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在山水间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tou 亲而不密 远而不疏 将科网博客进行到底!

博文

道德经 第二章

已有 7289 次阅读 2009-3-20 22:49 |个人分类:道德经加注|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老子, 道德经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博主对此章的理解

 

人人都把美的东西当成美的,这是一种恶;都把自认为善良的东西当成善,这种做法已经不是善了。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人们总是难以看到这样的一个内在原因: 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音与声,这些看似不同并显示出矛盾的表象,实则不过是一种因为人固定了自己的一种观察角度与欣赏方向,而使本是完整的一个事物呈现出了不同的两个方面而矣。

 

对于美与丑,我曾经就北大新进的那个雕塑裸男面对老子的塑像在黎在珣先生一文评论过。

 


这样的雕塑也只有北大可以摆得出来。我倒是觉得他摆这个东西或许要我们来思考什么。对这个到处充斥着唯美思想的世界,人们似乎淡忘了丑。无丑怎会有美?那个站在一边的小伙子不就因此显得十分英俊吗?如果此时他是站在一个美女边,是否就会自惨形秽了呢?所以,这样想来,我们应该接纳这样一个丑陋的雕塑。他的存在,使我们都可以形于他之上。而这样的丑,又怎不是一种更为高明的美呢?(略改)
这就是老子的“相对论”-----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我想或许我明白了北大的此番用意。

  

    

                     

 您看,他多丑啊!可是,他身边的小伙儿,多帅气!谢谢他的丑,从心里

再来谈善与恶。

试想:当你将一件事或一个人当成善事或善人的时候,很多时候不过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评判,站在自己以往的经验里去对新的事物下结论而矣。我们经常碰到这样的人,他们常常喜欢将谁定为善良的,又将另一些定为不善良的。其实,他们有所不知,如果站在他们的对立面的一方来看,他们以为善的,就已经是恶了。而即便仅以他们自己的审判观点为标准,那么一件事情的好与坏,善与恶,随着时间的推移,再去问他时,他或许也早已经将原来断为坏的事情重判为好的事情了。人啊,总是这样的糊涂。原因就是太善于将自己的喜好作为评判标准。这是不能得出一个真正客观的结论的。以自己这样狭隘的眼光来处理事情,也难以将问题处理得妥当,总会是流于一时而难以妥于一世。不要忘记,喜好是一种情感的流露与表达,而情感是会随时随地发生变化的。因此基于不稳定之上出来的标准是不能成为公正客观的评判标准的。

那么,怎样才是可以依赖的标准?持久,公正,准确?

我以为,或是在道德经里,或是在佛法中,判断事与人的真正的标准是符合这个宇宙特性的,或者说是符合自然内在规律的本质属性的。(至于这些本质属性是什么,老子在道德经中展开了一系列详细的讨论。比如他说的上善若水。他以为这种至善,无声,隐忍,是自然中的法则。那么,可以断定,人活在自然中,以自然运行的内在标准来评判事与人,结果理当是稳妥的,经得住时间与世事变迁的考验的。)

 

  所以,圣人做事,心中没有偏好,执重,不过是依势而行;圣人对人的教育,不是用语言这种说教方式来教化,而更偏重于学生的体悟,顺应其心智 ,因势利导。顺万物的兴起而不加限制,生养万物却不把万物视为己有,不辞辛劳地帮助它们,却又不依靠它们;功成不居功。也只有不居功,那功劳才可以算是他的。

 

  之所以能够做到这样,是因为第一段中的论述:任何事物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圣人认识到了两方面本不是对立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以他们只守一面即可以,比如守其辱而不守其荣,也因此才可以做到功成而弗居。但这可不是说说就做到的。说个不好听的话:建功了立业了,我隐退了不居功,我傻?持这种想法的人离道中之人相去还远着呢。

附:

    刚从网上发现一个非常好的动画版道德经,讲解的很到位的。大家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全家一起看会更好啊。

道德经动画版第一部分  

欢迎并期待着更多的理解!


 

三火兄:   

    我所理解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意思是为了美而求美,为了善而行善,则带着强烈的有为之心,反而会破坏自然之美和本性之善。比如为了让容貌和身材变美,就采取手术、节食、整形等手段就是造假成雕刻美,伴随着的是对天然物成的破坏及对身心的摧残而带来的痛楚。而为了表现自己的善而行善不是真心向善,是向人表现善,所以内心深处的目的已经偏离了善。即善欲人知,并非真善之意。

  发兄:

    对“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的理解:人人都以A物为美,则A物并不是真美,反而是万恶之首矣,因为它把别的都比了下去了,这违反了万物皆平等的原则,因为它的美伤害了别物。对“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的理解:大家都把某种行为叫做善,那是因为大家以这种行为处事的人太少了,这个社会太缺少这种善行了,所以有“善”这种行为的社会是一个并不“善”的社会。

  二傻兄:

对此三句话,俺的理解是:
(1)僵化的教条是死东东,故恶也!
(2)不僵化的是生命,而生命一定是矛盾体,故能恒动!
(3)亢龙有悔! 故: 范蠡深得道德经精髓,而伍子胥茫茫然也!

 


 

 

 

 

https://m.sciencenet.cn/blog-66009-221545.html

上一篇:春色满园
下一篇:一根筋的爷俩儿

25 周可真 武夷山 张志东 廖永岩 孟津 王桂颖 鲍得海 刘玉平 郑融 马昌凤 刘进平 陈绥阳 曹广福 王德华 杨秀海 刘立 马丽丹 迟菲 魏东平 杨芳 蔣勁松 iwesun zhangxp airenao ChaRen

发表评论 评论 (3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20: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