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ng903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feng9038

博文

喜读一篇不同凡响的博客文章

已有 3508 次阅读 2022-12-15 13:53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喜读一篇不同凡响的博客文章


在微信朋友群里偶然读到了李存修先生的“潍河之源‘的博客文章。文章的中的前半部分是广证博引文献中关于潍河之源——箕山的论证。其中也引用了我的一个见解。论证。文章的后半部分是博主对潍河源头——箕山的实地考察。到深山老林里实地考索潍河的源头,是件艰难曲折又十分浪漫的事,通过此事感到李存修先生不是书呆子。他在探源文章中说,在开始探寻潍河源头前,我已完成了对黄河、珠江和鸭绿江这三条国内大江大河源头的考察和探寻,并有文字记录在册。不久前探寻的位于山东半岛的潍河之源,是我所进行探源的第四条长河。”网上说李存修是当代的徐霞客,真是名副其实,名不虚传。

李存修考察的潍河北源头在沂水县富官庄镇的泉头村。如下图:

 

从卫星地图上看到,泉头村的右下方是箕山,附近有王家箕山村和宋家箕山村;左下方是五山(也就是文献中的屋山)参照卫星地图,可见李存修的现场考察,与王献唐的分析判断基本一致。(见王献唐先生绘制的地图):

                        


为什么大家对潍河之源——箕山如此重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箕山涉及到一个重要的东夷古国——

国。

王献唐在《山东古国考》中说:“潍水发源地,由上共得三说:《水经》所指潍山,是北源的箕山;《淮南子》所指复舟山,是指南源的屋山;《汉志》所指箕屋山,是合箕山、屋山而言的。”(王献唐《山东古国考》第232页,青岛出版社2007年版。)王先生还说:“就潍水北源证箕县方位,应为莒县北部地带。箕山既在县区以内,境域似应包括附近的徕庄镇、东莞镇、荼沟……,或扩至沂水县东北边部。”“先后国疆域,绝不可能限于汉代箕县县境。箕县只能说明它的方位所在,东西南北到达何处,现在无法知道。”(同上书第236页)

商、周、春秋时的国,是东方大国,国铜器不仅在山东出土,河南、北京、陕西等地也有出土,说明它是一个很有政治、军事实力的大国。因此它的国土面积,也应像纪国一样庞大。但我们看到,在箕山(箕县)四周,有纪国、莱国、淳于(州)、杞国、莒国。如把这些国家的疆域都在地图上标识出来的话,国的疆域就被局限的异常狭小,这与它的历史地位不符。

另外,国既然是个十分强大的国家,它与这些邻国,在漫长的历史中也必然发生各种各样和交集,或友好或者敌对的行动,这就出现如王献唐先先生提问的:“春秋时国邻近的国家都见于经传,为什么无所闻?”在漫长的历史中,堂堂国具然无片言只语?

所以国的历史,国的存在,都是未知。就如王献唐先生说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和殷、周王朝又有关系,竟在故书中没有它的名字。《集韵》,古国名’一句话,并非真知道有个国,乃由卫宏读若杞’演绎而出,且也不明所在。”(同上书第228页)所有历史文献中,关于国,只有四个字,即,古国名”。而且这个古国,指的不是“”,而是“杞”。实际上商、周和春秋金文中的国,在历史文献中没有任何踪影,那国在历史上到底存在否?这说又回到一个争论的问题,国或许就是己国,国、己国一国论,也就是国和己(纪)国是一国。

 

 

李存修的博客:发表于 2019-9-25 10:20:53

 

潍河之源——箕山

箕山,是一座古老而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山。箕山,因许由辞尧禅让、隐居箕山、挂瓢洗耳而闻名于世。据河南许由与许氏文化研究会会长王道生先生多年探访与考证,全国的箕山有11座,且散落河南、山西、山东、河北等地。其中河南登封,山西平陆、襄汾、左权,江苏沛县,河北行唐,山东青州,浙江临安,安徽巢湖等地的9座箕山,有着古高士许由的遗迹遗物、民间传说与史志记载。

  在山东省沂水县富官庄镇驻地南6公里也有一座箕山。此山虽然没有关于许由的传说(没有许由传说的箕山有两座,另一座在四川营山县),但它却是的潍河的发源地。发源于箕山西北麓、流淌了成千上万年的潍河,经箕山之阴东流至杨廷山西址南流入莒县境,从五莲北部进入潍坊市,流经诸城、高密、安丘、坊子、寒亭6市区,在昌邑市下营镇入渤海莱州湾。干流全长246公里,潍河总流域面积6376平方公里,是潍坊的主要河流,也是潍坊市的母亲河。因此说,箕山也是一座古老的山,一座与潍河同生共存的山。

  潍河,古称潍水,又称淮河(“潍”或“淮”字,《地理志》和《说文》皆读作“维”)。有关潍河的记载,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尚书 ?禹贡》,但它只简单记载了潍河和淄河两条河的名字:“潍淄其道”。关于潍河的发源地,见诸于其后的史籍、志书。《水经》:“潍水导源潍山”,《太平寰宇记》沿袭了《水经》的说法:“潍水源出(莒)县东北潍山,去县八十三里,东北流入诸城县境”。《地理志》、《说文》:“潍水出琅琊箕屋山”。《元代的《齐乘》载:“箕县潍山,今清风山,在莒州北百里”。清乾隆《山东通志》载:“潍水自莒州西北箕屋山发源,东北流经古箕城又东北。”《淮南子》:“潍山曰箕屋山、覆舟山,盖一山三名也”。

  潍河,在很多史籍与志书中记载为发源于潍山、箕屋山、覆舟山等,可为什么说它发源于箕山呢?箕山,就是《水经注》所说的潍山,潍水由此发源,亦以潍名,这是我国现代历史学家、金石考古学家、文献学家王献唐先生所下的定论。他在《山东古国考》中说:因时代久远,地名更迭,一山多名也是有的。潍山也好,箕屋山、覆舟山也好,清风山也好,位置就是古代的箕县境内,今莒县北部。《水经》谓潍水出箕县潍山,现尚找不到潍山所在。《山东通志》谓即沂水县东北泉头庄的西山,未免揣测,因为西山并不叫潍山,且和现下潍源不合。《重修莒志》谓潍有南北两源,北源出莒县西北约百里地带的箕山,南源出相距不远的屋山,盖广异名也。一个箕山,一个屋山,由这两山发源的水,汇而为潍。可见,《汉志》以下箕屋山名称,应当分作箕山和屋山来解,并非箕屋为一名。箕山乃潍水北源,照现在水流情况,应是正源,屋山南源的水,是以后汇入的。《水经》所指潍山,是北源的箕山。《汉志》所指箕屋山,是合箕山、屋山而言的。《淮南子》所说的覆舟山,既不是潍山,也不是箕屋山,而且应当是屋山。山以屋名,或是象形,屋形也可以说象复舟,因又以覆舟呼之,这是一解。古音侯、幽两部音近相通,屋隶侯而复、周而幽,今山东人谓覆盖音如屋盖,缓读可为覆舟,急读则为屋,这又是一解。两解总归于屋山就是覆舟山。

  “箕山水出诸县西箕山,西南流注沭”,这是《水经?沭水注》中的一句话,所以,有人由此认为,此箕山乃是潍河的源头的箕山。《重修莒志》在“箕山”条下做了大段的叙述:箕山,在州北一百里。《水经注》:箕山水出诸县西箕山,西南流注沭。《隋书?地理志》:东莞县有箕山,《齐乘》作琪山。(《一通志》)、《汉书?地理志》:琅琊郡有箕县,以山名也。《齐乘》作琪。《赵?通志》、《岳?通志》作基,以声同而误。《沂州府志》、《莒州志》作起,则又音转之误。《水经?沭水注》沭水左与箕山之水合,水出东诸县西箕山。箕山在县境五区,西与沂水县连界。山左右诸泉,为潍水发源,东北流入诸城县界。沭水来自沂水县界,西南入临沂县界。道元所谓箕山水,非潍水也。考《通志》沂水县箕山水下注云:今(沂水)县东北凤鸣山,与箕山峰峦相连,古当统称箕山。此山发源之水,土人称绣针河。西南流经方家沟、汞丹山庄,西南入沭水,当即郦亭所斥之箕山水也,云云。莒之秀珍河有二:东入日照县者曰绣针;西自沂水县入境者,别名绣珍。绣珍河发源于沂水县连界之金华山,此山北与箕屋诸山接连。而秀珍河自沂水县入境,于大小诸汉村东南入沭,与《通志》所言,全不相符,岂沂水县入沭者,又一绣针河欤。

  从以上文字当中可以得到五个信息。一、箕曾经有“箕、基”和“起、琪”两种读音、四种写法。现在仍立于垛庄明墓林的《王氏宗派之图》碑文中,“其地山环水绕,东有羊亭山,南至淮河龙王祠,西接基屋山,北距九岭”,是对其村庄坐落的描述。据此说明,至少在明嘉靖年间箕山的“箕”写作“基”,潍河称为“淮河”,今天的杨廷山当时写作“羊亭山”。二、箕山水并非潍水,而是沭河支流马站河(古称大岘水)的一条支流,此河经流经沂水县马站镇书堂旺村,南、北郭家湖、徐家官庄,合葫芦岭水,南流入马站河,抵杨庄镇孟母村的孟母墓西入沭河。三、绣珍河发源于沂水县杨庄镇的鸡叫山(又称凤鸣山),经方家沟、汞丹山,至南仉林入沭河。四、鸡叫山(凤鸣山)与箕山峰峦相连,古当统称箕山。五、今沂水县有两座箕山。一座是潍河源头,民国以前隶属于莒(国、州|、县),现在沂水县富官庄镇境内。另一座是马站河一支流的发源地,古今均属于沂水县,今在马站镇境内,今称簸箕山。清道光七年《沂水县志?舆地志》载:“箕山,县北偏东百里,诸峰罗列,望若列屏,中有石壁开张,若箕,故名。

箕山之名由来已久,但箕名之源尚存二说。

  一是山因国(县)名。在潍河上游,商代曾有箕国,汉代在此设立箕县,箕国故址所在尚无定论,但汉箕县遗址就在离箕山不远的的莒县东莞镇大沈庄村附近。箕山因地处箕国(县)中心地带,故而得名。箕国是商代古国,姜姓,因与周王朝有姻亲关系,所以在周代得以存国。西周时期,占据莒城周围大片疆域。春秋初,其大部疆域为莒所夺,箕国退居箕山一带山丘地区,国也降到附庸地位,其宗祀得以延续。战国初为楚所灭。据专家考证,箕国地望,在今莒县东莞镇后石崮后、门楼、大沈庄和沂水县富官庄镇的垛庄、箕山为中心的潍河源流地区。后石崮后村北二里处的古城遗址,大沈庄村附近发现的多处古墓,都是箕国(县)的遗存。西汉时在此设箕县,隶属徐州琅琊郡,东汉时与灵门、析泉三县并入东莞。

  二是国(县)因山名。《太平寰宇记》:箕县,盖因山为名。《沂水县地名志》载:箕山,位于官庄区(今沂水县富官庄镇)驻地南6公里。远望此地像个簸箕,故名箕山。但是,王献唐先生在《山东古国考》中指出:箕县境内有箕山,《太平寰宇记》谓“盖因山为名”。这样箕地是否就是箕国旧壤,从以得名?一个小山,本不足以构成县名。过去一般地名通例,凡是全部以山水为名的,类加山水字样,如山东的兰山县、沂水县等;若是依照山水方位为名,则附加其方位,如山东的莱阳县、济阳县等。先后县名变迁虽多,但是第一个县名为如箕,并没有经过改变,若由箕山得名,应称箕山县而不只称箕。《寰宇记》仅说为“盖”,乃揣测之词,不足为据。不论那一说,都有它的道理。

  箕屋山乃是箕山与屋山的合称。箕山就是箕山,屋山就是屋山,但因箕山是潍河北源,屋山是潍河南源,很多史籍将其记做箕屋山,当地史料、碑碣以及有人将箕山或屋山称为箕屋山。

  箕山,在今沂水县富官庄镇境内,海拔343.2米,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山体呈东西走向,坐北朝南,在群山叠峦中,独树一帜。古代在附近曾建有“圣水寺”。箕山主峰东侧建有“老母庙”(也称“碧霞宫”),相传香火旺盛。山前还建有“石亭子”等名胜。可惜的是,这些名胜古迹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荡然遗存。箕山东南、东、北、西分别建有宋家箕山、王家箕山、宝山坡三个村庄,南为莒县地界。

  宋家箕山村,西靠箕山,北濒潍河。据传早年祁、聂、穆、王等姓在此定居,后它迁,今尚存茔坟残迹。明初宋姓来居。《宋氏家谱》载:“吾宋氏原籍东海十八里村,明初迁山东莒北箕山东,遂居焉”。取名宋家箕山。“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这是山海关孟姜女庙门前那副著名的楹联,其作者宋朴山先生就是宋家箕山人。据宋学民先生所撰《孟姜女庙联作者与“无名氏”其人其事》介绍,宋朴山,名荆玉,字朴山。生于一八八四年,卒于一九六二年,出生于宋家箕山村一个没落地主家庭。他善诗文,工书法,喜交游,且才思敏捷,擅长应对。清末曾应乡试不第,以后以教书为业。一九二二年春,其父宋功远客死于吉林抚松,家人雇马车送灵柩归葬箕山故里,宋朴山先生与亲友前往山海关迎灵。在此等候期间后,每日早出晚归,登高遥望,但见早潮汹涌,骤涨骤落涨落有时;西天落霞浮动,时聚时散,变幻莫测。一连七日,却不见亡父的灵柩到来。加之时局动荡,人心惶惶,先生悲忧交加。晚归客店后,向店家借来笔墨,挥笔题此联与客店影壁之上。联中叠用七个“朝”字和“长”字,一字两韵,一语双关,且读法不同,意思各异。时任山海关某道台发现此联后,因爱朴山先生之才,欲留在府上擢用。为父守孝三年满后,朴山先生依约又到山海关,但道台已调任关外(一说卸任后不知去向),但那副楹联,道台已出资请人刻石立于附近孟姜女庙门前保存,并传至今日。

  宝山,因山上茅草甚多曾称茅山,后演变为现名。宝山,东近箕山,西连五山,南交莒县界,也是箕屋山脉合的中心地带。水由山而发源,山因水而灵秀,曾是文人雅士经常游历的好地方。明临江(今江西新余市)举人陈重器有诗赞箕屋山曰:

  连绵山势相延属,皎皎青辉散林木。

  野老凌晨砺斧斤,村童向暮驱牛犊。

  坐招远树来清风,结伴闲云出幽谷。

  数声短笛手中吹,尽是人间太平曲。

  屋山,今称五山,在箕山西南约三公里处,是沂水县杨庄镇与莒县东莞镇的界山。《沂水县地名志》载:五山,位于杨庄区(今沂水县杨庄镇)驻地东南2公里。海拔451.8米,面积约4平方公里。以其上五峰罗列而得名。五山西麓的沂水县杨庄镇有一村庄因此名曰五山,“屋”何时演变为“五”,恐怕一时难以考证。发源于屋山东南麓的河今称石河,是潍水南源。蜿蜒曲折,东南流到库山乡源河村前折而东北流,至库山村前与潍水合流。著名文学理论家、《文心雕龙》作者刘勰的家乡就在屋山脚下的莒县东莞镇大沈庄村,这里早在新石器时代便有先人居住。有人考证:屋山,志乘所见,有箕山、屋山、峿山、潍山、覆舟山五山诸名之沿革。《字林》《广舆记》、《说文解字》皆载:潍水出箕屋山。五山之阳,有始建于唐的三清三官庙,壁画碑碣可证。此庙是道教全真派基地。一九八四年时,三清三官庙残址尚存,古碑数通皆已拓制档存。庙阳有清澈水池,口面积约20平方米。泉旺水涌,溢出之水顺涧溪蜿蜒东南。池畔有残碑曰:“沉流泉”。土人谓此泉是潍水南源。历经实地考察,始知自此北去3.8公里处,有与此山连麓之峰,今称箕山(在沂水境)。箕山西麓有泉,略大于沉流泉,土人称当年泉畔有碑,碑载此泉乃潍水北源,东南流数里而入峰底,至五山之阳沉流复出,曰:“沉流泉”。《重修箕屋山三清三官庙碑》曰:“莒北百二十里有屋山者,地界莒沂两境,环山名胜堪述者备矣。然未详山名之所自始。说者为五峰排列而五名。盖后人不知所本,屋五同音之误也。考之《广舆本记》,潍水源于箕屋山。箕者山踞若箕,屋者山阴有洞若屋,古人取其形诚为可据也。则箕屋之名由来已久矣。......” 箕山西北麓泉头村确有其泉,五山之阳沉流复出应是妄传。《山东省古地名辞典》:箕屋山  今称五山。在莒县城阳镇东北51.5公里处。面积2.5平方公里,海拔451.8米。山形若箕,山阴有洞如屋,《字林》、《说文解字》皆称箕屋山。后谐音为今称。山阳有沉流泉,系潍水之南源。山体为石灰岩构成。植被为松、柏、刺槐及果树。南麓有唐代三清三官庙遗址。

  箕山,地处沂水县富官庄镇境内,其西北麓就是潍河的正源。可是现下很多新出版物当中,仍沿用潍河“发源于莒县箕屋山”或“莒县东北箕山”的说法,潍河所流经的各县县志记载潍河的发源地,也都指称莒县北部的潍山、箕山或箕屋山,甚至还有源出五莲县西南箕屋山之说。就连沂水县的有关史志、资料,对这座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的箕山,以及流淌了几千年的潍河,几乎没有一丁点信息,而且也鲜为人知。维基百科:“潍河,又称潍水,中国山东省潍坊市主要河流之一。潍河发源于沂水县箕山西北麓,流经沂水县,莒县,五莲县,诸城市,高密市,安丘市,昌邑市,注入渤海”,这是目前所见的唯一的正确说法,因此,箕山文化、潍河上游或者叫淮河头文化、齐长城文化的深挖掘与整理、保护与开发,作为沂水人、作为富官庄人应责无旁贷。

 

个人介绍:李沣 教授 大校 1962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参军入伍,主编《军事管理论文集》、《房地产交易指南》、著《中国军事经济史(宋元明)》、《话说画眉》、《探寻寿光古国》

今天又查寻源头考证,感觉此说很有道理!
2019.10.8


  潍河,潍坊900多万人民的母亲河。在山东东部,古称潍水。《尚书·禹贡》:“海岱惟青州……潍淄其道”。
  《水经》云:“潍水出琅邪箕县潍山”,水以山名。清乾隆《莱州府志》载:“淮河即潍水”。《汉书》 “潍”字作“淮”。今潍河上游沿岸百姓仍习称淮河,在墙夼水库岸边有南、北淮河村名。
  潍河,自成一水系,发源、流经临沂、日照、潍坊3市9个县(市、区),至昌邑市渔尔堡注入渤海,总流长222公里,流域面积6502平方公里。
  潍河算不上是名川大河,但它在中国的文化史上却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潍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老东夷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寒亭前埠下后李文化遗址出土文物众多。
  山清水秀,地灵人杰。滔滔潍河水流淌了无数个春秋,滋养了两岸千千万万的居民。那么,潍河的源头到底在哪里呢?千百年来,史籍多有记载,前人多有考证,至今尚有争论。
  有关潍河的记载,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潍淄其道”,它只简单记载了潍河和淄河两条河的名字,发源和流经均没有记载。其后的史料就有了关于潍河发源、流经的记载了。《汉书·地理志》、《说文》皆谓“潍水出箕屋山”;而《淮南子》说“潍山曰箕屋山、覆舟山,盖一山三名也”;《水经》谓“潍水导源潍山”;《太平寰宇记》云:“潍水源出莒县东北潍山,去县八十三里,东北流入诸城县境”,沿袭了《水经》说。元代的《齐乘》载:“箕县潍山,今清风山,在莒州北百里”。清乾隆《山东通志》载:“潍水自莒州西北箕屋山发源,东北流经古箕城又东北。”以上记载,先有箕屋山之说,后有潍山说,后又记为箕屋山。《淮南子》释潍山曰箕屋山、覆舟山,覆舟山一说仅见于此。至今,潍河所流经的各县县志记载潍河的发源地,也都指称莒县北部的潍山、箕山或箕屋山。1980年版《辞海》说:“潍河,水名,源出五莲县西南箕屋山”。这一说法与其它记载山名相符,但境界和方向就相去甚远了。
  因时代久远,地名更迭,一山多名也是有的。潍山也好,箕屋山、覆舟山也好,清风山也好,位置就是古代的箕县境内,今莒县北部。潍河以山名,因而,河源考察者都在“潍山”上下功夫。王献唐先生在《山东古国考》中,对潍河源头作过详细的考证和辩证,今详引其说,佐以辨证:《水经》谓潍水出箕县潍山,现尚找不到潍山所在。《山东通志》谓即沂水县东北泉头庄的西山,未免揣测,因为西山并不叫潍山,且和现下潍源不合。《重修莒志》谓潍有南北两源,北源出莒县西北约百里地带的箕山,南源出相距不远的屋山,并考证南源即析泉水。说皆正确。《水经注》又曰许慎、吕忱云:潍水出箕屋山。《淮南子》曰:潍水出覆舟山,盖广异名也。现在莒县北部偏西,正有一个箕山,一个屋山,由这两山发源的水,汇而为潍。可见,《汉志》以下箕屋山名称,应当分作箕山和屋山来解,并非箕屋为一名。箕山乃潍水北源,照现在水流情况,应是正源,屋山南源的水,是以后汇入的。因此笔者认为箕山即水经注的潍山,潍水由此发源,亦以潍名。他还指出:《水经》所指潍山,是北源的箕山;《淮南子》所指的覆舟山是南源的屋山;《汉志》所指箕屋山,是合箕山、屋山而言的。王献唐先生的分析辩证是有道理的。因为,在莒县北部是没有箕屋山这座山的。但是,潍河源头是否就如王献唐先生所考证的?箕山就是《水经》所称的潍山吗?笔者对此作了实地考察。
  从莒县地图上看,箕山在莒县城正北偏东,从诸城溯河而上,到达诸城市与五莲县交界的墙夼水库,就是潍河的上游。《水经注》所说的“潍水经仲固山又东北”的仲固山,已是库中岛屿。由此而上,两岸是连绵不断的山岭,河床不宽,至莒县东北部的库山村西的库山前,有两股水在此汇流,这就是潍河的南源、北源汇流处。
  潍河北源,沿库山东趾北上经横山曲折西北,至莒县与沂水县交界的杨庭山西趾又西约7公里,就到了沂水县的箕山脚下。
  箕山,东西向,长约3公里,因形名。北麓植被好,山上多刺槐树,南麓植被差,周围多山泉。北山脚下有村名王家箕山,村以山名。但是,潍河河道并非止于箕山脚下,而是沿箕山北趾又西约3公里,至大茅山东北又转北约2公里,到沂水县泉头庄村东,河道变成宽仅数米的小沟。
  泉头庄,在沂水县东北部,居屋山之阴,距县城约35公里,古代曾为莒地。泉头庄系由马泉头、闵泉头、西泉头三个村组成的一个自然村落,闵泉头村居北,泰(安)薛(家岛)路经村前横贯东西,将马泉头、西泉头两村与闵泉头村南北隔开。村西有南北长山,称西山,为东西分水岭。闵泉头村北有小山,名云秀山,齐长城所经,山上植被差,西麓与西山连,再北是绵延东西、为南北分水岭的低山岭。
  泉头庄四周为连绵的山岭,村址就座落在南北长约3公里、东西宽约500米的狭长小盆地里,地势北高南低。根据以分水岭为河源起点的原则,泉头庄村北的云秀山和村西的西山,即为潍河发源的起点。可以说,就是在这个狭小的范围内,诞生了潍河的发源之地。潍河,就是从这里开始了她曲折、漫长的旅行。《山东古国考》说泉头庄西山的水“和现下潍源不合”是不对的。
  如果说沂水县的泉头庄是潍河的发源地,这就印证了民国四年版《山东通志》对潍河源头的考证是正确的。如今,在泉头庄村东有一座桥,系1997年修泰薛路时所建,导流洞3×3米,桥虽小,却是潍河源头第一桥。
  西泉头村,位于3个泉头村的西南部,紧依西山,此段山上柏树森森,蓊蓊葱葱。村前有一山泉,极旺,四季涌流不绝,称为潍河源。闵泉头村《闵氏族谱》载:“明嘉靖九年(1530年),(闵氏)自济宁迁居此,村西南有山泉,是潍河源头”。
  民国四年版《山东通志》载:“潍水在莒(州)西北一百里,水经出琅邪箕县潍山,今泉头庄西山下有泉,渟泓、深二丈许,土人指为潍水源,伏行至茅山东北麓,流复见,经里许,绕箕屋之阴,去潍山已八里矣。许慎、吕忱皆谓发源箕屋山,特见其溢出之下流,且误以箕屋为潍山也”。
  《山东通志》与《山东古国考》对潍山所指与(潍)河源的考证,各有千秋,二者各有贡献。《山东通志》考明了潍河的发源地在沂水县的泉头庄,否定了箕山为潍山的说法,是正确的。但泉头庄的西山也并非就是潍山,将箕山称为箕屋山也是不对的。《山东古国考》辨明了箕屋山为箕山和屋山的合名,是正确的,但箕山并不是潍河之源。
  泉头庄村前的山泉,已砌为井数百年,深约5米,井口约一米见方,冬夏水温依旧,清凉滑甘,啜之如饮琼浆,余流溢出,东流入潍。西泉头、马泉头两村200多户人家炊饮、浣衣、浇圃皆赖此泉。然而,自古论河源从山不从泉。《山东通志》称为“潍山”的西山,是一南北向长岭,与其北的云秀山相比略低塌,更不及其南的大茅山和屋山,称其为潍河之源的潍山,未免牵强,正如《山东古国考》所说,“西山并不叫潍山”。
  大茅山,在泉头庄南约2公里稍偏东,高耸,山上植被差,今又称宝山。因西向望之形如元宝,故名。山东南麓有村名叫宝山坡,村以山名。大茅山之西,就是这一带最高的屋山了。
  屋山,位于莒县、沂水县交界处,海拔451.8米,东与大茅山连脉,东北西南向,数峰连绵。屋山在当地又叫“五山”或“武山”。屋山北麓有村落名“五山”,村以山名;武山,是因其南有“文山”相对而名,故而当地有“文”、“武”二山之称。若从泉头庄向南望之,屋山东北麓的水注入潍河无疑。然而,来到屋山脚下近前看则不然,泉头庄西山北高南低,南延直抵大茅山,将屋山北麓水西分流入秀珍河而与潍河无缘。由此推想,在久远的古代,人烟稀少,山上树木茂密,植被丰厚,加上交通极为不便,远观屋山,误将屋山北麓认定为潍河源也合情理,况且,“屋”、“潍”二字音近,一山二名或多名也是常有的。因而,屋山即《水经》所说之潍山,当在情理中。
  《重修莒志》载:“潍水北源始出自沂水县官庄乡和本县东莞镇境内的箕山西北麓”。这一记载很明确,箕山就是箕山而不是箕屋山,潍河发源地是箕山西北麓而不确指发源箕山,含蓄地否定了潍河源“箕山”说。箕山在莒县、沂水县交界处,而大部属沂水县境。以上是潍河北源的基本情况。
  潍河南源,今称石河,旧称析泉水。析泉,汉县。《水经》云:“水出析泉县北松山,东南流,经析泉县(城)东又东南”。《太平寰宇记》误将诸城境内的涓(河)水指为析泉水;而《齐乘》将今五莲县城东的分流山误为松山,发源于该山的水也就成了析泉水了。
  松山何所指?清乾隆《诸城县志》载:“据水经注,析泉城应在松山南,今松山在莒州北境沈流庄西北”。即现在的屋山。析泉城又在哪里呢?《重修莒志》载:“析泉故城遗址,位于库山乡上、下石城村所在地,至今城子岭上仍有石城残墙”。《山东古国考》对此予以肯定。
  古时的析泉水以地名,今称石河,不知因何名。石河岸边的大石河村村标载:“元代,郝氏自山西平阳府洪洞西关牛头街索家巷子迁此,因东临石河,以河名村”。可见,在元代析泉水已称石河了。《重修莒志》载:“石河,潍水南源,发源于东莞镇大沈庄西北屋山”。从石河的流长和流域面积看,与潍河北源相仿,将石河认定为潍河南源是正确的。
  潍河南源曲折东南流,至库山南与北源汇,“流长25公里,流域面积172.2平方公里”(《重修莒志》)。这是潍河南源的基本情况。
  天不愧人以雨之,地不愧人以河之。潍河的南源、北源,都处在山岭之间,山泉众多,两源水未汇合前,并向东南流,两岸山岭连绵,地质坚硬,河床下切不深,河床较窄,水在山谷中曲折而行,河床改道的可能性是没有的。两源水在汇合前,除南源有一条长仅数公里的连五河之外,基本上没有像样的支流,流域面积相对狭小。北源自沂水县的泉头庄曲折东南流,至库山与南源汇流,流长约29公里,其流域面积在莒县境内是162平方公里(沂水县境内段流长约11公里,流域面积没有记载),是潍河的正源。但是,若论水流量,南源不输于北源。再考析泉,续水经注,今五莲境仲固近有汉析泉城。

 

 发表于 2019-9-26 09:15:01 | 只看该作者 IP:山东潍坊

探 寻 潍 河 源 头                                                   《潍河》之一     在开始探寻潍河源头前,我已完成了对黄河、珠江和鸭绿江这三条国内大江大河源头的考察和探寻,并有文字记录在册。不久前探寻的位于山东半岛的潍河之源,是我所进行探源的第四条长河。   对前面三条江河源头的探寻皆师出有名,在粤时,研究岭南文化,珠江为广东母亲河,探寻珠江之源为份内之事。黄河是中华民族母亲河,中华文明之摇篮,作为中华大地上的忠心旅行者,哪有不去之理!我的家族曾为关东客,扎根吉林临江县八道沟,紧靠鸭绿江上游堤岸,作为对氏族文化的了解和考察,安排一次特殊的旅行也在情在理。而对潍河的探源之旅呢?因我的生命之源就在潍河流域的景芝平原形成,探寻潍河之源,就是探寻自己的生命之源,也是对景芝平原上各类文化,如语言文化、饮食文化及白酒芝麻香文化等等之源的探寻。    对江河的探源,并不像口头随意说的那样简单,更不像任凭头脑想象那样直接,主流干流之外,还有支流、岔流、分流、细流,顺一条山谷进入,如鸭绿江北侧,一溜就是八条山谷,俗称八道沟,我的祖辈就曾住在第八条沟的山坡上。每条山谷两侧,数不清会有多少条水源流出。若没有国家或政府的力量,没有团队的配合,天上没有航空仪器,地上缺少运输设备,只评单枪匹马,哥们义气,很难进行大江大河的策绘工作。可像一乡一镇之内的河流,如渠河、浯河及小浯河等,只有几十公里或上百里长的流程,经努力则能完成。但如潍河这种发源于大山,流程几百里以外的河流,事情就不那么容易了。就凭我和王玉国两人,徒步在山岭间进进出出、上上下下,能发现、核实或认定三、两个源头,到了不能走的地方就不再冒险,这也就算尽力了,对此我们不宜说大话和谎话,不像有些地图册的编辑,明明白白有的,没有标出;确确实实不存在,反而清清楚楚给标出来了。   事前在考察浯河源头的时候,说到在我们的家乡,乡亲们称潍河、汶河为母亲河。安丘、景芝也是潍河流域,潍河是我们昌潍平原最大的母亲河。潍河沿岸多冲积平原,土地肥沃,山清水秀。昌潍平原,号称米粮之仓,养育了千万华夏子孙。潍河两岸自古人文荟萃,出现了许多历史名人和文化大家。如古代五帝之一的虞舜;孔子女婿和七十二贤弟子之一的公冶长;显达于两汉时期的伏氏家族和清代刘墉家族;汉经学家郑玄;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评论家《文心雕龙》作者刘勰;北宋《清明上河图》作者张择端等等。潍河流域,又是古代恐龙的故乡。在诸城市潍河冲积平原地带,发掘出了大量恐龙化石,并出土了迄今考古发现中,亚洲最大、中国唯一的暴龙龙骨化石,被考古界命名为“巨型诸城暴龙”。明嘉靖癸未(1535年)进士蓝田(1477—1555)诗赋《潍河》:潍水滔滔卷浪花,韩侯此地归囊沙。荒寺颓岸无香火,古树斜阳起暮鸦。潍河,古称潍水。汉代桑钦撰《水经》载:潍水出琅邪箕县。东北,过东武城县西。又北,过平昌县东。又北,过高密县西。又北,过淳于县东。又东北,径都昌县东。又东北,入于海。潍河流域位于鲁中地区,潍坊市中部。干流发源于临沂市沂水县箕山,上游流经沂水、莒县、五莲,从五莲北部进入潍坊市,集水涉及临朐、昌乐、诸城、高密、安丘、坊子、寒亭、昌邑8县市区,60余处乡镇,流域内总人口约一千余万人,在昌邑下营注入渤海莱州湾。干流全长246公里,在潍坊市境内164公里。支流143条,其中较大支流有百尺河、汶河和渠河。流域面积6367平方公里,在潍坊市境内5663.5平方公里。潍河流域(潍坊段)全年降水集中于夏季,约占全年降水的60-70%。年际降水变化大,南多北少,由南向北递减规律明显,河水流量变幅大,河水直接受天气晴雨变化的影响,是一条典型的季节性河流。历史上的潍河曾经称过“淮河”。我们在五莲调查时,仍有人称其为“淮河”。诸城墙夼水库边,依然有叫“淮村”的村落。曾创作出《沂蒙九章》和《高山下的花环》的著名作家李存葆的出生地就是原莒北县淮河区东淮河村。还有当地的一道美味“淮河鲤鱼”,都能为古淮河这个名字进行见证。在往事那些年月,因为不能很好的治理,经常改道和泛滥成灾,人们也曾叫过“坏河”。为治理潍河,兴利除害,潍河流域修建了多座水库,其中有山东省34座大型水库中排名第1的峡山水库、第6的墙夼水库、第8的牟山水库和第21的高崖水库,造福予潍河流域人民。潍河是潍坊市的第一大河,潍河的源头在哪里?千百年来,史籍多有记载,前人多有考证,但至今仍有争论。这里不得不说位于诸城市枳沟境内的墙夼水库,墙夼水库有东西两库两坝,东坝拦截潍河两条主要支流——洪凝河、仲固河,控制流域面积346平方千米,形成东库;西坝拦截潍河主河道,控制流域面积310平方千米,形成西库。潍河有143条支流,源头有很多,较多的说法是潍河主流的两个西源,即墙夼水库西坝拦截潍河主河道的南北两个源头。但是墙夼水库还有控制流域面积更大的东库,东坝拦截的洪凝河、仲固河应该也有大的源头。10月10日,我们踏上了探访潍河源头之旅。从临沂沿沂河滨河大道一路北上,过沂水县城到高桥镇东北拐,走杨庄立交桥东329省道,立交桥东3公里多即到沂水县富官庄镇的高家石岭村,路边遇到一位叫高翔的26岁小伙儿,他说距高家石岭村西南3里多路的西泉头村就有潍河源头。在高翔的带领下我们到了西泉头村,这个村的后岭、也叫砂岭是分水岭,岭西的水流往沭河,岭东南的水流往潍河,岭东北的水流往浯河,浯河水最后也流入潍河。在西泉头村前水泥硬化的叉路口,我们找到了潍河北源头的源泉,水泥砌的泉口约一米见方,与水泥硬化路连成一片,里边宽阔,泉口离水面约两米,正巧遇见七十多岁的老人挑水浇菜,老人可以用担杖轻松取水。老人说泉中水深约5米,砌为石井几百年了,他听老辈人说这里就是潍河源头。西泉头村紧邻东边的马泉头村,马泉头村是与胡泉头村合并而成的。两村200多户人家生活用水和浇灌田园都用这个泉水。到了汛期泉水会增多,溢流出井口,向东辗转流入潍河。在与老人说话的时候,又有位老年妇女带水桶和洗衣盆到井边打水洗衣服,保持了过去农村井边洗衣的习惯。井北20多米处一户人家的院墙边还有一盘石碾,村里人至今还在使用。看完西泉头村的源泉,高翔又带我们去距离3里路的北边闵泉头村西北的另一个水泉,处在岭的东南边,同样也用石头砌成了圆径约3米的水井,井口圆形,口径一米多,井口离水面约3米。现在干旱不流水了,以前也是潍河支流的一个源头。10月11日,我们离开富官庄镇往南前往五莲县石场乡,探访潍河南部源头,途径东莞镇驻地见到整治美观东西流向的潍河上游。到了石场乡,因是星期天,在乡政府打听门卫和驻地几位乡民,他们说有两个源头,一个是东南方向约3里路的林家沟,另一个是东北方向约3里路在小古家沟村前与林家沟汇流的那条河的源头在大青山。我们先沿往东北方向通往S222省道的大路来到小古家沟村,看到村前有座3孔石桥,石桥下有水流从东向西流过,桥西约50米汇流进从南而来的林家沟河。林家沟村方向来的河宽约30米,已枯涸无水。于是我们逆流小古家沟村前河水向东而上,察看河流情况,桥东约50米,是一段岩石河底,河宽约20米,河水从几块巨石板上潺潺流过,构成“清泉石上流”之美景。继续向上,河流也是从南紧贴峭壁而来,而且河面宽约50米,原来岩石河底是由南转西、状如“壶口”。南行100多米,看到河底多株白杨树缠绕在根部以上的垃圾杂草有2米高,一次次一层层山洪留下的痕迹十分分明,我们用力碰击,发现硬如沉木,成为奇景异状,有被水冲倒的白杨树也是如此,典型的水流冲击所致,令人震撼。这时有在附近种地的村民路过,我们赶紧上前询问。他告诉我们说这里是长巴子岭大肚子沟,今年农历六月十八日源头大青山风景旅游区山洪暴发,突然而来的大水携带杂草垃圾,被白杨树阻挡缠绕树干,多株高大的白杨不堪重负而被大水冲倒,也有没倒的“大肚树”斜歪在河滩上。大水漫过了小古家沟村前的那座3孔石桥,车辆都没法通过,而且有两人被山洪卷走。看看时间不早了,而且明天潍坊电视台的记者要来参加我们的考察,打算第二天再探访大青山源头。利用天黑前的时间再回头去看林家沟的源头。林家沟村有条无名的河,在村北的小古家沟村与大青山下来的河水汇流,往下游流入诸城市枳沟境内的墙夼水库,然后流向潍河。从林家沟村我们溯河而上,到村南的山中逐渐狭窄,离村约3里的山近顶部已成一条山间小沟,源头处有直径一米多的小泉,泉水已不能形成水流。西南方向约3里路处有石木子水库,水流可东北流入洪凝河进入墙夼水库。晚上我们在石场乡唯一的一家招牌为汇金旅店的家庭旅馆下榻。山里的老板很实在,客人按人头收费,每人15元。无论我们要两间或一间,总之每人都要交足15块。10月12日早八点,我们按上班时间到离旅馆不远处路北的石场乡水利站想了解有关情况,门锁无人,于是又去了石场乡政府,遇见一工作人员说星期一在开例会,水利站长也在参加,等会儿散会后可以找他。散会后石场乡水利站胡站长告诉我们的与看到的基本一致,说发源于大青山的水流在石场乡境内有10.7公里,另有小仕阳水库南北分流。九点多钟,潍坊电视台的记者小王独自驾车与我们汇合,在昨天下午看的小古家沟村两河汇流处、“清泉石上流”的岩石河底 “壶口”和长巴子岭大肚子沟处录了几个镜头后,我们一起去大青山风景区探访源头。到了大青山风景旅游区,游人不多,询问售票处人员说源头在龙湫峡,看到记者小王扛有潍坊电视台标识的摄像机,送给了我们几份大青山风景旅游区宣传彩页,让我们开车前行到旅游车不能去的高处停车即到。我们沿弯曲山路开到龙湫峡,峡长约5华里,自崇山峻岭中涌出,在鸽子崖、回车崖、凤鸣谷三处汇集成小水湖,顺谷而下,依次形成了多处飞瀑和落玉、濑玉、盛玉三潭,西流到山下小古家沟村东南长巴子岭大肚子沟那里。我们从晒鳞台处沿峡而上,树多林密,草深及腹,膝下有水。到八卦湾处龙湫峡拐向东南,向上水已断流,但从上面十几米被水流冲磨过的石峡可以看出曾经的流水痕迹,下面存有几个平方米大,几十公分深的一泓明显的水荡,也可以说是深山中的小海子,这就是一处源头。什么是河流的源头,按以往的界定是,无论大小深浅,只要长年有水的存在,而且能够向前流动输送,就可被称为源流。季节性的、间断性的和临时性的水流不能称为源头。有些地方,只能称其为原来的源头,这都是近几年山东半岛大旱少雨所致。石峡下端有一株3米多高伞形的马尾松守卫在峡口,约6米的树冠自然天成漂亮的迎客松。                              2015、10、20、(李存修的博客)

 

 



https://m.sciencenet.cn/blog-671609-1367974.html

上一篇:传承纪国历史,纪念纪国先人,感谢孙欣记者。
下一篇:刘宗迪《众神的山川》对我们的启示

10 尤明庆 王安良 孙颉 宁利中 张晓良 许培扬 曹俊兴 郑永军 范振英 史晓雷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3: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