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qs32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qs321

博文

“论文人才”成就不了科技强国 精选

已有 7003 次阅读 2021-4-12 07:44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论文人才”成就不了科技强国

 

刘庆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众所周知,我国近些年来采取强有力措施,花费巨资从国外引进相关科技人才。这些人才主要进入大学和国家科研院所。国家和单位给予这些“人才”聘期内超乎寻常的高待遇(包括优厚生活待遇和高额科研启动经费),希望他们能为国家培养急需的创新人才和产出高水平的科技成果作贡献。

目前我国很多单位在评审各种人才中广泛采用的重要指标就是学术论文,有时还会考虑学历出身,而往往忽视全面审视申请者的求学经历与学术经历这些体现申请者学术潜质要素。简单采取学术论文评审措施主要基于:论文数量,论文期刊影响因子(通过分区体现)和论文引用次数,其中尤以前两者为主,这儿称为“唯论文数量评价”。这种“唯论文数量评价”有时会导致少数人才依靠一篇“特殊论文”,例如我们常说的顶尖刊物论文,或者“高引论文”成为“人才”。我们常说这种人才选拔现象为“一篇论文打天下”,事实证明有的这类人才若干年后在学术界“销声匿迹”,在科学上并无多大建树。当然,如果这样一篇论文的含金量很高,例如对于基础学术论文,奠定了学者在国际学术界同行中的学术地位,应用论文解决了某个行业重要的“卡脖子技术”(按说这类成果应该通过专利转让体现价值),这样的论文即使一篇也应该得到认可。

我在学校相关场合发言常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早年的高山院士和吴信才教授作为顶天(基础)与入地(应用)研究的模范典型。高山院士发表论文不多,他的多篇代表性论文创造性地阐述“中国东部大陆地壳化学组成”,提出了中国东部大陆下地壳化学分层结构的原创观点,从而奠定了他在国际地球化学界的影响力和学术地位;吴信才教授的GIS应用科技成果奠定了他在国内地理信息系统领域的领军地位。

当前在人才评价中广泛采用的“唯论文数量评价”做法为我国催生出大量学术论文,为成就我国论文数量雄踞世界第一做出了贡献。据媒体报道,2019年我国以684048篇论文高居世界榜首,美国以678197篇论文屈居第二。我无意全盘否定论文数量在成就我国科技大国中的作用。因为,取得这样巨大的学术论文数量无疑是全国科技从业人员努力奋斗和辛勤汗水的结晶,学术论文记录也是学者科学影响力的体现。我们学术界在讨论“论文数量与质量关系”时常说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这是说我们的学术成果如果没有一定的论文数量支撑,高水平的科技成果也许会成为空中楼阁。我常说,科学研究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慢慢积累,尤其不要奢望短时间内产出一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惊天地,泣鬼神”的重大原创成果。科学研究经验与成果积累需要基本的时间付出。我曾经在相关文章中表示,只要不是伪造数据,剽窃别人成果等学术不端论文,不赞成垃圾论文的提法。一些“案例成果论文”(尤其是地球科学领域)提供的科学数据对于同行产出重要原创科技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如果一个学术机构长期只注重 “唯论文数量评价”作为科学评价标准,对于这些学术机构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将带来极大的隐患:首先“唯论文数量评价”不符合人才评价的本质与内涵。全面评价一个青年人才“质量”是一件复杂事情,不能只靠简单“数论文”完成,这对于一些厚积薄发的“潜力股人才”发展不利。其次,“唯论文数量评价”既不科学也不合理。例如顶尖期刊与高引论文往往与研究领域密切相关,例如NatureScience并不发表基础数学论文,生命科学与材料科学是两刊发表论文的热门领域。地球科学中的高引论文几乎主要集中在传统地质学科与全球变化领域,地球物理学科很少。

此外,有的机构评审人才时只承认论文第一作者贡献,这不利于合作科学研究与团队发展。我的一位博士研究生发表了与他博士论文相关的国际专业主流期刊论文5篇,考虑学生的后续发展,学生均为这些论文第一作者,我只担任了其中两篇论文的通信作者。其实学生的论文成果思想都来源于我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获批时他还未入学。反之,如果导师第一作者,学生承担了大量论文成果具体资料采集分析与成果讨论,安排担任论文的通信作者。按照只认第一作者贡献做法,上述两种情况下我和学生都不能参与主要成果分享,岂非灼灼怪事。这样势必造成师生关系不和谐,甚至师生反目,这种现象国内并不鲜见。因此,“唯论文数量评价”必将加剧国内学术界的功利与浮躁思潮,致使我国脆弱的学术生态雪上加霜,应当引起学术机构的关注。国家相关部门的“破五唯”文件已经发布多时,如果没有广大基层学术机构的积极响应与实施,“破五唯”终将成为一句空话,“唯论文数量评价”举措不可能成就我们的科技强国地位。

2021年4月8日完成,12日提交科学网




https://m.sciencenet.cn/blog-673617-1281517.html

上一篇: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学班级纪念画册
下一篇:再议大学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评教

44 邵宇飞 黄永义 安海龙 史晓雷 卜令泽 叶建军 姜文来 范会勇 张士宏 黄玉源 农绍庄 郑永军 李文靖 杨顺华 徐耀 郭泽坤 白蒲 晏成和 蔡志全 黄式东 韦四江 吕健 梁洪泽 郭战胜 胡爱国 李陶 张晓良 姚伟 贾玉玺 张德元 王勇 理文编辑 赵凤光 姚小鸥 张伟 孙东科 韩金辉 郁志勇 陈怡 李务伦 国丽娜 牛凤岐 wgq3867 NTUZYY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6: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