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qs32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qs321

博文

学术界的“马太效应” 精选

已有 9657 次阅读 2021-12-6 08:28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学术界的“马太效应”

 

刘庆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常在科学网上看到有的大学教师常常为招收研究生与发表学术论文两个重要任务发愁。他们总为招不到理想研究生,或者在预招研究生期间发生“放鸽子”现象而苦恼。有的人没有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一味责怪他人,如此下去,年复一年难以招到自己满意的学生,形成了研究生招生负的“马太效应”。针对发表学术论文,有的人在科研选题调研、实验或计算方案设计、成果总结分析讨论和论文写作等重要环节功底不足,导致难 以产生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较高质量的学术历练。这类学者也许在研究生期间在导师“手把手”指导下或依靠导师的学术声望发表了几篇论文,并据此获得了相关职位,然而对发表学术论文的“套路”并不很熟悉,为此往往陷入发表学术论文的“死循环”。这种情况属于发表学术论文的负的“马太效应”。如果我们的青年学者不努力寻找造成“两大任务”负的“马太效应”的根源,这种负面影响将会持续发生,影响自己的本质工作和生活质量。为此,我想就这个话题谈点认识。     

近日,一个大学教授告诉我,他的研究生招生供不应求。目前教授主要以招收本校本专业高质量的免试学生为主(我并不完全赞成这种做法)。因为,这位教授的求学与科学研究经历及成果在他的主页上都有详细列出,学生可以一览无余地了解教授的学术信息。不像有的教授不知什么原因个人主页内容过于简单,学生从这类教授的主页上难以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同时,这位教授每年还要承担若干学时的课堂教学任务,包括本科生专业课程、研究生及留学生的相关课程教学,最近他还获得学校优秀班主任称号。这样学生就能比较全面了解教授“教书育人”的情况自主做出自己对教师能力水平判断。学生涉及的圈子不少,尤其是他们自己考入各个大学的高中同学和研究生同学,他们充当了教授们的“义务宣传员”。据此一些来自海外和国内名牌大学的学生(本科生选择读硕士,硕士研究生选择读博士)主动联系这位教授。这样一来教授选择研究生的余地很大,例如最近这位教授招收的两位博士研究生就是分别从美国和澳大利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良好的科学研究经历与认真负责教学态度奠定了一个大学教授培养研究生的“物质基础”,这就是一个大学教授招收研究生的正的“马太效应”。为此,我们的大学教师首先需要认真审视自己,努力做强自己并认真服务本科教学,那样优质的研究生候选人自然会投入你的门下。这种情况有点相当于培养研究生的“市场经济”,学生用脚做出他们自己的选择,你奈何不得。

谈到学术论文的“马太效应”自然与作者的科学研究过程训练质量密切相关。我曾经在《研究生要重视科学研究过程》文章中谈到:“如果在研究生阶段不注重科学研究过程训练,而是急功近利为了毕业需求发表几篇不痛不痒论文,你的科学研究将不可持续”。所以,即使参加工作,这个科学研究过程训练依然需要认真弥补,不断修炼。我这儿指出的发表学术论文的“套路”,决不是指投机取巧,更不是学术不端。而是告诫正在研究生求学过程的莘莘学子要注意“学术修炼”。“学术修炼”主要指科学研究过程,它与发表学术论文两者之间具有严密的逻辑关系。还是以上述那位教授为例,他在博士研究生期间经历五年的严格科学训练,直到毕业前一年代表博士学位水平成果的两篇论文手稿才被一个国际专业主流期刊接受,按照学校规定博士学位论文才可以提交外审,并具备申请全球学术机构的博士后研究岗位。他如愿获得欧洲一所著名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岗位,并在这所大学通过视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其实这位教授后来在美国MIT做第二轮博士后期间,面对这所世界顶尖名校教务部门安排的丰富多样的课程欲罢不能,将时间和精力重点放在学习这些“课程”上,尤其是一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课程或讲座(俗称科学鸡汤)。为此,他在MIT整个博士后研究期间没有发表一篇学术论文(MIT也没有出站论文要求)。然后出站后当年就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的专业学术论文。这些充分说明,拥有高质量的学术历练过程,发表学术论文就一定会水到渠成,出现正的“马太效应”。我调研发现有的学者每年都能在好的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例如地球科学的好的案例成果或者发现一些新线索的研究成果),主要是这些学者在研究生期间,尤其在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阶段注重分享高水平导师课题组优质学术资源与氛围,认真实践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过程。这些学者逐渐养成了较好的不浮躁,不急功近利的学术态度,同时还能经受学术路上的不断“打击”,例如提交的论文和申请项目不断被拒经历和单位的考核压力。这些艰苦经历如果没有好的心态和修养将会影响你的身体健康和工作生活质量,带来某些不该有的不良后果。

 

2021年12月6日提交科学网




https://m.sciencenet.cn/blog-673617-1315348.html

上一篇:大学不该是学生的监护机构
下一篇:教授的品德与修养

26 卜令泽 张晓良 龙良鲲 于季棱 贾玉玺 夏向阳 郁志勇 刘立 陈新平 杨立坚 王安良 杨正瓴 马鸣 汤茂林 苏红 宁利中 赵志宏 黄永义 郑永军 王明 刘钢 郑强 曾杰 史晓雷 霍艾伦 wgq3867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22: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