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当年的国防科技院校 精选

已有 6463 次阅读 2013-2-21 18:16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学者| 国防科技院校

翻出前两年的对一个老师的采访记录,看到他丰富的讲述内容。这位老师已经七十多岁了,应该是五十年代末高中毕业的。其中有一个段落,说起当年他们高中毕业时,在报考志愿的时候,特别是学习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第一志愿都报考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如果成绩也还行,但没达到特别优秀的程度,那么他们就会报考北京航空学院或者北京工业学院这样的学校。至于清华、北大,一般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列。
这所中学原来是干部子弟学校,后来改成普通中学。但是那种干部子弟所带来的一些传统还是很浓厚的。这里的情况比较复杂。或者说,在这些传统之中,有些因素是正面的、积极的,比如,在干部子弟之中,很少有人攀比父母的官职地位,而且如果有些小同学有这样的念头,很快就会被老师和同学看成不齿的行为,一定要帮助这样的同学改变过来。而且,这些干部子弟的日常生活都是很俭朴的。其中有中央领导干部的孩子,也有普通干部和军队干部中的孩子。他们对于国家确实有一种责任感。当然,与此同时,在这种责任感背后,也存在某种不太积极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主要表现为某种“舍我其谁”的想法。至少他们认为,他们将来要担负的责任,是要比普通家庭的孩子要多些的。不好说这种“优越感”是对是错,但是当时这确实是事实。
他们之所以钟情那三所学校,主要是因为:哈军工是中央军委直属领导的,而北京航空学院(航院)和北京工业学院(京工)都是聂荣臻领导的国防科工委属下的院校。而当时的国防科工委也是军队系统。哈军工的学生在入学后就是参军了,是穿军装的。直到1966年初,哈军工不再属于军队序列,学生和教师也就不再穿军装了。北航和京工虽然不穿军装,但是它们的办学资金都是很充足的。
更重要的是,这三所学校都是国防科技院校。而且这三所院校都有保密专业,或者它们本身都是保密学校。它们的招生简章并不在普通学校的招生简章中出现,而是通过某些系统通道下发到一些较好的高中学校。在参加高考前,学校会通知一些他们认为是政治合格,成绩优异的学生,动员他们报考。但是最终是否录取还在于他们的高考成绩是否优异。如果成绩不行,别的条件再合适也不可能录取。
他们热衷于报考军工学校,是有多种原因的。第一,由于他们所自认为的责任感,报考国防科技院校,可以直接为国家的强盛做贡献,这个想法是正面的、积极的。第二,国防科技院校的保密性,就会产生一种神秘性,而这种神秘性会让这类学校的学生有一种优越感。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进来的,只有非常优秀的人才能进入这样的学校。这样的想法是不是会有一定的消极性,不太好说。
不过,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年月里,国防科技院校的这种保密性也是有一定的必要性的。毕竟那个时候,国民党残余势力还有一定的力量,对于新中国各项事业的破坏也是他们主要的任务。所以还不可能像今天这样那么开放。当时,北航和京工都有部队站岗,那时叫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部队,后来就是武警了。到了80年代中期之后,武警就撤出了这类院校,都改由保安公司来承担相关任务了。
哈军工在文革中被打散了,相关系和专业都分到不同的院校,如西北工业大学和哈尔滨船舶学院(今天的哈尔滨工程大学)。还有一部分,或者主体部分迁到长沙,当年也是为了防止苏联的进攻威胁。但是,到了新时期之后,由军委直接领导的国防科技院校还是要办的,这就有了国防科技大学,学生照样是入学就参军,穿军装。
北航和京工后来也离开了国防科工委的领导,改由国务院相关工业部管理。北航由航空部管,那时也叫三机部。京工归兵器部管,当时叫五机部。不过,这种调整之后,学校的办学经费大大减少,学校开始坠入不同程度的困境。当然,国防和军工的项目任务也还是有的,但是不是特别多。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初,经费进一步下滑,学校举步维艰,捉襟见肘。直到2000年之后,也是因为1999年我驻南斯拉夫使馆被炸,以及2000年台湾陈水扁上台,国家调整了军工方面的政策,国防科技院校也受到了实惠,这才有较快的发展。
到了今天,国防科技院校当年的优越待遇今天已经不复存在,这是件好事,是向正常方向走的路。当年,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很多优秀的学生被拒于这些学校的门外,其中是有不公正的。据说,当年报考北航的学生,如果在政审中发现问题,就会把他们转到清华大学去读书。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塞翁失马呢?


https://m.sciencenet.cn/blog-678176-663866.html

上一篇:读王蒙的讲说《红楼梦》
下一篇:评语、鉴定及其他

15 曹聪 时志强 朱晓刚 杨海涛 邬鸿 徐耀 李宇斌 韦玉程 陈冬生 唐常杰 吴锦宇 虞忠衡 李本先 梁建华 吕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05: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