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sk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gsk

博文

首次出访欧洲考察游记(一)

已有 4373 次阅读 2010-9-29 11:14 |个人分类:科技评论|系统分类:海外观察|关键词:学者| 游记, 出访欧洲, 首次考察

首次出访欧洲考察游记(一)

杨顺楷    四川 成都

说明:2003年夏,正当笔者的甲子之年,经由SH协会外事教育部组团出访欧洲,考察了德国的3家化学化工机构,包括法兰克福1家研发中心“DECHEMA”——德国国家级的顶级研发机构,另外2家全球著名的化工公司——“BASF”和“DEGUSSA”,顺道旅游了6个欧洲国家,耗时近半月,留下了一些印象,现以日记形式实录整理如下,以饗读者。不实之处,敬请指正。

 

727 北京时间215 PM搭乘国航波音747400余乘客)航班,离境首都国际机场,直飞目的地德国法兰克福。途经蒙古,俄罗斯,白俄罗斯,捷克,波兰空域,最后于当地时间600PM抵达法兰克福国际机场,耗时9个半小时。步出机场由导游L先生(我国留德学生)接团,乘大巴到市内一家中餐馆用餐;然后取道直抵斯图加特市,宿假日酒店(Holiday Inn)。

728 800,取道直抵BASF公司所在地——路德维西港,沿途只见高速公路上德国的上班族所驾的小汽车不是奔驰就是宝马,恍惚进入了一个富人世界乐园——这是当代大陆中国的“奔驰”“宝马”给人脑子里带来的错觉,这儿是德国。

按照事先的约定,我们的大巴准点到达BASF公司7号门,已有对方接待人士迎接入内,开始了我们一整天的考察访问,内容如下:

——首先在接待大厅听取了两个报告。该公司自1865年注册开始发展,历经130多年,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自1965-2002的高速发展期,它的“化学树,chemical tree”上已挂果8000。到我们访问之时,据2002BASF公司年报表明它已经超过美国杜邦公司,位居全球第一大化工公司。世界上第一座合成氨氨塔装置诞生在此,现在该合成氨钢塔仍然屹立在公司行政大楼面前的草地广场上。

BASF的化工产品主要涵盖农业化学品,营养药(飼)品,除草剂及抗真菌农药,以及从实験室到工业研发规模的石油化工技术及产品,通过该工司领先世界的成长创新型之成熟且有竞争能力化工项目,再扩展到世界各地,如亚,非,南美等地投资建立化工生产厂。研发机构主要集中在传统化工,高分子和专用与精细化学品的研究与开发项目。体现多学科前沿交叉的生物化工,即工业生物催化工艺生产精细化学品和中间体,如氨基酸,酶和维生素,如较化学合成更有效的VB2细菌发酵新工艺(遗传工程重组菌),靛(indigo)的生物技术研制;植物生物技术自1998年开始投资研发,主要集中在农作物的细胞分子育种,提高新品种的有效物质含量,抗逆及增高对胁迫条件的耐受力。这家全球性的跨国公司先进的管理理念构筑在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社会发展层面上,其原动力在于成长与创新,考核指标就是经济效率和能源消耗。

BASF公司位于萊茵河畔,占地7.11平方公里,雇员38000人;整个路德维西港有人口20多万。

——接着就是参观公司厂区及研发中心,我们被安排在一辆游览车上,由公司导游代领,沿指定路线跑马观花远距离环游一遍。得知这一片地域二战时被盟军空袭炸成一片废墟,都是战后重建的。看来,公司基于技术竞争和保密,不能满足我们“登堂入室”参观的需求是可以理解的。其实,我们团真正从事化学化工专业的人士仅有1/3,而能懂点生物化工及从事生物技术研发工作的仅有我1人而已。

——然后返回公司餐厅,在东道主热情的陪同下共进德式午餐(BASF标准客餐),餐毕,又上车前往参观70年代上马的污水处理场。该场位于萊茵河旁,盛装污水的储存池又深又大(与足球场比较),其时空着的。仍然采用活性污泥法,不过听东道主介绍,它们是严格按照化工废水分类进行处理,检测设备先进数据资料齐全。

50年代的萊茵河也曾经污染严重,后经治理又从重现碧水兰天。后来又看了一些附属装置,给人印象深的就是从远在3000多公里外的俄罗斯输送天然气作工业原料及能源的专用管道。

——乘车返回公司主楼举行告别仪式,双方互赠纪念品致谢,我们取得了各自感兴趣的书面资料。

——时值下午4-5时,我们的大巴在L导游的带领下,长趋直奔德国南部重镇慕尼黑市。抵达时已近黄昏,到一家中餐馆用餐后,到一家小旅馆休息,电梯很小,仅能容纳3人(加行李箱)。出发时不是说住3-4星酒店吗?还不如国内的3星级。草草逛了几个街区,听说也是二战后在废墟上照原样复建的。



游记
https://m.sciencenet.cn/blog-64804-368098.html

上一篇:地方法制机构断案为何总是偏坦己方?
下一篇:首次出访欧洲考察游记(一)(续1)

1 强涛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1: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