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qs32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qs321

博文

反思我国传统师生关系和质疑精神

已有 6685 次阅读 2012-5-30 09:51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关系, 传统

最近科学网上有两个相互关联话题引起我的关注:师生关系和学生质疑精神及延伸出的“出帅才和将才”的讨论。我认为两个议题之间具有内在紧密联系,觉得这个议题很好,值得大家议论,所以也来凑个热闹,谈点自己的认识。几篇讨论关于师生关系的博文,主要是针对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关系。一些博主总结了我国当下导师和学生之间传统关系主要为三种类型。我将他们分别命名为:亲情型(我很不赞成将师生关系类比成父子女、母子女关系的提法)、师徒型、老板雇员型。有的博主简单及通俗分析了三种师生关系,他们的基本观点我很赞成。在这三种师生传统关系中,普遍认为亲情关系属于最好的师生关系。我在一篇博文:“师生关系应该是这样(指博主和他学生之间的亲情关系)”中评论:“中国式的师生“好”关系主要是这类”,博主回复:应该这样。还有一篇博文:“我的学生,我的娃”,更是将这种亲情师生关系渲染到了极致。如果从社会和谐及稳定出发,亲情类的师生关系当然是值得赞扬和倡导。然而,我关心的是这三种传统师生关系,尤其是大家普遍赞美的亲情关系对我国科学进步及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学生的意义,以及对学生质疑科学和社会问题及对培养帅才的负面影响。这个论题虽然大了点,严肃点,但却是一个实际问题,值得科学网认真讨论。我们首先简单阐述一下这些关系。

1)亲情关系(父子女、母子女,现在有的老师年纪很轻,只能配做兄弟姐妹关系,否则辈分就乱了)。从我的经历看,现在的父子女、母子女关系主要可分两大类型:一类为人们普遍赞赏的服服帖帖(顺从)型。人们常说的女儿是父母亲贴心小棉袄。对这类孩子家长最省心和最放心。至于长大成人后是否能成栋梁之才管不了那么多。我儿子一个儿时伙伴(发小)YP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高中及保送到名校。一路过来,不仅(应试)成绩优秀,更是个典型乖乖崽,对父母惟命是从。一位同事感叹说谁家有了像YP这样的儿子,多省心,简直是赞不绝口。YP硕士毕业后想出国,但父母不同意只好作罢,现在儿子觉得工作太幸苦准备跳槽,父母也后悔当初选择。另一类“叛逆”类型。具有强烈个性色彩的子女。他们的个性品质一般是继承父系,或母系,甚至隔代祖辈的性格基因,但也有后期社会关系(指儿时玩伴,即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影响。这类孩子具有较强个性,如果引导得当,有可能转变成良好的质疑和批判品质。但由于传统文化背景,在周围人眼里属于“刺头”,往往另眼相看。且父母及大多数义务教育阶段老师缺乏理性“管教”能力。家长往往采取“简单粗暴式”或“放纵式”管教。长大成人后,这些孩子的强烈个性大多并没有转变成有利于形成创造力的“好奇心”及“怀疑一切”的批判精神。其中一些人成了社会的“愤青”,看什么都不顺眼,不善于从自身寻找原因,将对自己不利的事情全部怪罪社会,与周边人的关系也大多不融洽,成了社会不和谐的因素之一。   

2)师徒关系。这是我国最为古老而传统的人际关系。徒弟在师傅面前必须俯首听命,那里谈得上对师傅的批评和质疑。实际上师徒关系属于亲情关系的另类。所谓“一日之师,终身为父”就是对这种关系绝妙的诠释。

3)老板雇员关系属于现代型师生之间的雇佣关系。可以简化为利益关系,而且是廉价的雇佣关系。老板导师利用这种“法定”“雇佣”关系,合理合法赚取学生的劳动成果和剩余价值。它本质区别于市场经济中雇佣关系价值法则。这种情况在海外高水平大学及研究机构中问题不是很突出。一是对于拿学校或政府奖学金的学生,具有非常大的研究自由度,可以不做老师的项目。我儿子博士期间就是拿的政府奖学金,四年间没有做过老师的项目。他的博士论文属于自选方向和题目。二是即使从老师科研项目中支付奖学金,由于项目的科学技术含量较高,通过参与完成科研项目,学生获得科学研究思想是无法用金钱衡量,这也正是研究生阶段科学研究经历所必须。况且一般奖学金足以支付学生的生活费用,他们可以衣食无忧地完成研究生阶段学习。即使在我们国家也要注意区别学生在学习和科学研究中某些合理的“劳动”。例如,现在有的老师主持的部分(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生产性项目,需要学生完成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数据采集和处理,这是研究生过程经历所必须。这种师生关系和谐程度主要取决于老板(导师)的个人品质、修养与学生基本素质。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看到,我国传统的师生关系有其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是中国特色人际关系中的一种。历史告诉我们,如果质疑父母,质疑老板,质疑师傅是“大逆不道”,是不忠不孝。我们的学生,尤其是年轻学生最怕别人骂自己“欺师灭祖”,不尊重老师、师傅、老板。在孔圣人那儿,老师在学生那儿具有至高无上的尊严,是不可以“以任何理由”冒犯和顶撞的。我国历史上皇权的独裁统治与文人墨客的自命不凡和清高,极大阻碍了人们质疑精神及科学怀疑品质的形成。即使现在有的当了“大官”的人物,在昔日老师面前也是显得毕恭毕敬。当然,在自己长辈和师长面前,表现出应有的谦逊、尊敬是一种良好品质和修养的体现,恰如西方的“绅士”风度。但是,在学术问题(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领域)上的理性争辩与质疑,甚至于抗辩与不孝、不敬、不恭无关。我们一定要树立这种科学质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院里曾经有一位科研做的很好,且成果优秀的博士研究生,性格温顺,对领导、老师(包括师母)及周围同学极其尊敬和关心。虽然工作了,还经常给老师打电话问寒问暖。他在学校时,我开玩笑对他说,你要是个性强点,能与老师们表达出(不是刻意)一些不同学术观点及争论一些学术问题,那就更好。我曾亲眼看见一位后来成为中科院院士的中年教授在一次学术讨论会上就学术问题质疑一位青年学者,在整个质疑中态度诚恳,用词理性,恰当,我从内心敬佩这样的学者。遗憾的是这种科学理性质疑的人和事所见稀少。少数比较庸俗的学者在成为“大腕”之前“唯唯诺诺”,谦逊有加,成了名人之后则判若两人,脾气大增。

我在“华人中牛人成就让我深思”博文中给出一个现象。为什么在国内名校完成本科及研究生等完整教育经历,一直在国内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 “土龟”所取得的成就明显低于在国外高水平大学或研究机构完成研究生教育,并继续从事研究工作的“海归”。难道没有到国外高水平大学或研究机构从事较长时间科学研究历练,就只能成长为“将才”,而不能成为“帅才”?当然,我们必须承认在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我们的水平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我们实施较为完整的研究生教育也只有30多年的历史。这儿我主要强调我们的历史文化传统在高等教育中,尤其是培养具有质疑精神学生过程中的影响。我戏称取得突出成就的华人学者,某种程度上,是对我国传统科学思维实现了“基因变异”,甚至可能是优质“交叉变异”,其结果,对东、西方的优秀品质发扬光大,而不良基因得到有效压制。在某些来自香港及台湾的牛人学者的经历中似乎看到了这一点。

519晚上温家宝总理在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师生讲话中倡导“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我想也是这个道理。我们有多少导师能够从内心接受具有一定个性学生的质疑和挑战。世界上许多成功案例让我认识到,要从“浩瀚的自然现象”中产生创新的科学思想与技术设想,除了足够的学习研究积累外,还要拥有良好的质疑与批判品质。人民日报有篇文章说“中国学生为什么不会质疑?”。实际上这是第二层次的问题,首先是“为什么不质疑?”。因此,我们要倡导,从学前-义务教育阶段,我们就要加强对教师培训和教育。要让他/她们认识到,保护“个性”学生的质疑精神及好奇心的重要性。充分爱护和尊重那些“刺头”孩子的自尊心。让我们的社会除了充满传统意义的“大爱”外,还要逐渐养成“海纳百川”“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社会风气。

 



导师与学生
https://m.sciencenet.cn/blog-673617-576507.html

上一篇:大学评优何其多
下一篇:SCI惹了谁?

26 刘洋 李学宽 刘广明 许培扬 曹聪 屈林 程南飞 武夷山 褚昭明 刘进平 曹裕波 梁红斌 翟自洋 彭真明 朱志敏 肖振亚 林中祥 彭振华 邹谋炎 郑艳梅 陈绥阳 王启云 何应林 clp286 dulizhi95 birdparadise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03: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