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重阳说老人

已有 2500 次阅读 2012-10-23 18:48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老人, 重阳

    今天是重阳,两个“九”在中国的文化中都是“阳”的极致,所以才有“重阳”一说。古诗有“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说的是相念远方的兄弟。重阳有登高的风俗,现在似乎不是太盛了。反正这些天是香山红叶节,也有去爬“鬼见愁”的。上“鬼见愁”据我所知有三条路,一条是坡度最缓的,慢慢走,像是走盘山路,最终也能走到,且对于老年人来说,也不算累。还有一条是先到香山南部的红叶区,再沿着山脊往北走,也能走到。但这段路走得要长一点,比前一条也要耗费一些体力,会有点累。最短但也最难走最枯燥的就是沿着香山公园的北墙踩着石阶往上爬。那条路最短,有体力的人走得最快,但也最累。
    现在怎么做老人?这个老人的概念就比较含混。虽然有一些国外的定义,说65岁是较年轻的老人,70岁以后算是一般的老人,80岁以后才是高龄的老人。这前后也差着十几二十年呢。要搁过去,老年人退休后叫享清福。到现在,我也不太明白这个清福是什么,怎么个享法。这清福与不清的福是什么关系,有什么差别,也弄不太清楚。猜的意思,就应该是不再管凡间的浊事,是为清福。
    这也许就跟爬“鬼见愁”的那几条路的意思差不多。最缓也最好走的,就是凡事不管,而且什么事也没有必要惦记和着急,慢慢走,走到哪儿算哪儿。能爬上去就爬上去,爬不上去就歇会儿,或者再爬,或者就下山。这种走法最悠闲,也不跟自己较劲。也许这就是享清福的境界了吧。
    那条先到红叶区,再沿着山脊走的路,应该是有点跟自己较劲的路。想看红叶,凡心未泯。其实,看红叶就是远处看还行,层次分明,色泽多样。真到跟前再看,那叶子都是锈的,没有什么美感。毕竟红叶是秋叶,是即将落下或者已经落下的叶子,它再怎么红,再怎么好看,也比不了春天的花朵。香山内外,那些放在封套里的枫叶,怎么看都像是假的,根本不值得花钱。当然,有点凡心也没有什么不好。凡人嘛,没有凡心还能去做神仙?只要体力允许,别勉强自己,在不把身体弄得疲劳至极的情况下,看看风景,赏赏红叶,确也是别有一番意境。
    顺着公园北墙,拼着命地往上爬的那条路,是不适合绝大多数老年人的。那条路既没景,坡也不缓,也没有个歇脚的去处。当然,也有的老年人,年轻时身体极好,也经常锻炼,即使上了年纪,也不愿意服老,甚至还想跟年轻人比试比试。他们登山时,经常大步流星,汗流浃背,但是他们的脸上却洋溢着满足和自豪的神情。可是,话又说回来,毕竟是上了点年纪,不能看这样的表面现象。我认识一哥们儿,比我大一岁,五十多岁时还一直登山、跑步、骑自行车远足。在他们那个群体中,他也算个领头的。可是快六十岁的时候,膝关节一下子就毁了,完全不能跑步了,只能做最简单的散步运动了。这还是好的,因为他算是及时刹车了。如果不管不顾,还照原来的样子那么折腾,估计现在都要换关节了。
老人不是一下子老的,是从年轻时一步一步,一年一年走过来的。我认识一位同事,也是比我大一岁,刚退休时,心理根本无法接受,觉得我这辈子就这么着结束啦,想干点什么也不让干,干不成啦,心理负担很重。他后来也慢慢适应了,但还是没有完全适应。要让我看,这叫想不开。反正人过一辈子都要走过这个阶段,你适应也好,不适应也好,都要走这段路。你硬要想不开,就等于硬要跟自己过不去,这实在不是什么好主意。真退下来之后,其实能做的事,要做的事还有很多,而且都不是硬要逞强才能做到的。只要有事做,就是在创造生活,生活的创造不会因为退休而中止。做事不一定是挣钱。能挣点钱,也不坏,但为此去过分劳累,那就没有必要了。那就跟玩命去登山一样,一般有点岁数的人都吃不消。
    在走向老年的过程中,人们的心理肯定会发生变化。只是我觉得,这个变化我们事先应该有所心理准备。既不能完全不服老,认为自己什么都行,甚至比年轻人不差。这是不符合事实的;同时也不能倚老卖老,到哪儿都拿自己当老太爷,那要不讨人嫌才怪呢。
    当年考研究生时,英语试卷引用了罗素的一段文章。说年轻时的生命就像山间的小溪,活泼跳跃,到了大江大河,河水就平缓了下来,慢慢流动着。快到了出海口,流动得就更缓慢了。到了大海里,生命就同这个大海完全融为一体了。看到这段话,一直让我很有感触。生命的美丽和价值并不受年龄的限制,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美丽,也有不同的价值。而我们享受人生,享受生活,也就必然要享受生命的各个阶段,这样我们的人生才算更加完整,更加多姿多彩。


https://m.sciencenet.cn/blog-678176-625455.html

上一篇:当年为什么没逃过课
下一篇:她为什么要走绝路

3 朱晓刚 唐常杰 翟自洋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3: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