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说起父亲

已有 2913 次阅读 2013-5-2 22:18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学者| 父亲

从小我与父亲就不是十分亲近。主要原因是他的脾气实在太坏了。他一发脾气,家里的饭碗就要遭殃,每次都要砸个稀烂。砸过之后,再去买新的。所以我们家饭碗的轮回频率是相当高的。所以他一发脾气,我们就吓得心惊肉跳。虽然他也打我们兄弟几个,但我算是挨打挨得少的。但是看到弟弟挨打时,我照样心里很不舒服,总想离开他越远越好。

后来父亲去外地工作,我觉得我的心里才算轻松了一些。但是他差不多每两个星期回来一次,每次临到他即将回来的日子,我的心里就开始紧张,生怕又会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而他快要走的时候,我的心里就特别愉快。

父亲脾气不好,但是胆子不大。有点对外交涉的事,他总让母亲出面。自己基本不出面交涉。这是为什么,我也百思不得其解。

父亲说,他小学时,本来也很聪明,考试也能考个头几名。父亲说,有一次,考试过后,祖父看到姑母考了个第一名,非常高兴。吃饭时,夹起一个肉丸子放在姑母碗里,说,女儿考了个第一名,就吃一个丸子吧。父亲听了,很是不忿。说我考了第三名,应该吃三个丸子。可是后来,父亲被小说迷住了,看小说看得一发不可收拾,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他说,先是看了薛仁贵征东,又看薛丁山征西,最后又看了薛钢反唐,反正把薛家祖孙三代都看完了。结果初中期末考英语,只考了十九分,被迫留级。父亲觉得这是奇耻大辱,一定要发奋起来。后来父亲很是努力读书,后来还跳了一级。反正我觉得父亲是挺能折腾的。

抗战爆发后,芜湖被日本飞机轰炸,安庆人心惶惶。祖父就带着全家人跑反,即逃难。走到阜阳时,形势略安定些,父亲还想读书,就找到阜阳一所中学的校长。校长很痛快地收留了父亲,不仅让父亲跟班上课,还供给父亲每天一顿免费的午饭。父亲后来都一直很感念这位校长。

日本军队继续进攻,阜阳也待不下去了,父亲一家就辗转来到武汉。当时武汉似乎也是全国抗战的中心。国军各个部队都在武汉招兵买马,父亲当时也是热血青年,也想参军抗日。但不料父亲突然患有疾病,卧床不起。等身体略好了一些,武汉又快守不住了。他们就一路走到湖南。在湖南,成立了一所国立第八中学,专门收留安徽籍的学生。父亲、姑母、母亲和舅父等人都先后在八中读过书。他们到了晚年,也还经常谈论起八中时的情况。八中的校友也在近年来举行过多次活动,父母还为这些活动捐过钱。

父亲高中毕业时,想读兵工学校,这应该是一种介乎中专与大专之间的学校。但是最终没有读,而考上了中央大学物理系。只是大学毕业后,被分到国民政府的兵工署工作,还是干上了兵工这一行。临解放时,父亲脱离了兵工署。在长沙解放后,他们一行几人来到武汉,在中南军管会下属的兵工局参加了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父亲先是在沈阳的一所兵工学校工作,1952年底1953年初来到北京工业学院工作。他去的是一系,应该是火炮和炸药专业吧,具体我不太清楚。但我清楚地记着父亲写过一本讲义,叫《外弹道学》。前两年在网上搜,还看到在京工的图书馆里还有这本讲义。

1957年,有人诬告父亲,写了匿名信,但查无实据。在那个捕风捉影的年代,这种事都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父亲被调离了京工,去了外地工作。直到1965年,母亲带着弟弟们去了外地,与父亲会合。而我留在北京,不想跟他们走,就想留在北京读书。

父亲过去的这些事,原来从不跟我们说的。我的女儿有点不吝,见到她的祖父,总是东问西问,而父亲对她很宽容,基本是有问必答。父亲说,当年他上大学时,有个老师有两个女儿,说让父亲选一个结婚。我女儿就问她爷爷,后来呢?父亲说,没有后来。

2004年,父亲因肺部感染住院,我们弟兄几个轮流看护。有时闲聊起来,父亲也跟我说起过去的一些事。父亲说,他的祖母,即我的曾祖母,特别看不上父亲的姑父,即我的祖父的姐夫。因为那位姐夫是反袁世凯的,不仅他反,他还带着我的祖父,即他的这个小舅子一块反。结果祖父被抓起来了。曾祖母特别着急,天天在骂她的这个女婿。好在袁世凯没成事,祖父也很快被放了出来,但是曾祖母对我这个姑祖父一直耿耿于怀。

父亲说,祖父特别崇拜李白、陶渊明。这二位既好酒,又爱写诗。祖父也极好酒,也能写一手好文章,据说,当年祖父还当过《大同报》的主笔。只是好景不长,大同报的社长被安徽省主席刘振华抓起来枪毙了,祖父逃之夭夭,才幸免于难。

父亲到外地后,先是在政府机关工作,但他很不适应,再三要求去学校,后来就在一所地方高校里教高等数学。父亲他们那一代受传统文化熏陶很深,所以给我们讲过不少古文。我记得,小时候,他给我们讲过的故事,我印象最深的是淝水之战。其实当时我已经看过小人书了。但是听父亲讲还是很有兴味。父亲一直喜欢英语。买过不少苏联编的英语小说的缩写本。他看英语的伊索寓言,特别认真,把从字典上查到的生字都工工整整地写在纸上。他用的纸原来是烟盒里的衬纸,后来也都是用药品说明书的背面。写多了,就钉起来,弄成一个小本子。父亲做这些事是非常认真的。但是父亲的英语发音很奇怪。现在想来,可能是在抗战时,他们那时的大学生,给盟军当过生活上的翻译,学来的美国发音吧。

父亲于2006年去世,刚过了85岁的生日没几天。




https://m.sciencenet.cn/blog-678176-686171.html

上一篇:怎样做才是对老人最大的孝心?
下一篇:当年的所谓家庭出身

8 武夷山 李伟钢 朱晓刚 吉宗祥 徐传胜 刘旭霞 changtg ch55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8 02: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