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问卷调查与解剖麻雀

已有 5596 次阅读 2012-10-9 22:0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问卷调查, 解剖麻雀

现在搞社会科学研究的人,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问卷调查。这要先设计好一份问卷,上有若干可选择的答案,然后走上街头,去询问路人,或者去询问特定的人群。得到数据后,再做一些分析,并得出结论。这种做法,看上去与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十分相似。自然科学要做实验,也要积累和统计数据,从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以便做进一步的研究。
只是这个问卷调查,总让我多少有点疑惑。对于某一类社会问题,涉及的人方方面面,数量上绝不是一个小数字,可是那些做问卷调查的,到底能做多少样本,这始终是个问题。比如,单就大学生这个群体来说,在北京,几十万总是有的。如果要调查与大学生有关的社会问题,你要调查多少人才能表明你调查的结果有代表性?再严格一点,你得调查多少人才能表明你的调查有权威性?这恐怕都不会是一个小数目。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我们的研究机构能出多少人力从事如此庞大的问卷工作?或者要持续多长时间才能完成这样有足够样本数量的问卷调查?现在我们都不是很了解。我们所接触的一般都是学生在学着做某些研究课题时,也都在设计问卷,进行问卷调查。但是,他们的课题涉及的范围都不大,所以样本的数目也都不会太多。也许这样的小数量样本对于小的题目也许足够了,但是这样的课题研究涉及到的范围也是有限的。如果真要进行一个涉及面很大的课题,那这种小数目的样本肯定是不够的。
做完问卷调查后,再进行数据分析。我看到的只是做出了统计,列出了百分比,而如果要进一步了解深层的原因,这样的问卷调查很难给出详尽的回答。这就让人有一种依据不足的印象,因此,我多少总在疑惑,这样的问卷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到底对于要解决的问题能提供多少有力的数据支撑。
过去,我们的这种研究不太讲究问卷调查,那时,多称为调查研究,或者说是一种解剖麻雀的方法。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解剖一两只麻雀,我们就可以知道绝大多数麻雀的状态。当然,这里有个前提,就是确保所有的麻雀状态都是接近的。这里不可能不存在主观臆断的因素,所以解剖麻雀的方法也有其一定的缺陷。但是,如果多解剖几只,多走一些地方,去做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去和更多的基层民众谈一谈,那么我们能掌握到的信息就可能会更多一些,我们能找到的深层原因也有可能更准确更完整一些。
只是这些年来,真正做这种深入的调查研究的人不太多了。有些媒体报道,说某领导干部去搞调查研究,但在实际上,他们也下去了,也看了,也和群众座谈了,但是他们真得深入下去了吗?他们从座谈会上听到的是群众的肺腑之言吗?他们得到的信息是准确的吗?这都无法保证。所以这种前呼后拥式的调查研究没有多少实际的意义。
虽然我不排斥问卷调查的意义,但是我以为,问卷调查的作用是有限的,如果不配合以那种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调查研究,那么问卷调查的意义就并没有多大。要调查研究,关键是能听到群众的心里话。他们怎么想的,他们为什么会这么想,他们面临着什么样的困难和问题,他们怎么来看这些困难和问题,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帮助,他们需要领导机关到底应该怎样做,这些问题都不是只简单的依靠问卷调查就能掌握和了解的。如果不掌握和了解这些信息,那么我们的调查研究就没有什么意义,因为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
做社会科学研究的,还是要认真进行解剖麻雀式的调查研究。这种解剖麻雀,不是只解剖一两只,而是要找一些不同典型的麻雀来解剖。特别是要深入下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没有这两条,就不可能做出像样的调查研究来。
做调查研究,很重要的一条,是要尊重受访的对象,要以平等的态度去对待受访者。如果没有真诚的尊重,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平等。没有真正的平等,也就不可能了解到真实的东西。在真诚尊重和平等待人的基础上,对一些有着典型特征的麻雀进行解剖,所得到的东西,应该比泛泛的问卷调查应该更多更准确一些。当然,解剖麻雀的样本数量可能比单纯问卷调查的样本数量要少,也许这也是解剖麻雀方法的一个缺陷,但是从投入的成本与产出的效果来看,解剖麻雀的方法比单纯问卷调查的方法所得到的要多得多。


https://m.sciencenet.cn/blog-678176-620879.html

上一篇:京剧两说
下一篇:月亮在人们不看它时就不存在吗?

2 曹聪 吕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06: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