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颖频的科学网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110500617

博文

首位中国籍科技诺奖得主的科研故事

已有 2801 次阅读 2015-10-5 21:53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于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5点30分公布。据诺贝尔奖官网最新消息,我国科学家屠呦呦(Youyou Tu)因发现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
   下面的故事来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a0488a0100wdmb.html 
   屠呦呦发明的治疗疟疾的特效药——青蒿素,获得了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生物医学奖——拉斯克奖,轰动了全世界,这是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家获得的世界级的最高奖项。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认为,屠呦呦教授领导的团队将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转化为最强有力的疟疾药,使现代技术与传统中医师们留下的遗产相结合,将其中最宝贵的内容带入了21世纪。她的这一发现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的人生命。屠呦呦在获奖后宣布,她的灵感来自于著名道士葛洪的《肘后备急方》。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约数10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2亿余人患疟疾,百余万人死于疟疾。因疟原虫对喹啉类药物已产生抗药性,所以,疟疾的防治重新成为世界各国医药界的研究课题。60年代以来,美、英、法、德等国化费大量人力和物力,寻找有效的新结构类型化合物,但始终没有满意的结果。我国是从1964年重新开始了对抗疟新药研究,至1967年,又组织全国7大省、市全面开展这项工作。从中草药中寻找抗疟新药一直是整个工作的主流,但是,通过对数千种中草药的初步筛选,却没有任何重要发现。

   就在国内外都处于困境的情况下,1969年2月,屠呦呦接受了中草药抗疟研究的任务。她首先从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地方药志的单、验方入手,并走访当时中医研究院内老中医专家,搜集建院以来的有关群众来信,整理了一个从2000余方药中选编的以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方药集,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研究,组织鼠疟筛选。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陷入僵局。

   1971年,抗疟队伍再次在广州召开专业会议,周恩来总理对此作了重要指示。屠呦呦参加会议后,回到北京,组织力量成立课题组,投入了新的攻关研究。

   她再一次把攻关重点转向古老中国智慧,重新在经典医籍中细细翻找,突然,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牢牢抓住她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为何古人将青蒿“绞取汁”,而不用传统的水煎熬煮中药之法呢?原来古人用的是青蒿鲜汁!一语惊醒梦中人,屠呦呦意识到以前效果不明显,问题可能出在常用的“水煎”法上。因为高温会破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她随即另辟蹊径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这个试验,消除了没有抗疟活性且有毒副作用的酸性部分,保留了抗疟活性强、安全可靠的中性部分,在明显提高青蒿防治疟疾效果的同时,还大幅降低了它的毒性。
%%%%%%%%%%%%%%%%%%%%读后感%%%%%%%%%%%%%%%%%%%%%%%%%%%%%%%
  从屠呦呦教授的科研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启发,分析如下,
  首先,不要总认为古人没有现代人高明,要广泛阅读各类经典文献,而不仅仅关注文献本身的引用率或者是否出自大牛之手。
  第二,精读文献,对任何细节不要放过。
  第三,善于思考,结合文献和实验分析实验结果背后隐藏的问题,
  第四,动手实践,对灵光一闪的思路,要付诸实践才有可能将它发扬光大。
 
  第五,
科研不是简单的文献阅读做堆砌,而是不断尝试、对比以及讨论的过程。 

  第六,创新是孕育在广泛调研和反复实验中的,选择了创新,就意味着选择和无数失败为伴,而各类经验和失败中往往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现有经验和错误,在比较中不断反思。

  第七,不要只做读经书的人,也要做写经书的人,不要被现有文献禁锢思想,要跳出文献,寻找创新之道。

     最后,热烈祝贺中国人首次以中国国籍获得科技类诺贝尔奖,希望中国有一天有资格为外国人颁国际顶级科技奖,而不仅仅停留在为获奖而自豪,不懈努力和不断创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强不息!愿我们都能成为写经书的那个人,瑾以此文与各位共勉!
   




https://m.sciencenet.cn/blog-684084-925582.html

上一篇:NAT模式下虚拟交换机与虚拟机IP、主机IP的关系
下一篇:DIY神经网络Matlab代码

6 戴德昌 彭真明 姬扬 陈南晖 郑小康 yzqts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1: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