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术能力是学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科研人员都关心学术能力的构成和学术影响力的评价。很多人由于缺乏对学术能力的完整认知,在职业发展规划上走了很多弯路,迷失了目标,吃了很多亏,而且不知道如何表述学术影响力。另外,从个体与集体的关系来讲,个人的学术能力是单位的学术能力的基础,很多适用于个人的学术影响力指标也适用于单位的汇总统计。本文即将带您了解学术能力的培养内容和学术影响力的评价方法。无论对于刚踏入研究生院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还是年过半百的资深科研人员,这些内容都具有补齐短板的自我检查意义和纲领性指导意义。
学术素养是指研究人员在进行学术研究时所应当具有的学术能力、规范意识、专业知识、学术道德。学术能力由以下三项能力构成:科研工作能力,论文撰写能力,学术答辩能力。科研工作能力又可以按照多个角度细分为分析、设计、测试工作的能力、专业知识获取能力、创新性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团队管理能力、基金申请经费获取能力等八项能力。论文撰写能力可以细分为科技写作能力、英文语言能力、投稿组稿能力等。学术答辩能力可以细分为讲稿制作能力、口头表述能力、当场回答提问能力等。从人员日常活动角度来概括,学术能力还可以分解为读、悟、写、说这四大动作,其中“悟”代表了广义的思考力和完成事务的执行力。
学术能力对社会的贡献需要体现在学术成果上,具体表现为发表的论著、推广的技术、获取的项目经费。论著广义上包括所有具有学术价值的论文、专著、教科书、工具书、发明专利等。推广的技术广义上包括所有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及其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获取的项目经费包括“纵向”经费(即政府科研机构资助的项目经费)和“横向”经费(即企业资助的项目经费)。科研项目经费的颁发通常是基于学术价值或技术价值的,没有学术价值的申请很难获得经费支持。获取项目经费是很多科研人员倍感沮丧和容易失去积极性的痛点,也是最无力控制的成果,申请失败率通常远高于论文拒稿率,例如经常高达90%。学术界或工业界还经常颁发各种基于项目、论著、技术推广的奖项,作为对学术成果的认可和奖励。对于高校教师来讲,还有一项独特的成果,即人才培养,具体体现在高水平的讲义和研究生毕业论文等。
学术能力的评价体现在对学术成果在数量上的清点和在质量上的评级,即学术影响力评价。每个单位和每个国家都对学术能力评价制订了不同的绩效政策、发布了不同的“指挥棒”,而且这些政策经常发生变动,用来纠偏学术评价中的不合理现象(例如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破五唯”),或用来引导科研人员的学术成果发展走向(例如鼓励质量胜过鼓励数量的代表作制度)。抛开五花八门的动态学术评价政策不谈,以下三项学术影响力指标是被普遍认可的、常用的、持久有效的:
一、投稿英文SCI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或撰写被SCI数据库收录的专著
很多作者由于不了解学术界对于出版物级别的要求而误将论文或专著投稿到了低级别期刊或出版社,造成稿源浪费而后悔不已。对于优秀稿件,应当首选英文SCI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尤其是具有较高影响因子的SCI中科院大类分区一区或二区的期刊,因为这些期刊是业界公认的国际顶级或重要科技期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科技期刊。在国内外顶级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并被权威的SCI或EI数据库收录,也值得考虑。这三类论文被学术评价政策简称为“三类高质量论文”。其中,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科技期刊按照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选期刊目录确定。业界公认的国际顶级或重要科技期刊、国内外顶级学术会议由各单位学术委员会结合学科领域选定,通常包括所有SCI中科院大类分区一区或二区的英文期刊。
二、计算H指数和W指数
论著的质量评价基本上是根据被引用次数来确定的。发表的论著如果没人看、没人引用,即使出版载体再有名,基本上也可以说明这项工作是不重要的或水平不高的。相反,发表的论著如果有很多人看、有很多人引用,就可以说明这项工作是重要的或水平较高的,即具有被广泛认可的较高影响力。当然,综述型论文的被引用次数通常会高于原创型论文。这种问题可以在统计被引用次数时将论文类型予以区分来解决。期刊的影响因子就是基于引用次数的。一般来讲,影响因子越高的期刊,审稿标准就越严格,竞争越激烈,拒稿率越高,越难以发表。
众所周知,期刊的影响因子是针对整本期刊中的所有论文而言的一种篇均论文被引用次数,并不代表每篇论文的单篇被引用次数。对于单篇论著的学术影响力评价,需要使用H指数或W指数。
H指数的定义为在某位作者的N篇论著中,有H篇论著的被引用次数不小于H,而其他的N减H篇论著的被引用次数均小于H,则H值即为该作者的H指数。例如,某作者的H指数是9,表示他的论文中每篇被引用了至少9次的论文共有9篇。H指数评价认为,一个人的H指数越大,他的论著的影响力就越大,他的学术成就也越高。H指数摆脱了期刊影响因子无法反映个人论著被引用次数的缺点,并将论著的数量和质量(被引用次数)结合起来予以评价,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及合理性。单纯依靠论文数量或某篇论文的高被引次数,均无法增加H指数。
H指数的缺点是无法区分同一篇论文中不同作者的贡献度,造成排名靠后的贡献度较低的作者与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具有相同的被引用次数,这显然是不合理的。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使用W指数,即带有作者排序权重系数的H指数。在W指数评价中,在同一篇论著中权重引用次数相同的只有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其他作者的权重引用次数会随着作者排名位置依次减少。由于目前的绝大多数论著都是由多名作者合作完成,因此应当使用W指数,而不应当使用H指数进行评价。
类似地,对于具有多章的专著,由于书的篇幅比论文长很多,在计算H指数或W指数时,应当将论著数量按照章甚至节的个数确定,而不应将一本书的论著数量简单统计为等同于一篇论文的数量,否则极不公平。同样地,也不应将一本专著的被引用次数等同于一篇论文的被引用次数。对于被按照一个章节引用的专著,被引用次数可以视为等同于一篇论文。对于被按照整本书引用的专著,被引用次数可以重复计入每一章,也可以将每一章的被引用次数平均简化计算为整本书的被引用次数除以章数,具体取决于引用的章节位置。
三、查询被引用次数
如果自己有论著收录数据库(例如SCI或EI)的付费账户,可以登录查看每篇论著或任何作者在该数据库中的被引用次数,作为学术影响力指标统计使用。如果没有付费账户,则可以使用Mendeley网站将论著或作者的名字打进检索栏,查询被引用次数。Mendeley是一款免费的文献管理软件,同时也是一个在线学术平台,能够让用户抓取网页上的文献信息,添加到个人收藏中,还可以安装适用于Word等软件的插件,便于在文字编辑器中嵌入和管理参考文献。
*在学术能力提高之路上,学术写作中的语言难题就交给英论阁博士硕士学科专家,2000+名母语编辑、平均19.4年经验,为您的SCI发表之路保驾护航!科学网读者专属润色9折
请关注英论阁微信公众号 | ![]() | 更多科研出版干货就在 |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10-4 12: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