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对知青春晚的过敏反应

已有 2057 次阅读 2017-2-26 10:03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今年,在央视春晚传播的同时,网络上也在传播着一台知青春晚的视频。有人看了,觉得不错。也有人看了,觉得不对味。

江苏作家沈乔生在网上发表了有关这一台知青春晚的评论:“可以说,我的心情十分复杂、矛盾。那些场景,那些语言,那些红歌是多么熟悉啊,曾几何时,它们在大江南北风行,至今还幽魂不散,而且,它们大抵和我们一代人的青春紧密地联系到一起,引起无数逐渐老去的人的眷恋和怀念。

然而,一个疑团开始在我心头出现,而且越来越大,越来越强烈。那就是,近半个世纪过去了,难道我们的思想认识水平还停留在那个专政的年代,没有丝毫进步,甚至还倒退吗?难道我们最爱的歌还是那首文化大革命的代表歌,‘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成生长靠太阳’吗?历史已经翻过一页了,难道我们置党中央的否定文革和反对个人崇拜的决议而不顾,还要在春晚的幕布上高悬发动文化大革命时的图片和鼓噪造反的旗帜吗?

晚会的绝大部分语言、思想方式、艺术样式都是文革年代所固有的,是直接搬过来的。新的视角,新的历史观在哪里?正视现实、展望未来的精神在哪里呢?我一点都看不到。”

沈作家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经历过文革期间那么多不愉快的经历,再让他回顾起文革来,肯定有很多痛苦。或者说,对于文革,不同的经历者的感受多少是有那么一点不同的。对于沈作家的这点感受,我是尊重的,对于他对于文革的反感,也是赞同的。

不过,我还是有那么一点小小的不同意见。说这台知青春晚是在继续搞个人崇拜,是在翻否定文革的案,这似乎不一定能确定。说这台春晚还在鼓噪造反,可能也不一定符合实际。想想看,这些当年的知青,不少都是奔七十的人了,怎么可能还有这样的心气儿?说这些当年的知青还停留在那个专政的年代,没有进步,还在倒退,也未必符合实际。

我是这样来看的。对于一代青年,他们的青年时期就是在那样一个环境度过的。这是无法改变的。他们没有机会读书,没有机会参加其他的工作,只能去下乡挖地球。这是他们的不幸。没有人愿意把不幸当成幸运。但是,他们确实是生活在那样的时代,生活中的全部细节都伴随着他们的年轻时代。在这样的生活中,不可能全部都是痛苦,即使没有欢乐,也要自己寻找欢乐。要不北京话怎么说“找乐”呢?在回顾自己的青年时代的时候,没有人只想到自己的痛苦和不幸,总愿意找到一点能有点安慰的东西。你说这是阿Q精神也好,是精神胜利、自我麻醉也罢,人总是需要这么一点东西的。如果一回忆过去,就全是痛苦、全是不幸,这人还能正常活着吗?还不早都精神分裂了?所以给这些已经不再年轻的人们扣上什么肯定文革、鼓吹个人崇拜的大帽子,是有点不太厚道了吧?

如果要求这些当年的知青在组织这样一台晚会之前,要先想想该唱什么,不该唱什么,要考虑到当前的形势,不要犯错误,这样的要求,可能也有点过于苛刻了吧?只要不违法,应该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大海航行靠舵手》这首歌,是文革前的1964年创作的,作词作曲都是王双印。主要是结合当时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现实而创作的。这首歌在今天来看,也没有什么问题。电视台现在还经常放映的电影《地道战》,还有邓玉华唱的“太阳出来照四方,毛主席的思想闪金光”的插曲呢,现在不是还在照唱不误?对于红歌,应该说都是好的和健康的。文革中创作的有些极“左”的歌曲,根本就不在红歌的概念之中。如《文化大革命就是好》,以及批判三家村的歌曲等,那不是红歌,是错误的产物。不要把极“左”的东西都扣在红歌的头上。

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有一个比我小十几岁的同学。他们应该是六零后。他们的童年,听到的音乐几乎就是样板戏。有一天,不知哪个电台播了一段样板戏,这孩子说,听到这样的声音感到特别亲切。你说,这能怪他吗?这也不是他的选择。可是你让他在听到样板戏的时候,就立刻想起要批判江青,批判文革中破坏文艺作品的罪行,这是不是有点强人所难,是不是有点太矫情了?

当年的知青们,他们生活的环境就是那样的歌曲。他们对自己青春的回忆不可能脱离那时的歌曲。对于今天的人们,对于他们的情怀应该有所理解。我相信,知青们并不会喜欢那个时代的一切,特别是那些给人民带来伤害的东西。但是,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再痛苦的生活,也会有美丽的亮色,尽管这一抹亮色不太强烈,比较微弱,也比较罕见。但毕竟不是没有。

沈作家的反应可以理解。只是把有些问题强加在这些当年就已经不幸的知青身上,好像不是太恰当。不知我的批评是不是准确。

附记:当年,德国法西斯在用酷刑折磨犯人的时候,总是要播放瓦格纳的音乐。以致在战后,当年的受害者一听到瓦格纳的音乐就极度反感。这是瓦格纳的错吗?那么,到了今天,我们到底还要不要听瓦格纳的音乐呢?





https://m.sciencenet.cn/blog-678176-1036138.html

上一篇:铁饭碗
下一篇:零和与双赢

3 吕喆 陈巨川 蒋力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3: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