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qs32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qs321

博文

我以大学母校为荣 精选

已有 7194 次阅读 2022-8-22 08:24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我以大学母校为荣

庆祝中国地质大学建校七十周年华诞

 

序 言

 

我在“大学凭什么让莘莘学子以母校为荣?”(2021年10月8日发布,中国科学报2021年11月25日第八版博客版转载)文章中给我们的大学管理决策者和教职员工提出了一个严肃的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的大学应该提供什么“知识和场景”值得莘莘学子“以母校为荣”?当下大学生不同程度拥有现代大学意识和理性思考能力,他们可以自己独立评判大学母校是否值得以她为荣。

今年11月7日是我的大学母校中国地质大学建校70周年华诞。我自1965年考入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物理勘探系金属与非金属地球物理勘探专业,1970年毕业留校任教至2011年退休至今,在学校学习工作生活整整57个年头。我对学校寄予了深厚的感情与情结,正如一位比我早五届毕业(他在学校本-硕学习8年)的学长说:母校给了我专业知识,母校给了我克服困难的毅力,母校的培养和地质工作增进了我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同样,今天我以母校为荣,因为,除了家庭和初等及中等教育外,大学母校给予我高等教育的专业知识和通识知识以及成长为一个合格大学教师所需的品德、智慧与力量。我长期以来深受学校源头大学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知名教授学问品德的熏陶和影响,她贯穿在我数十年的大学教育、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其它相关工作中,母校始终是我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和晚年幸福生活的寄托《刘庆生,科教人生拓思集,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22年10月出版》,《时间都去哪儿了-刘庆生大学工作生活影像集,2020》。

据我所知,今年我国一些大学,尤其以行业大学为主的工科大学都将迎来建校70周年华诞。这些大学多数是在1952年由民国时期的一些综合性国立大学和私立大学(包括教会大学)相关学科组建而成。因此,努力挖掘总结源头大学治学的优良传统,传承源头大学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优良学风应当是校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曾经为了探究我国1952年及此后若干年内组建的一些行业大学,了解这些行业大学的源头大学分布和学科结构特点。我从这些行业大学学校主页及相关途径了解学校的建校历史,除了少数新建学校,重点是了解学校来源组成。结果发现,中国地质大学(即原北京地质学院)组成的源头大学学科师资水平在全国数十个行业大学中独领风骚。中国地质大学1952年创办时的师资主要来自我国民国时期的几所顶尖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后来并入北京大学)、辅仁大学(后来拆分并入北京大学等多所大学)、清华大学、唐山铁道学院和天津大学(北洋大学)。这些师资主要涉及地质、矿产勘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探矿工程专业学科与数学、物理及电工电子等相关基础学科,彰显了学校学科师资传承发展的高起点。校史档案显示,这些以地质矿产专业学科群的领军人物主要有来自北京大学的尹赞勋、张炳熹、王鸿祯、马杏垣、潘钟祥以及物理学科的薛琴舫、黄泽言、谭承泽,电工电子学科的刘本巽,朱锡爵等;清华大学袁复礼(时任清华大学地学系主任)、著名矿床学家冯景兰(曾任北洋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教授和地学系主任,195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即院士)、张席褆、杨遵仪、池际尚、郝诒纯以及数学蓝仲雄,测量周卡等;天津大学的王炳章,苏良赫;唐山铁道学院的袁见齐、边兆祥、杨杰等。还有刚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毕业的少壮派教师:彭志忠、刘光鼎、赵鹏大、翟裕生、沈照理、褚秦祥(电工电子)等。1980年学校6名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包括刚调离学校的马杏垣先生,彰显了学校教师队伍的星光灿烂。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学校领衔荣获科技奖励6项,合作科技奖励28项,雄踞当年全国高校首位。雄厚的师资来源与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成果确保了北京地质学院办学的高起点,为中国地质大学传承与创建地球科学世界一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世界知名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了纪念母校中国地质大学建校70周年华诞,我将在科学网10年来发布的与学校相关的博文47篇以“我以大学母校为荣”为题整理编辑成册,其中有的文章后面附上了部分网友的评论,省略了我的回复,供大家参考。编辑这本文集主要目的是寄托我对母校的感激之情和对学校高质量可持续创新发展的期许以及我对尊敬的高元贵院长和诸多前辈师长的深切怀念。文中涉及的史料及表述如有不妥之处敬请读者原谅与指教。感谢一直陪伴我成长的家人和中国地质大学师生员工及校友,文集标题“我以大学母校为荣”为我大学同学书法家邵连卿先生书写,学校校史馆馆长帅斌给予了大力支持,特此一并致谢。

衷心祝愿全校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身体健康,家庭幸福,生活愉快。

刘庆生

2022年8月12日于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南望山庄寓所

2022年8月22日发布

 

目 录

 

我的记忆

我对母校悠久历史的认识和解读(2012年8月15日

我的大学,我的家(2020年7月15日)

一次意义深远的大学学术委员会组成人员变化(2019年9月3日)

学术成果国际化与大学优势学科建设(2022年2月28日)

我的一次学术班主任经历(2022年4月18日)

回忆我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Hansen教授合作经历(2012年9月7日)

我与香港大学陈龙生教授的交往(2012年12月30日)

怀念丹江校办五七地质队“痛并快乐”的工作生活(2021年5月17日)

回忆我的大学本科教学的芳华经历(2019年3月12日)

我的大学科学研究经历与体会(2019年3月8日)

人才的科学传承是学科健康发展的保证20211220日)

回忆科技英语学习的两件往事(2013年3月29日)

在中山大学发挥余热(2016年11月21日)

一个老椒的激情与艰苦奋斗岁月(2013年5月27日)

在湖北省老有所为先进表彰大会上的发言(2020年10月18日)

 

良师益友

我与高山院士交往纪实(2012年6月24日)

我谈高山院士的科学精神(2016年5月10日)

一个务实的人大代表(2013年1月23日)

一位令我敬佩的数学教授(2015年5月12日)

回忆30年前得到一位老科学家的帮助(2018年2月19日上午)

感恩学术路上多位前辈师长(2018年8月10日)

向老一辈科学家学习(2019年2月9日)

向知名教授学习,提升自己的科学品质(2019年12月16日)

怀念我的前辈师长谭承泽先生(2020年5月18日)

我敬佩的学校几位数学物理老师(2022年1月4日)

领略中国地质大学知名教授风范(2022年8月15日)

 

教学相长

我的学生出了好成果(2012年12月6日)

学生最懂我的心(2012年12月24日)

向我的学生道声谢(2013年1月11日)

四个老学生的故事(2014年7月2日)

八零级学生畅谈当年“干净”的大学环境(2014年10月16日)

四个八零后学生的故事(2016年12月19日)

祝贺、回忆、希望-在1988届学生毕业30周年纪念会上发言(2018年10月3日)

给李四光学院2015级地球科学菁英班毕业同学的一封信(2019年6月8日)

南京师生相聚,品味快乐人生(2019年9月23日)

参加物探系学生毕业20周年聚会有感(2019年10月13日)

我与李四光学院的科教情缘(2021年12月27日)

送给地球物理专业本科新生同学(诗)(2011年7月9日)

 

我的大学生活

我可敬的大学同班同学(2012年10月29日)

近半个世纪的大学同学激情(2014年4月14日)

一次妙趣横生的同学聚会(2014年6月29日)

打油诗-回忆大学生活(2014年9月26日)

隆重纪念大学毕业五十周年(2020年1月20日)

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学班级纪念画册(2021年2月10 )

风景这边独好-小记北京地质学院地球物理勘探系65级同学聚会(2018年3月18日)

鹏城之行小记(2021年7月28日)

在大学同学家里做客(没有发布)

 

注:括弧内为科学网发布时间







https://m.sciencenet.cn/blog-673617-1352109.html

上一篇:领略中国地质大学知名教授的风范
下一篇:一件“小事”看世界一流大学的“范”

12 汪育才 郑永军 武夷山 王善勇 郑强 曾荣昌 孙宝玺 张晓良 周忠浩 王启云 刘钢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2: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