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qs32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qs321

博文

学会交流是一个优秀研究生的必修课 精选

已有 14200 次阅读 2013-3-22 07:24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研究生, 必修课, 学会交流

这篇博文选题来自以前我与学生日常交流的体会,这些交流涉及和自己学生和其他系或外单位学生,写出来供研究生们参考。交流能力是衡量一个研究生在“读和研”期间学术经历的重要标志,也是他们产出重要成果思想的源泉。我先以三个案例来阐述交流的重要意义。案例一:一位本科毕业多年学生来看我。他在一位院士哪儿完成博士和博士后,总共花了将近7年时间。我主要询问他日子过得如何以及科学研究做得如何两方面情况,其中比较详细问了他整个博士和博士后期间做学问情况。我问了他一个非常具体问题,在近7年时间里,你和国际同行之间交流情况,例如,大概发过多少英文Email。他告诉我从来没有给国际同行发过一封电子邮件,与国内同行也几乎没有太多交流,主要闷头写程序,帮助院士做项目,我听了大吃一惊。我无意责怪这位导师,因为他的身体一直非常不好,也没有精力具体指导这位学生。还好最后利用院士学生身份进了一个不以学术研究为主的事业单位,日子过得还好。案例二:一位在美国东部一所名牌大学做博士后研究的年轻人告诉我,他计划在博士后结束前抽出时间去美国东部(节省路费)几所名牌大学专业同行哪儿游学一圈,通过学术交流认识新同行,巩固与老同行(其实也是在会议上认识不久)的关系。显然,他打算通过导师名气结识更多的国际专业同行,让自己真正融入国际专业学术圈子,为以后学术上“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案例三:我的一个博士研究生,硕士期间(硕士导师是另外一个教授)就注意与国际同行发邮件请教有关问题。当我和他讨论博士论文选题时提到一位我们学科的国际牛人,他居然从计算机里调出几年前他给这位牛人的邮件。牛人给他的回信很是客气(回信开头就说:我首先纠正你信中一些英文表达方式的错误,,),我非常肯定和鼓励这位学生重视交流意识。

对于研究生期间的交流方式(除了常规的学术交流)简单可以分成几种类型:1、同学之间交流,我相信这是研究们做的最好的一类。因为,同学之间处在同一年龄段和水平上,交流可以不拘形式和内容,可以神侃,当然学术收获有限。2、与自己导师交流属于研究生常用方式,这类交流取决于老师的水平与责任心。老师水平虽然高,但整天忙于在外奔波,无暇顾及和学生交流也无济于事。有责任心导师,即使工作繁忙通常也会采取定期课题组会方式和研究生们交流。当然对于一些导师自己就只有半瓶醋,也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与学生们交流,作为一个导师总不能常和学生交流一些八卦,那有失体统,而且还可能“教坏学生”。3、与别的老师交流。据我观察周边情况,学生普遍不会主动到别的老师那里去交流。这里主要原因可能:一是意识问题,很多同学没有深刻理解和有水平的导师(学问做的好,广泛的国际人脉,个人德行又好)交流的意义和重要性,尤其与学科外的老师交流做学术研究方面问题。他们不太重视好老师对自己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学生们往往习惯于向老师请教具体研究细节。另一方面有的老师也不太愿意花时间和学生,尤其是非自己学生交流一些关于做学问方面的问题,他们认为似乎不属于自己的本质工作。4、当然我认为非常重要的一种交流形式,就是信件交流,尤其是与国际领域内牛人交流。据我所知,整个博士期间从未与国际同行信件交流的学生不在少数,更不要说口头交流(机会毕竟有限)。一位年轻人告诉我一种“窍门”。他说如果直接给一些牛人发邮件,很多人根本不理会,然后他就和牛人学生联系,因为,年轻人之间还是有一些共鸣,认为居然有人向我请教问题,应该答复人家“秀一下”自己能力和成果。

研究生应该深刻理解交流的重要性。我经常注意到很多同学习惯只与文献“交流”,这当然很重要。“文献是科学研究的生命”,这是无容置疑的好习惯。阅读文献是了解“同行为什么做?如何做?得到什么最新成果”的重要手段。但是,如果以获取信息手段的时间效应看,当面或书信交流是最快捷的途径。我曾经将我们获得信息途径以时间效应(从老到新)分成几类:经典著作、新专著、论文集、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审稿、信件交流、实时(口头)交流。

牛导师之所以牛,除了具有高升学问和高水平成果外,就是与科学研究相关的信息量比较丰富。这是因为他们拥有多种途径获得比普通教授更多的信息。例如他们通过各种科研项目立项、中期评估、项目结束评审、重要期刊论文评审、国家基金项目评审,甚至高端咨询等。我们有时很容易发现和这些牛人聊天中会在不经意中获得一些有用信息,例如国内外谁正在进行可能与你研究方向很接近的科学问题,那个研究团队正在开发研制什么新技术,谁将要在什么重要刊物发表成果等。有人不理解国外名校和机构有的大牌教授平常为什么那么忙,似乎看不到人家在做具体研究,其实有的大牌牛人已经不必做具体学术研究,他们的主要任务和责任就是以他们长期科学研究经历与他们自身过人的聪明才智为后人(主要是他们的学生或国际专业学术圈子)搭梯子,让他的研究方向或领域在世界上出高水平成果。

那么阻碍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我认为主要还是学生自己认识问题。因为,研究生期间自主权总该握在他们自己手里,学校、专业和导师毕竟都是你自己自由选择,被迫调剂总是少数。只要你认识到交流的重要性及其对你科学研究的帮助,你总是可以想办法克服一些困难,例如即使对于那些不太负责任的老师,他/她们也不可能阻止学生和同行们自由进行交流。当然有的学生碍于自己英文水平问题,不好意思与国际同行口头或信件交流。其实只要你亮明自己学生身份,一般同行不太会计较,就像我的那位学生那样,美国老教授不是还帮助他改英文呢。

 



研究生招生与培养
https://m.sciencenet.cn/blog-673617-672718.html

上一篇: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下一篇:从曹广福教授博文说起

43 张鹏举 王善勇 于向前 李粒 刘晓聪 吴锦宇 王晨光 沈友明 文克玲 任文 孙长庆 曹建军 廖晓琳 李本先 杨亮 乔中东 郭保华 丁国如 周素勤 Editage意得辑 李培光 苏光松 夏少波 庄世宇 徐传胜 刘智 王敏 韦玉程 彭真明 刘全慧 王启云 傅蕴德 张奎勇 罗思阳 李刚 康涛 yunmu zhouguanghui Gua yangchaopku wybys67 htli Muda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6 12: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