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ngChe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ongChen

博文

关于中国教育的思考 (二)

已有 2922 次阅读 2012-1-20 11:39 |个人分类:随感|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创新, 中国教育, 科学技术, 科学素养, 美国教育

(二)   科学素养

与文化素养齐头并进的是科学素养。若要中国屹立于世界之林,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撑是不行的。科学素养应分为两方面:一是大众的科学素养,二是尖端科技人才的培养。对于大众的科学素养,一是要从小学到高中进行科学知识教育,二是要大力发展科普文化教育,上至天文地理,下至施肥耕地,各行各业的专家应该写出浅显易懂、老少咸宜的普及读物。顺便提一下,《十万个为什么》是一套很好的丛书,每家每户都应买一套。

大学教育包括硕士博士教育是为了培养尖端人才,包括高科技人才、文化教育工作者和领导管理人才。中国为什么至今没有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除了历史和文化的因素外,中国的教育模式无疑是一大拦路虎。众所周知,目前的中国教育大都是填鸭式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创造性”常挂嘴边,但实际上局长、校长、老师、家长和学生都是“高分万岁”。六月底回国正值高考中考揭榜,中国的夏天不知何时多了一道风景,街头巷尾,校门前到处都是大红喜报,“热烈祝贺XXX高考(或中考)第一名”。考的好固然值得庆贺,但过分渲染第一名无疑是对其他许多考的好的同学无形的贬低。翻看大报小报,每年的状元都有两种,一是平时一直很好,总在前五名。二是平时也很好,但这次冒尖了。所谓的状元也就是在一次考试中发挥得比较好罢了。状元自然可以采访,总是有值得传授的经验可谈,不过全社会应该以平常心来对待状元。在我看来,一个省的高考前一、二千名学生在水平上可能都相差无几,尽管考分可能相差几十分。听说某考生考了650多分可以上前十名的大学,居然还要复读,来年再考清华北大。这简直是荒谬!分数和名校真的比青春和智慧还重要吗?!我在美国大学做教授,也参与研究生招生委员会的工作。只要申请者TOEFLGRE过了一道线,至于是高出10分或30分,委员会是不太看重的。比分数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工作和研究经历,是否有特殊技能,写作和表达能力,以及心理成熟度。希望某些中国大学生不要再为GRE多考1020分而浪费几个月的青春了,把时间花在学习真本领上。什么是真本领?真本领就是经过学习和研究得来的,对于将来生活、学习和工作有长远影响或帮助的知识与技能。一个具有高科学素养的人不一定是考试特别好的人,但一定是有扎实的专业知识,顽强的探索精神,和独立的思考能力的人。

中国“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建立创新型社会的战略目标。每个中国人都击掌叫好。但是,中国的现今教育体制严重约束了这一目标的实现,因为应试教育和高分万岁是绝对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的。对比中国教育与美国教育,稍许极端的看法是,美国式教育产生天才和笨才,中国式教育则产生大量庸才。为什么如是说?美国的教育对学生比较松,相对比较放任,不努力的学生学不到很多知识。但天才的学生有充分的独立学习和独立思考时间,在闲暇时间可以看大量自己想看的书,学自己想学的知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美国的教育又时常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美国的学生经常会想自己学的和做的是否能发展成为一项产业。比尔盖茨恐怕要算这一教育模式下的经典代表了。许多中国大学生要仿效盖茨退学办公司,殊不知盖茨在哈佛念书时,他的许多知识与思想已超过了当时教他的教授,他是在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和坚实的知识基础上退学办公司的。美国每年都有许多大学生退学,成功的也是凤毛麟角,其余大部分先得靠父母养着,有的也许就流落街头了。美国的教育是精英教育,它的先进与强大靠的是少数的精英,以及从全世界吸引来的精英。这样的模式未必适合其他国家,但许多先进理念是值得借鉴的。

与美国教育相反,中国教育给每个学生都上了紧箍咒,教师在讲台上填填填、灌灌灌,学生坐在那里听听听、写写写。从早到晚,上课考试,题海战术,死记硬背,哪有时间让学生去独立思考?没有思考何来创新?如果把比尔盖茨放在中国现今的小学和中学里教育,就算他考了状元进了哈佛,他能有独立思想去创建微软吗?那太阳岂不是要从西边出来?!我的外甥曾抱怨说有时课间十分钟全被老师占用,连上厕所的时间都不给,有的同学憋的都想哭。中午回家吃饭必须一溜烟小跑,父母必须早已把饭菜准备停当并稍微凉凉,学生到家便狼吞虎咽,然后立刻跑回学校。如果上学迟到,还有可能遭到喝斥甚至拳脚这种教育当然会产生许多厌学者,甚至轻生者!如此从小学到高中毫无创造性地教育,我们怎能要求这些学生将来有非凡的创造力?凭什么要求他们拿诺贝尔奖?这样的教育模式是不可能建立起创新型的社会的。

虽然中国也有一些中学和老师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潜能,但我从大报小报、亲戚朋友、老师学生和一些教育评论上看出“应试教育”、“题海战术”和“高分万岁”仍是目前中国教育的主流,而“素质教育”对于许多人只是装装门面说说而已。中国大学如何能诞生自己的诺贝尔科学奖得主?中国怎样建立创新型的社会?教育,只有改变现有的教育模式才能激发全民族的创造智慧。



https://m.sciencenet.cn/blog-658372-530434.html

上一篇:比空气污染更可怕的
下一篇:关于中国教育的思考 (三)

4 王涛 徐明昆 董正亚 陈南晖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5: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