研究的工夫。自己既属一知半解,对于教材固然不知如何选择,如何分配,对于教法更是不只讲求,只是照书宣读,结果,敷衍了事,自欺欺人。(郑启东《中学地理教材的选择与分配》)

   我国一般人对于地理科,向来不注重,以为地理只是几个地名的东西,什么人都用不着学,什么人都能教。所以有许多中学校里,地理功课,随意分配。本国地理多由国文教员兼任,如果能懂得几个英文的人,外国地理谁都能教。此种风气,到现在还未免除。大学里教地理的人,也是外行的居多。(葛绥成《地理教学的管见》)

   不是我武断的说,简直是一般学校普通的情形,在中学里很难以找到专习地理的专任教员。地理似乎是分割的功课,假如一位国文教师钟点不够支配的话,就分给些本国地理,那一位英文教师钟点不够支配的话,就分给些外国地理,结果弄得支离破碎,漫无系统。然而这在寻常眼光看来,还算在情理之中。有时候为顾全面子起见,索性学非所用地蛮干,无论学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甚而至于学理化的体育的,也都教起地理来。可以说凡识字的人,都会教地理。
  学校当局不重视,学生也认为不必要,这不过是功课中间点缀品罢了。于是到了中学毕业以后,中国行政区分怎样?自然区域有多少?滇边问题如何?延边问题如何?这些基本简单的问题,竟还有缠不清的。试问这种情形,要谈国防教育、生产教育,还有什么希望?什么办法?(袁著《愿重视中学之地理教育》)

        类似的吐槽还有很多,甚至让我觉得都可以编一本笑话集了。1936年,正是抗日战争全面侵华的前夜。民国学者对地理教育的批判,着眼点显然不局限于地理知识的传授,而是认为中小学地理教育没有起到开启民智,培养合格公民的任务。其实,中国近代地理教育自一开始便不局限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将对学生进行民族主义规训视作其主要目的之一。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中《初小章程》规定地理教义是:“在使知今日中国疆域之大略,五洲之简图,以养成其爱国之心,兼破乡曲僻陋之见; 尤当先讲乡土有关系之地理,以养成其爱乡土之心。《高小章程》规定则为:“在使知地球表面及人类生计之情状,并知晓中国疆域之大概,养成其爱国奋发之心,更宜发明地文地质之名物功用,大洋五洲五带之区别,人种竞争与国家形势利害之要端。”
  可见,对地理教育对于民族国家构建的重要性,晚清以来的教育家们是十分清楚的。进入民国以后,类似的表述不仅出现在学堂章程这样的官方文件中,报刊杂志中此类言论也十分常见,以这期《地理教育专号》为例:
        故有称地理科为现代之国民的教科者。在中学校,藉地理科为收得国民的生活之常识;在师范学校,培养师资,学习趣旨,虽微有不同,而收得国民生活之常识,为将来教学之准备,亦殊途同归也。

   三则在养成国民爱国心:我国幅员广大,边疆辽阔,一般国民对于国土情形,四邻形势,颇为隔膜。藉地理科明白本国及四邻之形势,使得正当之理会,应如何爱护国土,发挥自卫敌忾之心。(李贻燕《中等学校教科上之地理科教育》)

   历史与地理一经一纬,为民族精神所寄之姊妹学科,惟历史之任务,在解释过去,地理之任务,在解释现在。读历史可以得到许多已往的教训,其事固属重要,但是熟读地理,知现时世界之大势,当然更重要些。

   养成世界眼光:“所谓世界眼光,一在明中外之关系,一在明中外之比较。”由前者可以知中外之间相互依赖之情形,可以养成爱好和平之心理,由于后者可以知中外国势之悬殊,可以刺激其奋起直追之心理。

   振起民族精神:世界各国发挥民族精神之事例,正待地理教育上寻其适当之机会,灌输于我青年之脑海,以振起我潜伏之民族精神,挽回国家之劫运也。培植民族精神之方面岂止一端,凡本国天然环境之优美,人文状况之发达,皆足以使其人生爱护之心,是即爱国心之起点,亦即民族精神之基础也。他民族侵略我、压迫我、榨取我之种种事例,皆刺激我民族精神之工具也。凡此点在丧失民族精神的中国,尤为重要,应为地理教育最重要之目标。(蒋君章《重订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刍议》)
   有了正确健全的民族观念,才能振起民族精神,使得万众团结,一致对外。灌输民族观念,方法甚多,但在教授地理时最为便利和有效。(顾颉刚《地理教学与民族观念》)

   爱国思想的陶冶。立国的根本要素,就是土地、人民和主权。土地的意义,是包括土地的位置、面积、属性、生产力以及天然形式等,这些都是地理上所要讨论到的问题;其次是人民,包括种族、人口、民族性及文化程度等,这又是地理上所要讲到的;至于主权,如国家的力量、政策、利权以及国际间的政治势力,都属于它的意义内的,而主权的产生,却是土地和人民相互结合而成的。所以攻读地理,可以使国民深切了解本国的国家观念,同时因为生于斯、食于斯、居于斯的关系,无形中就陶冶了爱护国土的思想了。(周立三《我国中等地理教学的商讨》)
   一国风景的美丽,物产的富庶,国民的多少,惟有地理一科,阐述最详,而这种建国的基础条件,必须灌输于小学生脑筋之内,使其对于本国先有明确的认识,然后爱国的心理便可油然而生。……所以地理一科可以使我国儿童对于组成国家的基本要素,以及各地间的相互关系能略知梗概,爱国心理及民族观念便可易于养成。(张印堂《小学地理之性质及其教学法》)

        应当说,以上这些观点拿到今天来说,仍不会显得落伍。理想与现实差距如此之大,难怪地理学家们会众口一词地宣称地理教育为“不可掩饰的失败”。

        与中国失败的地理教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已经吞并了东北,正对中国虎视眈眈的日本。虽然国难当头,但学者们谈起日本的地理教育,仍赞不绝口:

        尝闻某国妇人之教其子也,辄以闽粤所产之橘,代表中国之可爱,以养成其侵略中国之野心。近来某国人又新制一种玩具,即以中国之骰子,刻以沈阳、山海关、北平、天津、南京等地名,旁系数字,投掷者以先至南京为胜利。可知其以侵略中国为对象的地理教育,行之有素,故能侵略中国,奏如此之成效。

   反观我国汉奸汉贼,充溢国内,非惟不能爱国,不能救国,反而认贼作父,危害本国,此种汉奸汉贼,除少数利欲熏心者外,大多不知中国之可爱,有以致之,是诚我国地理教育上之一大问题也。(蒋君章《重订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刍议》)

   记得我在民国二十年(九一八以前)东北地理考察的时候,在南满道上,和一个日本小学生谈天,他很活泼地谈着日本地理,并且能绘一张日本地图,甚至连我东北也画在他们版图里。老实讲,中国小学生能有这种成绩么?恐怕中学生要绘一张像样的中国地图,也是凤毛麟角。互相对比真是不寒而栗。古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己既不知,遑论知彼?(袁著《愿重视中学之地理教育》)

    近年来,我们的强邻为了想侵占我们的领土,不惮烦地来研究我们的地理,最利害的是我们东临的日本,他们普通画的我国地图,一个小小的村镇也可找到,一条小小的河流也可寻出,他们的研究何等精细,何等深刻!不是他们的地方尚能如此研究,那末,他们自己国内也就不问可知了。(史念海《国难中地理教材的商榷》)

       写到这里也想顺便吐槽下现实中的地理教育问题。对地理教育的不重视在我国似乎是有传统的。老实说,今天的地理教育状况,看上去并不比80年前乐观多少。把上面民国学者的吐槽改一改发在现在的期刊上好像也没什么大问题。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高考曾连续多年沿用“3+2”模式,即3门主课语文、数学、英语,再加上理科的物理、化学,以及文科的历史、政治各两门,而高考名单里没有的地理和生物两科则不幸成为了谁也不重视的“副科”。于是,地理课成为了默认的“睡觉课”、“写(主科)作业课”。像本人这种一门心思想考地理系,自习课偶尔看看地理的学生往往会被视作脑子有问题(本人2000年参加高考)。本人不止一次因为自习课看地理被老师和同学批评,仅有的“礼遇”是会考时老师安排考场里周围八个人抄我的卷子。即使是后来普遍实行大综合、小综合或3+x之后,由于地理被分在了文科(因为不可能把生物分到文科),再加上生物学成为了大学里面的热门专业,地理学的地位在9门课程中,似乎仍只有叨陪末座的份。
  至于让非地理科目的教师来讲地理课,貌似也很常见。本人读高中时曾有同学提到,他原来就读的初中地理课就是让语文老师来教。本人前些天在微博上询问了下,也有人说他们在读中学时存在同样的情况。
  中学的状况如此,大学里的状况也不怎么样。非地理专业的暂且不论,本人亲眼见过我的本科同学(地理信息系统专业)里有一些大四毕业时在地图上找个省还要找半天。更有甚者,记得本人读过的某本书上讲到有北大地理系高材生,临近出国还不知道大连在神马地方。
  至于“以为地理只是几个地名的东西”,可能今天相当一部分人仍是这么想吧。颇为讽刺的是,进入21世纪后,公众对地理学认知的改观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中国国家地理》之类披着地理外衣的旅游杂志影响。而此类杂志推崇的观念则是西方地理学界百年前就视为古董的”探险猎奇式地理“。旅游业背后是资本,地理知识在此处的地位不过是资本的婢女而已。这个问题很大,这里就不展开了。



https://m.sciencenet.cn/blog-647503-643861.html

上一篇:科普不是做善事——也谈《它们》
下一篇:电子书依赖症

17 蔣勁松 陈沐 陈永金 庄世宇 曹聪 王浩 肖振亚 陈桂华 唐常杰 陈安 辛晓十 段庆伟 曹裕波 myana zhanghuatian chenhuansheng sunlet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19: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