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eng00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peng001 我只想做些喜欢做的事,比如研究数学问题,或者睡一会

博文

生活中的数学思考(一)——关于“量化”

已有 7423 次阅读 2009-5-30 18:27 |个人分类:科学研究|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举一个大家都熟悉的例子:

A君和B君都发表了n篇文章,问A与B君谁对科研的事业贡献大?(或者说谁的水平高?)

按照数学观点,假设A君第i篇文章的贡献为f(i),B君的第i篇文章的贡献为g(i),那么A君的贡献和为,B君的贡献和为,比较这两者的关系即可,

但怎么比呢?于是有:

方案一:假设,于是A君与B君贡献一样大;

但这时A君说了发表了很多SCI论文呢,B说我也有很多啊,那么我们用影响因子吧,于是有,

方案二:,其中h(i)为影响因子,非SCi期刊取0,

这时A君又说了,同一个期刊上的文章贡献也不一样啊,还要考虑单篇引用率,于是,

方案三:,其中h(i)为影响因子,t(i)为他引次数,c为A和B约定系数,

那么有没有方案四,方案五呢,大家看有什么规律?

没错,这非常类似Taylor公式,而我们常用的只统计篇数的方法实质上就是Taylor公式取常数的情形(0阶近似),当然,这种近似的误差是非常大的。

再举一个例子:

记得前一阵看过一个故事,说某地8车道(4+4)的马路是进出城的必经之地,容易堵车,向社会征集扩建方案,一个小伙说,不用扩建,把4+4车道改称2+6车道,中间的隔栏在早晚高峰时移动,保证早晨进城,晚上出城的车辆有6个车道,而相反方向只有2个车道就行了。

不知道这个故事的真假,但这却反映了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生活中的量化后的数字,往往同时包含了“权重”这样的概念(数学语言就是对应一个函数),而权重很重要,却往往被忽视,或者只取了最粗略的近似。

量化本身没有错,但是关键要看这种近似是否能够满足客观的需要。



https://m.sciencenet.cn/blog-67375-235075.html

上一篇:数学之美
下一篇:生活中的数学思考(二)——关于“爱情”

9 赵星 向峥嵘 陈绥阳 曹广福 邹斌 陈国文 王哲 安天庆 贺天伟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03: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