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五十年代的儿童

已有 2287 次阅读 2019-6-1 09:02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现在的儿童,应该算是很幸福的了吧?至少现在孩子们的父母是这样认为的。至少在一线或者二线的城市里,孩子们一出生几乎什么都有了。当然,他们也有自己的烦恼,还是在幼儿园的时候,就要参加不少的培训班。有学钢琴的,有学绘画了,有学英语的,有学舞蹈的。估计这几大样就占了孩子们很多时间了。至于孩子们面对这么多培训班,到底有没有感觉到快乐,那也看每个孩子自身的感受了。

我们小的时候,就说是在小学低年级的时候吧,那时学校每节课45分钟,一般下午也不上课,而且小学更没有什么自习课,下午一般就放学回家,有点作业也不多,轻轻松松就做完了。剩下的时间就是疯玩疯跑。家长似乎也不太管。有的负点责任的,要求孩子把作业做好做完就够了。那时学校对于学生的业余活动安排得也不一样。有条件的,会跟少年宫或者少年之家合作,让孩子们参加一些业余爱好的活动小组。当时有航模,有无线电,有唱歌,有舞蹈,也有绘画。到了初中,还有跳伞,还有摩托车。那时候算是很丰富了。也有一些现在没听说过的,比如有无线电收发报,也有学用钩针编织的。男孩子也有学这个的。后来还把他们编织的成果拿出来展览,还真是有点像模像样。

当时对于少年儿童的科技活动还是非常关注的,北京北海公园有个少年先锋队水电站,这是一个很好的科普活动场所。哈尔滨儿童公园还有个儿童小火车。有铁轨两公里长,有北京站,也有莫斯科站,这个小火车有站长,也有员工。那个小火车是可以正常行驶的。这些东西,现在都不见了。

当时的这种科技业余教育并不以什么升学为目标,就是培养孩子的兴趣。喜欢做什么,就学着做什么。不喜欢就不做。所有的活动都凭自愿。反正没有什么英语班,没有什么作文班,也没有奥数班。大约在初中之后,或者会有数学小组。那也是纯粹根据兴趣,与升学考试没有任何关系。

所以我以为,那时候的孩子们是幸福的。这种幸福不是以物质享受为标准,而是孩子们能不能尽情展示自己的爱好,能不能感受到快乐为标准。现在感觉到,当时的国家真的是关心孩子们的成长,真的是把孩子们当作祖国的花朵。虽然物质生活远没有今天的富足,但是在精神层面上,国家给孩子提供的活动还真是很丰富。那时没有升学率的要求,没有分数的排队,没有什么重点学校的压力,一切都听春自然。至于孩子们将来是不是能上大学,是不是能找个挣钱多的工作,根本都是不在考虑之内。如果有所谓一门心思只想上大学,这样的学生可能还会被看成思想上多少有点问题的。虽然这种看法在今天并不是有多合理。

什么是孩子们的快乐生活或者欢乐生活?完全听之任之,跟放羊似的,肯定不行。而管得过严,用分数来决定一切,那样的结果可能更不行。关心孩子的主要目标就是让孩子健康的成长。健康之中是应该包括快乐的。没有快乐就没有健康,但是如果只有快乐,好像也不是太正常。

过去讲德智体全面发展。现在讲德智体美劳。我以为加上美和劳有点烦琐哲学。美与劳都是应该包括在德的范畴之内的。有欣赏美的能力,就是一种德行。而爱劳动更是德行中绝对不可缺少的方面。现在讲德智体美劳,把劳与德分开,这本身就有问题。没有爱劳动的德,能算是真正的德吗?那肯定是不能算的。如果严格说起来,爱劳动应该是德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离开爱劳动这一条,就无德可谈。离开爱劳动的徳,是伪德,是虚德,是空德。

孩子们的快乐不应该只在游戏中存在。刻苦的学习,必要的劳动,健康的体魄,都会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解出一道难题,难道不会带来快乐吗?看到自己劳动的成果,难道不会带来快乐吗?参加体育运动,难道不会带来快乐吗?所以对快乐的理解不是单调的,更不是片面的。然而,快乐是孩子们成长中最重要的养分之一。

快乐也离不开集体的活动。不知道现在中小学对孩子们的集体荣誉感的培育有什么可取的做法。而这一点对于社会主义祖国的孩子们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关键的。没有这种集体荣誉感,没有团结的集体意识,孩子们的人格就有可能是残缺不全的。学习需要集体的参与,劳动需要集体的参与,体育运动也需要集体的参与。这些对孩子们的成长都是不可或缺的。现在有的孩子们可能太过于个体了,这是不太好的。或者有的孩子只想在集体的活动中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不太会考虑自己对集体的奉献和付出。这也许就是所谓精致的个人主义者们的一种表现吧?那种所谓精致的个人主义者们,心胸不会太宽广,思想也不会不狭隘,这样的孩子,有可能是会吃大亏的。因为在他们心里,只有个人的小算计,不懂得无私奉献所带来的大快乐与大幸福。

公众号.jpg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https://m.sciencenet.cn/blog-678176-1182394.html

上一篇:读鲁迅小说《肥皂》
下一篇:这就会没好日子过啦?

5 朱晓刚 王安良 吴嗣泽 赵建民 杨金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03: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