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集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uefeng 撒下的种子,有一天能在你我心中生根发芽

博文

我的“生化环材”路

已有 1159 次阅读 2021-10-14 07:50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首届奇材馆先进材料评选竞赛

展品名称:表面钌修饰的磷化镍纳米片阵列

材料类别:过渡金属纳米阵列材料

创作者名称:魏成博

所属学校:东南大学

参赛论文:Ruthenium doped Ni2P nanosheet arrays for active hydrogen evolution in neutral and alkaline water

科研笔记:

我的“生化环材”路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已经毕业一年有余。新冠疫情原因,让原本3年的学校生活缩短到了2年半,匆匆毕业,坎坷求学,并没有来得及回头细细去看自己硕士期间走过的路。今天,借助这次活动,来盘点、怀念一下自己走过的路。

       16年准备考研之初,由于自己坚信:“当今世界不断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同时也对环保的要求提高,先进能源材料这一方向是具有非凡意义的。”因此,满怀憧憬的步入了“生化环材”的大门。我想,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对未来的实验室生活开始产生了“科研”的期待,有各种数十万,上百万的仪器可以使用,仿佛进入了以前的科幻电影。入学后,发现,并不像自己想象中那么美好,一年级的时候,每周除了上不完的课,还是上不完的课,有和专业毫不相干的线性代数和数理统计,也有各种各样的专业课。初步步入实验室后,更发现,我明明该干着高大上的事儿,为啥每天就是刷杯子,烧炉子,配试剂,买药品,实验室打扫卫生,“应付”各种检查,做一些SEM,XRD的表征也要凌晨早起去排队。材料靠试,这个不行那个试试,这个做的马马虎虎,那个也做的聊以塞责。就感觉,那半年,是真的难熬。

       好在,有幸遇到了两位优秀,善良,温柔,博学的好导师,一切的一切,逐渐步入正轨,材料也不再靠“试”,我渐渐的摸索到一个完整的体系(对于我来说还算是完整),开始有目的性的去做一些东西。虽有好转,但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路上的磕磕绊绊也还是不少。例如,由于自己的疏忽,在开始一个反应之前,没有去详细的了解药品的毒害性,以至于自己的防护措施做的不到位,中了LiF的毒:头晕,恶心,更可怕的是,当时是不清楚自己已经中毒,还以为是没休息好导致的。很庆幸,并无大碍。在这里,还是要提醒各位,一定要注意实验安全,paper是可以再发,但健康是不会再来的!!!!!!!

       除了导师的帮助以外,能平稳的渡过后面两年,和自己的努力也是脱不了关系滴!在读研期间,我始终坚信:以后做的东西要么放在货架上,要么放在书架上(自我精神安慰)。

       在“生化环材”大路上一步一步走来,确实不容易,但是,也并没有大家所传的那么可怕,摆平心态,学会接受自己的平凡,并且不断努力,结果总是不会太差的。最后,借用一句话与大家共勉——“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展品简介/创新点: 

表面钌修饰的Ni2P纳米片阵列(Ru-Ni2P/NF):该阵列结构由泡沫镍(NF)支撑,通过磷化钌纳米颗粒修饰过的Ni(OH)2纳米片阵列来实现。良好的纳米片阵列结构提供了较大的比表面积,同时缩短了电荷转移路径。在合成过程中通过喷覆沉积法保证了贵金属Ru的最大利用限度及分散性,极大程度降低了材料的成本。由于Ru本身具有较强的本征催化活性,经过掺杂,Ni-Ru的协同作用暴露了额外的催化活性位点,同时也增强了电荷的转移能力。因此,所获得的Ru-Ni2P/NF在中性和碱性电解质中均表现出较优的HER催化活性和稳定性。

性质:

固体黑色多孔阵列,可作为自支撑电极,具有耐高温,化学稳定性与机械稳定性强的特点。可应用于中性以及强碱性条件下,在电催化析氢中有较高的催化活性与稳定性。

展品应用领域:

纳米阵列材料主要应用于电催化领域。例如:电化学水分解析氢(HER)/析氧(OER),二氧化碳还原、氮还原、氢析出、氧还原等领域。

展品参数:

中文名

钌修饰的磷化镍纳米片阵列

英文名

surface ruthenium modulated Ni2P nanosheets array supported on nickel foam

简写

Ru-Ni2P/NF

应用环境

中性/碱性溶液

η10

(碱性)

45 mV

η10

(中性)

65 mV

Tafel斜率

(碱性)

33 mV dec-1

Tafel斜率

(中性)

39 mV dec-1

双层电容(Cdl)值

34.2 mF cm-2

制备方法

水热法




https://m.sciencenet.cn/blog-66736-1307888.html

上一篇:“三维超疏水水泥基多孔材料”的诞生历程
下一篇:高压下的我们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3: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