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科研人员心中的一个痛点或尴尬是被人问起为什么将重要的研究成果发表在了名气不大的出版载体上。有一位工程界的著名学者,曾经被一些大教授们追问:“你的书为什么不交给科学出版社出版?而是交给了那个市级出版社?”答曰:“出版社的级别有那么重要吗?那个市级出版社动作很快,人家非常热情,我就把书稿给它了。”还有人被问到:“你这篇英文论文很重要,为什么不发表在SCI一区期刊?而是发表在四区期刊?”答曰:“我不知道你们学校在科研业绩考核时还看SCI期刊的分区档次。SCI四区的小同行期刊比较多,小同行读者多,内容范围上也更为合适。”这两个问题的发问,集中体现出学术界对刊物级别的迷信和迷惑。究竟是什么因素造成重要的研究成果发表在了所谓“低水平”的期刊上?那么这样的学术成果是否有影响力?这些是本文要探讨的话题。
在学术评价体系中,关于论文和专著的水平和影响力,有两个重要的权威标准,一个是单篇作品被引用的次数,另一个是被著名数据库收录的情况。对于期刊论文来讲,虽然数据库在理论上是按照论文逐篇甄别收录的,但实际上通常是按照期刊整本收录的,即如果论文发表在被某数据库收录的期刊上,那么这篇论文通常是会被该数据库收录的。期刊的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是代表期刊影响力大小的一项定量指标。它是某个期刊平均每篇论文的被引用数,即在某年被全部源刊物引证该刊在前两年发表论文的次数与该刊前两年所发表的全部论文数之比。由此可见,期刊的影响因子并不能代表某个给定的单篇论文的被引次数和单篇论文的影响力。因此,影响因子在作为学术指挥棒的同时,也遭到广泛的质疑和诟病。
著名数据库收录期刊的情况基本是按照影响因子或类似的指标划分的。例如SCI数据库将收录的期刊按照影响因子从高到低划分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由于统计单篇论文的被引次数比较麻烦且缺乏统一的统计标准,所以各单位关于论文质量的考核政策一般都是针对论文所发表期刊的影响因子而言。国内理工农医科论文的单位业绩考核政策一般是希望作者将论文发表在SCI、EI英文期刊或北大、中信所中文核心期刊上,或者采用所谓的三大检索收录系统。
期刊与论文之间的声望关系就好比大学与教授之间的声望关系。期刊有声望、影响因子高、投稿竞争激烈、评审标准严格,代表着期刊在整体上拥有水平比较高的论文,但是这并不能确保每篇论文都是非常有影响力的,只能说每篇论文都不很差。期刊声望低、影响因子低,并不排除有少数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和很强的影响力。这就好比在著名的大学里有大量高水平的教授,但并不排除也有少数比较平庸的教授;而档次比较低的大学里也会有少量非常著名的高水平院士教授。如果要是问一个院士教授:“您为什么选择去这么没有名气的学校任职?”原因可能很复杂,有可能是因为专业更对口、学术气氛更融洽、待遇更好。同样地,如果问:“您为什么把这么高水平的论文投稿到了这么没有名气的期刊?”原因可能也很复杂,包括专业更对口、出版服务更快更好、作者希望支持或扶持尚没有名气的学术出版界后起之秀等。
因此,科研人员完全没有必要过于纠结自己的论文是否必须发表在最负声望的期刊、自己的专著是否必须被最具盛名的出版社出版。用期刊的影响因子和出版社的名气来津津乐道或沾沾自喜地评判学术作品的水平和质量是肤浅、幼稚、虚荣和小市民的,不值得提倡。期刊和出版社的名气只是为了应付单位统计科研绩效业绩时候使用,完全不应该作为科研人员追求学术发展时的主要考虑因素,因为高影响因子期刊发表的论文和著名出版社出版的专著并不代表论著的读者和小同行就肯定多,更不代表单篇作品的学术影响力。当然,在克服“SCI至上倾向”的同时,也没有必要否定高影响因子期刊和著名出版社的好处,因为这些声誉卓著的出版媒体毕竟代表了在整体上较高的发表水平和质量。正确的学术态度应当是:做实际贡献,按需求发表,不刻意追求名气和虚荣。
关于如何增强论文的影响力和读者范围,在期刊选择方面,除了需要考虑影响因子、中科院SCI分区、版面费、审稿时间之外,还需要考虑期刊内容范围在大同行和小同行方面的覆盖程度,以及论文与期刊在内容范围上的契合程度。根据中国教育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在一级学科“0703 化学”之下,设置有5个二级学科:070301 无机化学,070302 分析化学,070303 有机化学,070304 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070305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对应查找SCI收录的与化学(chemistry,chemical)有关的期刊发现,中科院一区的SCI期刊既包括“Nature Chemistry”、“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Trends in Chemistry”等以一级学科命名的期刊,也包括“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In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Annual Review of Physical Chemistry”等以二级学科命名的期刊,甚至包括“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Clinical Chemistry”等以三级或四级学科命名的期刊。相比来讲,中科院四区的SCI期刊也是既包括“Journal of Chemistry”这种以一级学科命名的期刊,也包括“Journal of Sulfur Chemistry”、“Petroleum Chemistry”、“Solid Fuel Chemistry”等以三级或四级学科命名的期刊。因此,期刊的内容范围与论文水平或影响因子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并不是说期刊的内容范围越大,影响因子就越高或越难被录用。论文的作者在投稿时需要综合考虑期刊内容范围、论文主题契合度、读者群、影响因子,以便使得自己的论文能够被各个档次的论文引用的次数达到最多,从而发挥出最大的影响力。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9-27 02: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