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qs32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qs321

博文

大学凭什么让莘莘学子“以母校为荣” 精选

已有 9882 次阅读 2021-10-8 07:0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大学凭什么让莘莘学子“以母校为荣”

 

刘庆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众所周知,在我们一些大学的新生教育中不知从是什么时候开始,在师生中传颂一句响亮的口号:“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我为荣”。据说这句口号属于“舶来品”,我很喜欢它。因为,这句口号准确和形象地勾勒出大学师生很具有正能量的双方“约定”。即大学的全体教职员工要努力为在校莘莘学子提供他们在校期间健康成长需要的知识和环境,为他(她)们“以学校为荣”奠定坚实基础。学生要在毕业后运用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自身实践为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并以优良的业绩让母校“以他(她)们为荣”。如果师生双方都能“履约”,这样的师生约定就一定是我国高等教育界的一道亮丽风景。

我们大学在介绍办学成果时往往会列出毕业校友中若干功成名就者的光荣事迹。一旦发现校友晋升职务或者获得重大科技奖励,学校官网通常也会及时发布消息,以便学校师生员工和校友及时获得这些信息,让在校学生以他们为榜样,日后也成为值得母校骄傲的优秀校友,这种理念无可厚非。然而,我们偶尔也会发现,在成名后的一些校友中也有人对自己母校不屑一顾。有的校友甚至列出当年在母校曾经遭遇过的不公正不公平事件,在他们心里并不以母校为荣。至于有的人由于虚荣心而看不起自己“出身贫寒母校”现象不在此讨论之列,我的文章《不该有的虚荣心》鞭挞了这种迂腐现象。我们这些一辈子与教育打交道的人能够理解多元化学生表现是教育界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并采取切实可行措施提高大学教育水平,让我们的学校成为值得校友们常怀念的精神家园。

最近我在整理多年来参与学校李四光学院地球科学菁英班学务指导和班主任工作资料,找到一份我当年送给2016届首届李四光学院同学的打油诗“请您告诉我”。诗中说:请您告诉我:大学中知识与成长啥关系?你是否知道通识教育知识的重要性?你是否领悟到终身学习的精髓?李四光学院学习生活啥体会?地质大学“环境”啥滋味?学校知名教授啥魅力?领导和职员是否具有服务的意识?你享受了学校的重要资源有哪些?你是否感受到地质大学的特色与光辉?你是否享受到李四光学院师生平等的氛围?请您不吝赐教大胆倾诉,学院老师和领导等待你们的箴言和智慧。

显然,我们的大学如果要想学生们毕业后依然怀念大学的学习生活,我们的大学就应当努力提供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识和场景。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传授的专业知识,还有丰富多样的“课堂外知识”供他们体验与学习,更多的知名教授的教诲能让他们铭记心中,并对他们日后成长起着积极作用。我们学校一位在学校经历本科-硕士研究生连续八年求学经历的领导干部校友常常怀念他求学时的知名教授,他可以如数家珍地说出大学期间对他影响深远的知名教授和学校领导的教诲。他在一次回学校看望老师的座谈会上深情地回顾了当年学习生活经历中许多往事后说:母校给了我地质专业知识;母校给了我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勇气;母校的培养和地质工作增进了我同人民群众的感情。一次我们学院学生毕业30周年返校聚会,一位同学深情回忆大学期间学院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针对他专业思想不稳定,找他促膝长谈解开他的心结,使他得以圆满完成学业。学校图书馆一位研究馆员告诉我,当年他发现一位刻苦勤奋学习来自云南偏远地区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他生活费和回家路费,学生毕业后一直感恩母校拥有如此善良有爱心的职员。还有在海外大学任教校友依然清楚记得当年班主任的教诲:要他们多游览国际专业网站和多阅读国际专业同行的研究论文,让他们拥有学习的激情。还有学生给教授写信表达:“在我心中,您是位儒雅博学,又十分好学的令人尊敬的长者,在心里偷偷的希望自己以后也能有您的一点风范”。有的在专业上小有名气的校友表示,“老师您就是我学术上的领路人。您是我学术上帮助最大的人”。有的校友至今还能记起教授当年课堂上教学的精彩片段,教导同学们要有思想。还有校友发布长文深切怀念自己的导师,如数家珍地回忆导师对他专业与做人方面诸多教诲等。这些都表明大学教师和职员给学生提供的点点滴滴的教诲和帮助对他们的人生成长起到的积极作用,体现了“学生以母校为荣”的情结。正如西北大学几位校友若干年后在母校碰到一位当年在校时非常敬佩的教授时,依然心存感激,向老师鞠躬问候。

我自己大学五年求学中尽管经历过特殊时期,课堂学习机会不多,但是学校依然给我留下许多珍贵记忆,是我“以母校为荣”的资本。刚入校时我就知道全校有23位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即天津大学)和唐山铁道学院(即西南交通大学)的地球科学与数学物理等专业的教授副教授,他(她)们中的许多人研究生毕业于欧美著名大学。例如我的数学老师来自清华大学的数学教授蓝仲雄先生(北京地质学院数学教研室首任主任),我们入校时的地球物理探矿系主任来自北京大学物理系的“身残志坚”(坐轮椅)的薛琴舫教授,当年系副主任后来长期担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地球物理系主任也是来自北京大学物理系的谭承泽先生等。我的文章《感恩学术路上多位前辈师长》和《深切怀念前辈师长谭承泽先生》记录了多位知名教授的教诲,他们对我学术和人格成长具有深远影响。

我们的大学应该提供什么“知识和场景”值得莘莘学子“以母校为荣”?这应该是大学教育专家学者的研究范畴和大学教职员工值得深思的问题。这让我想起一些世界著名大学的教育理念,例如哈佛大学强调大学生课堂外的多元化知识学习,耶鲁大学注重安排大学新生与学校著名教授定期交流。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大学生本科研究机会”计划和普林斯顿大学的“大学生暑期研究经历”计划等活动都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术成长和健全人格提供了极好机会。这些活动一定会成为大学生心中“今天我以学校为荣”的永远挥之不去的深刻印记。

 2021年10月8日




https://m.sciencenet.cn/blog-673617-1307110.html

上一篇:尊重平凡人是一种美德
下一篇:教授的学术素养

34 曾杰 史晓雷 雷宏江 杨顺楷 周忠浩 刘立 安海龙 周少祥 曾体贤 徐义贤 褚海亮 杜学领 郑永军 黄永义 杨光 冯兆东 徐耀 陈兵 姚伟 牛凤岐 简小庆 刘明超 王安良 毛宁波 杨轶杰 胡大伟 路鑫民 王磊 李斌 徐长庆 郑强 刘秀梅 李务伦 诸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3: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